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5-08-04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html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的核心概念。

(2)通过实验观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日常物品设计物理实验,直观感受发声体的振动现象,体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2)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发现身边的声学现象,建立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本课核心重点与难点;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是知识要点。[读书笔记吧 dSBj1.COM]

三、教学器材:

外置扬声器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及槌、盛水烧杯、铁板琴、带塞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细线、金鱼缸。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在教室外活动,是什么信号让你们回到教室呢?(生答:铃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关于铃声,你们能提出哪些科学问题?(学生提问,教师精选并板书:"声音如何产生?如何传播?")今天我们就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知探究

(1)声音的产生原理

首先探究:声音如何产生? ①猜想假设:

请将手指轻触喉咙说话,感受振动并进行猜想: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教师归纳板书:"猜想:物体发声可能与振动相关。"

②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三组轮换操作):

实验一:扬声器发声时观察纸屑跳动现象

实验二:敲击音叉入水观察水花飞溅

实验三:击鼓时观察鼓面纸屑运动

③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发现共性规律,总结板书: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④生活应用:

分析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演示铁板琴发声时提问:琴身未接触耳朵,声音如何传入人耳?

(2)声音的传播方式

①猜想假设:

声音通过什么媒介传播?

②实验探究:

实验一:抽除试管空气观察声音变化(证明真空无法传声)

实验二:拍手时观察金鱼反应(验证液体传声)

实验三:耳贴课桌听取敲击声(验证固体传声)

③人文渗透:

讲述贝多芬咬木棒听琴创作的故事,阐释固体传声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坚韧品格。

④总结规律:

板书核心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拓展延伸

①人耳结构与听觉原理

②声速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③天坛回音壁声学奇迹

3、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归纳:①声源振动产生声音 ②介质(固/液/气)传播声音 ③声速受环境影响

4、当堂检测

(1)辨识发声体振动源:

钟声—钟体振动 浪涛声—水振动 气球破裂—空气振动

沸水声—气泡振动 雷声—云层振动 瓶口吹声—空气柱振动

(2)抽气过程中钟表声的变化:B.逐渐减弱

(3)"伏地听声"利用固体传声原理

(4)太空爆炸无声效(缺乏传声介质)

(5)钢管传声两次(固气介质声速差)

五、课后作业

教材P36-37习题1-3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

1.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分组实验

2. 通过生活化实验深化概念理解

3. 注重提问能力与科学思维的培养

4. 有机融合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

重点难点

提问能力的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声音产生/传播条件的实验归纳构成知识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