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14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发表时间:2025-08-04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14篇)。

教案是教师为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实用性文书。它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按课时或课题单位,对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进行具体设计与安排。以下是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欢迎分享。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点。(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随堂练习

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一、教学内容

跳绳比赛:求总和问题,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属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总和问题与相差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数学思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练习中的一个题目: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2)选择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第二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又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

七、回顾总结,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我们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些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三步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运用性质定理2的推论;在计算或证明中综合应用本节前一章的知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关于性质定理2的推论;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直线中间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注重对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上述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关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学习思考口答;教师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共同总结结论,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达标练习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引入新课】

在四边形中,我们常见的实用价值最大的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汽车的防护链,无轨电车的击电杆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这是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注意: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因此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定义判定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从属于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又是特殊的四边形,当然还有其特性(个性),下面介绍的性质就是其特性,这是一般四边形所不具有的.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要注意:必须有两个平行,即夹两条平行线段的两条直线平行,被夹的两条线段平行,缺一不可,如图4中的几种情况都不可以推出图4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从推论可以知道,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从一条直线上所有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如图5.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2)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叫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一定要注意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1 已知:如图1,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在中午被烈日晒的发烫的物体,现在让令人惬意的凉爽的空气温柔地笼罩着。战斗的喊声透过厚实的门帘隐隐约约地传进屋里。挂在两个窗户上的草帘子使得屋里稍微有点昏暗,但一点也不妨碍看清楚眼睛看惯的东西。 生命就要完结,这一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命运给予他的七十五年里,在不停的探索中,在持续的紧张中,在旅行中,在工作室,造船厂和采石场的不断的争论中,他从未能回顾过自己的人生,没有考虑一下是否活得合理。伊壁鸠鲁(前341—前27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这位激进的老人如此忘情地说过的那种快乐,哪怕是一部分,阿基米德也没有从生活中得到过。在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人时,曾经站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坟墓上,思索着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他富有人生乐趣的哲学。他实现了吗?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 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

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cm,宽为4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x<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x<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x<10=化为:

y=-2x2+20x(0<x<10)……………………………(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y=4x2-1

(3)y=2x3-3x2(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