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发表时间:2025-07-21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优选3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他人授业时,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编写教案需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下是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用具:
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读文情况。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六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练读了课文,会读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课文)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好吗?
二、精读课文。
1、两小儿到底在辩论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懂课文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书后的注释读懂课文。
2、疏通文意,组织交流,结合不懂的地方,相机点拨。
(游:游历,游学)(提示:这是古文的一个特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
除去这个游字外,还有去,在古文中的解释为距离。
3、课文意思读懂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作业再读课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1)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儿在争论 。
(2)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 。
(3)两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 )和<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4、指名交流。
5、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阐述了两个小儿的不同观点。下面就请一、二大组的同学来读第一个小儿的.理由,三、四大组的同学读第二个小儿的理由,提示语有我读。
6、两小儿各执己见,争辩不下,既然是辩论,应强调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注意辩论时的语调,下面就请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来辩一辩。(谁还愿意来试一试?)
7、谁愿意和老师进行辩论?
8、练读3、4自然段。
三、深化文章。
1、对于两小儿争论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2、两小儿面对孔子的回答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3、这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答)是吗?再读读,然后体会一下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孔子知道远近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孔子这样的态度,该嘲讽、冷笑吗?WWW.JAB88.COM
5、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实事求是)
四、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资源。
1、两小儿争论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的资料,谁能来解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指名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演一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小组排练)
(分旁白、孔子、一小儿、另一小儿,小组创造性地表演,师巡视指导)
(提示:可融入孔子对两小儿的评价、鼓励;两小儿对孔子的佩服;孔子的自我感叹等)
3、学生表演。(选两组)
五、齐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文。(如有时间,练习背诵)
-
88教案网小编精心推荐:
- 高中文言文教案 | 高中文言文教案人教版 | 郑人买履文言文 | 文言文阅读教案 | 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 高中文言文虚词
六、布置作业:
探究作业:
1、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
2、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
3、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 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
想了解更多【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高中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