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5-08-04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周密的教案准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整。以下是针对高中政治课(人教版)的教案编写要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文化生活》一书,就是想让学生在基于对各种文化现象感受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最后一框内容通过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道德冲突为切入点,告诉我们当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事件,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4、教学手段:视频片段,PPT演示文稿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认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②明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能力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及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②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直面冲突
1、出示图片材料:“老翁摔倒在地,无人敢扶”
①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②你能否说说生活中其他那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冲突?
2、教师总结
思考并发表意见
讲授
新课
自主学习
1、出示“知识目标”
①知道:思想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②识记:解决“道德两难”的途径
③理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④运用:通过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目标——怎样改造主观世界;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2、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关注平时成绩薄弱或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
1.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
2.同伴互助:同桌互相交流自学所得。
角色体验
依次出示以下材料,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 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 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二、学情分析
以中华文化这个较为宏观的词汇做主语,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如果以一种具体的文化为载体,理解文化的传播相应知识,学生更能够把握,并引起参与兴趣。
通过很好的设定情境,设置问题,能够使同学自主生成答案,提升解题答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瓷器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只瓷器开始。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瓷器的部分历史。
小结:瓷器能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瓷器本身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瓷器本生的'文化令人向往。无论是唐三彩的变化无穷,色彩斑斓,还是宋瓷的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亦或是元青花质朴、淳厚、典雅,或者清珐琅彩精细,华美艳丽。我们能够感受到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散发着优雅而又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瓷器背后的故事。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并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又带回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产品。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教师设问:郑和走的路叫什么?
学生回答: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简单介绍。
教师设问: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瓷路既促进了贸易的往来,又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日本国亦名倭国。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瓷器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
教师总结:(略)
故事三: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教师小结:(略)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简单总结。
思考: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继续提问:他们传播了什么?
-
想了解更多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的资讯,请访问:高中政治课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