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发表时间:2025-07-18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教案编写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教案编写应该如何进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欢迎阅读和收藏。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教学例1的第(2)题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1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特定情境中识别自然数和整数,结合乘法理解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寻找数学信息、分类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别自然数和整数,理解倍数与因数,能够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寻找某个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激趣、诱导探究、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法。
教学学法:
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并将识别到的数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思维活动来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请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自然数、负数、小数)
(2)让学生结合“半个西瓜”讨论分数的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分类,并揭示自然数和整数等概念。
(4)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小组合作,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自学活动,通过同伴互助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并讨论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1)教师利用“5×4=20”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并举例让学生根据算式说明倍数与因数。
(2)鼓励学生自己举例,讨论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3)利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再引入一个除法算式,例如“18÷6=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整数除法算式是否能够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强调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只涉及非零的自然数。
最后,抓住学生在乘法算式中生成的资源。例如:4×5=20,2×2=4,通过对比探索,为什么4在不同情况下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反思。
三、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找一找”这些数中哪些是7的倍数?请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 7, 14, 17, 25, 77
(2)你还能找到7的其他倍数吗?
(3)写出100以内所有的7的倍数。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逐渐理清查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使用乘法)。
随后再练习写出100以内所有的6的倍数。
四、趣味游戏,巩固应用
经过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可能会感到一些疲倦。为此,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特别是第二题我准备了“给数字找家”的游戏,重新点燃课堂气氛。每个小组会有一套卡片,然后在组内操作。进行到其中一组上黑板演示,将4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6的倍数贴在另一个圈里。当谈到12和48时,学生会感到困惑。老师画出集合圈,并突显两个圈中间的共同部分,直观地阐释集合的思想,为共同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回顾与反思,自我评估
给学生时间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他们的回顾和反思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体验对三角形的认识过程。
2.了解三角形的各个部分名称,能画出三角形的高,并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在三角形中准确画出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并能够在三角形中画出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和交流他们收集到的关于三角形的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通过讨论引出课题:“你们想学习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包括小棒、钉子板、直尺和三角板。)
(2)学生展示自己的三角形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
(3)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点?
(4)认识三角形的组成部分,初步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5)教师展示相关图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正确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
jab88.com小编精心推荐:
- 初中体育教案电子版 | 初中物理教案电子版 | 高中数学教案电子版免费 | 教案高中化学电子版 | 小学数学教案导学案电子版 | 电子版教案格式
(6)进行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创设情境。
“在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其侧面看去桥架的框架也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该怎么测量呢?”
(2)展示白沙大桥的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着绘制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自学。
(6)师生共同学习如何正确绘制三角形的高。
(7)学生进行练习,练习绘制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2)动手操作学具,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实例。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进行总结。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篇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
我们精彩推荐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