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陈廷一
一、作者: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
二、词语:
推崇籍(jí)贯一介儒生不知天高地厚血气方刚卤(lǔ)水肃然起敬美味佳肴(yáo)奢侈(shēchǐ)津津有味张灯结彩裹(guǒ)脚水泄(xiè)不通
※补充词解:
推崇:指出某人某物的优点。
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三、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课堂练习)
——三部分。
(一)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二)从衣食住行、待人宴客的具体方面写“布衣总统”的简朴生活。
(三)写“布衣总统”悄然出巡的故事,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三、重点研讨: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甘于淡泊;胸怀大志,不畏权贵。
说明张之洞尽管摆官架子,但还是善识人才。
2、找出第二部分中有概括性的句子及词语,体会它们的作用。
——总领下面的文句,使层次分明。
3、第二部分写孙中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4、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
——热爱,尊重。妥当。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5、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从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个方面。
需要。国家;文明建设;个人素质。
6、课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课堂练习)
——拟人。
四、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归纳)
本文通过对“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的片断描写,反映了了他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五、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二段仿写你身边的同学,500字以上。
3、预习第五课。
4、课外阅读短文《读书“三到”始知书》(第58页)。
精选阅读
4.“布衣总统”孙中山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布衣总统”孙中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4.“布衣总统”孙中山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基本解读】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本篇节选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出自陈廷一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世纪伟人——孙中山》。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描写传主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要书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复杂行为历程的人物对象,既可以展示传主自身的重要的政治观念或重大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像这篇文章一样,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同时这样的传记写法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识记积累】
1、积累字音:
籍(jí)贯卤(lǔ)味佳肴(yáo)
奢侈(shēchǐ)下咽(yàn)裹(guǒ)脚
水泄(xiè)不通
2、积累词语: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xiè)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课文初探】
3.读3、4段,理解:
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
4.“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5.“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
◎堂上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称谓()衙门()卤水()奢侈成性()惊扰()秩序()侍从()肃然起敬()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常常是四菜一汤。
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
③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华丽宫殿。
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A.简单简单无需竟然
B.简朴简朴无须竟至
C.简朴简单无需竟至
D.简单简朴无须竟然
3.下列加点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C.剪下辫子的人们人声鼎沸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D.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位人大代表说,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就是有关领导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B.目前,无论是国内建筑界,还是一般的知识阶层的社会大众,人们对建筑批评似乎还是保持着一种漠然,建筑艺术远未如其他艺术那样,形成活跃而健康的批评氛围。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布什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
【疑难探究】
5、“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有听说过“睡狮”的来历吗?
【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①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6.解释词语:
一介儒生:
血气方刚:
7.读下列对联,说说对联有哪些基本特点?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
8.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
9.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答:
10.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答:
◎拓展提升
阅读阅读下面的人物评论,完成1~3题。
怀疑与激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
2、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
艺术家:
受众:
3、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请问: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
【基础知识】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笨拙茁壮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B.菁华倩影技艺精精俊男靓女
C.哄抢烘托供不应求洪水滔天
D.纤维歼灭见异思迁阡陌纵横
5.下列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锋芒必露徇私舞弊恣意妄为
B.闪烁无耻谰言义愤填膺前踞后恭
C.赡养以儆效尤言简意赅融会贯通
D.脉膊革故鼎新善罢甘休缄口不言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表示,相对于薪酬而言,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日后的发展空间;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也往往被用人单位先看中。
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改革的稳定性;要调解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重点扩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消费。
C.日本NHK电视台报导说,安倍内阁的支持率比上个月下降11个百分点,首次跌倒50%以下,这使安倍本人如醍醐灌顶,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D.在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既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又显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办好本届亚运会,卡塔尔请来世界各地的专人人士组织赛事,参与接待,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管理理念。
B.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考生,总体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加大试题覆盖面。
C.为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D.现年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去年年底离职,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从而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诗歌鉴赏】
8、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语言表达】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岁月逶迤而来,蜿蜓远去,。我们依旧喜欢翻阅那迷人的风景,,因为我们都曾拥有那无悔的青春,那不灭的希望。
①迷人的季节总是如期而到
②迷人的季节总是匆匆地走了
③没有人拒绝,没有人推让
④很多人拒绝,很多人推让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上网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但网络如大海,可以承载理想之舟,也可以倾覆未来之梦。
请以“面对网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问题自选;③800字内。
4.“布衣总统”孙中山
【课文初探】
1、略
2、略
3.(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4.(“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
5.(不能。“总是”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突出不事张扬,行事低调的优秀品质。)
【堂上演练】
1.称chēng;衙yá;卤lǔ;侈chǐ扰rǎo;秩zhì;侍shì;敬jìng。
2.D。
3.C(“人声鼎沸”和“人们”不能搭配,可用“喧闹”)。
4.C(A项,搭配不恰当,不能说“有关领导是错误的”,应将“在”和“上”去掉。B项。缺宾语。在“漠然”后加“的态度”。D项。句式杂糅,“致力于……工作”与“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糅合在一起)
5.(比拟拟声和比喻。睡狮的来历: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惊。”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的潜力;其二,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着被欺凌。
【文段精析】
6.一介儒生:一介,一个;儒生,旧指通儒家经书的人,现泛指读书人。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7.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8.(1)孙中山当时是一介布衣,而张之洞为朝廷重臣,两者地位悬殊。但在交往中,孙中山面对朝廷重臣,不卑不亢,表现出了一代伟人所拥有的高尚道德品质。(2)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孙中山的不卑不亢,早怀大志,很深的文学造诣。另外,可以谈一谈张之洞的思想。毕竟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两方面共同促成的。
9.“住”的方面最能代表孙中山先生的“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住”的变化最引人关注,也最能体现人物精神。
10.文段中心句是“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在段落中起到“总起”的作用。
◎拓展提升
1、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2、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
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
3、“屈服”表现: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屈服”原因:①毕加索处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②毕加索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和虚荣的时代,他不得不自欺欺人,并以此为乐。
【基础知识】
4.A(拙zhuō,茁zhuó,绌chù,咄duō;B菁、精同音;C哄、烘同音;D迁、阡同音)
5.C(A锋芒毕露,B前倨后恭,D脉搏)
6.A(B“调解”应为“调整”;C项“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悟;D“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7.B(A宾语中心语残缺,就在句末补充“的途径”等;C“杜绝……不再……,”双重否定不当;D“多年以来的夙愿”语意重复)
【诗歌鉴赏】
8、牛在夕阳中漫步回村,背上没有牧童,却驮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寒鸦
2.清幽、宁静、和谐。
【语言表达】
9、A
【写作训练】略
.“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4.“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身居上海的叶永烈写北京的“四人帮”传,而身居北京的陈廷一则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闻名全国。
迄今为止,陈廷一发表专著、传记近20部,共计9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家奖。
“鲜花的绚丽,殊不知是昨天的凄风苦雨。”陈廷一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生不适时,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同时又是“老三届”,与泥巴打了多年交道。后来入伍到长白山麓,做了一名军营厨子。30岁进大学时,已儿女双全。18载的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本来陈廷一是最有条件走仕途之路的,30多岁就成为少校副团,可他没有选择此道,而是选择了自我吃苦的传记文学创作之路。他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性,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
从事创作以来,陈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蔼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他以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了65名文学新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二、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菜肴(càiyáo)奢侈(shēchǐ)勉强(miǎnqiǎnɡ)
2.字形
精彩烦躁不安踊跃张灯结彩水泄不通
3.词义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统称六合。文中泛指天下。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选文共25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
(二)第2~4段,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三)第5~14段,写孙中山做总统后生活依然简朴。
(四)第15~25段,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爱戴。
二、内容详解
选文共25段,依行文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领起全文。
第2~4段为第二部分,紧承上段,写“布衣总统”这个称谓的来历,在叙述顺序上属插叙。
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写故事起自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引出下文。
第3段写孙中山用“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被退回。孙中山在名片背面只写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反映了他不喜客套、俗套的作风。
第4段写孙中山以“布衣亦可傲王侯”回敬张之洞,使张之洞“大为吃惊”,“并以大礼相待”。张之洞在名片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是嫌孙中山不恭,也有看来访者如何回应、考察试探对方的意思。孙中山回敬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仅与张之洞所写对仗工整,而且气魄非凡,显示了早年的孙中山虽为布衣,但才学出众,胸有大志,自信非常。文中写张之洞的反应虽寥寥数字,但生动地衬托了孙中山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14段,写做了总统后的孙中山生活非常简朴,衣食住行的标准都很低。文章依次从“住”“衣”“日常生活习惯”“食”等几个方面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
第5段首先以总括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领起下文,然后侧重从“住”这一角度表现孙中山的简朴。作者具体介绍了孙中山居室的摆设,看似简陋,实则反映了主人的简朴作风与高尚情趣。此外,还写到了孙中山关于住所的一番话,“言为心声”,表现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第6、7段,写他穿衣朴素,发明“中山装”。“中山装”的事例很典型,很多人知道“中山装”是孙中山的发明,知晓其中原委的却不多。因此这个事例既能反映孙中山的简朴,又很能吸引读者。
第8段从写孙中山日常生活有条理、有规律,体现了他内心的条理与宁静。这里写了孙中山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虽然平常,却反映了他勤勉、自尊的品格及从容沉静的气质。
第9~14段从“食”的角度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第9段通过他的菜金与官场菜金的比较,以及平常的餐具写他不讲究排场,不摆阔,勤俭节约。第10~13段写孙中山招待唐绍仪,用唐绍仪的表现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难以下箸,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更体现了孙中山生活的简朴。联系当今官场的“吃喝风”,我们不能不感叹孙中山的简朴确实难能可贵。
第15段至选文结束是选文第四部分,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的爱戴,更体现了其“布衣精神”。这一部分是文题中“布衣”二字的深化与升华。
第15段写孙中山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于是首先想着人民,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群众,不扰民。这已不仅仅是生活简朴,而且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选文的表现重点上,本段承上启下,是一个恰当而巧妙的转换。
第16~25段写孙中山怕扰民而微服出城,看到“共和”“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民气振奋,群情激昂。他们发现孙中山后欢迎、欢呼,发自肺腑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激情。孙中山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绕道回总统府。通过百姓的表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已经为民众所接受,他是百姓爱戴的总统,是公仆而不是皇帝,是从民众中走出,服务民众的“布衣总统”。这几段写百姓剪辫子,写北伐军的军歌,写百姓的热烈程度,写巡官等的表现,实际上都是在写孙中山,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了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崇高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形象。
三、技巧鉴赏
1.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以及叙议结合的手法
如选文第3、4段:“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在名片被张之洞退回后,“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这里,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表现他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的精神。在前面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最后一句用议论作结,既总结上文,又回扣中心。此外,作者写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大量事例,也都注意刻画他的言行,使文章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孙中山的“布衣”品格与精神。
2.对比、衬托的运用
写人时用对比,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用衬托,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本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衬托:如第3、4段写张之洞态度的变化,前后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孙中山的不凡气度;第10~13段写唐绍仪来访,吃完卤水鸭还在等菜,以此来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并且用唐绍仪的菜金十元与孙中山的四角作对比,进一步地表现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无法下筷”“勉强下咽”,而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表现了孙中山不尚奢华的“布衣”本色。此外,文中写孙中山出巡时看到的街景及群众的表现等等,也是对孙中山思想品格的衬托。对比、衬托的运用,使孙中山的形象与时代社会融为一体,且更显丰满、生动。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歌词的含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
探究思路:要理解这首北伐军军歌歌词的含意,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思考。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显然和本文的主人公——孙中山有关。
参考答案: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和“妖氛全扫净”两处是理解歌词含义的关键所在。“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中的“警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天华所作宣传革命的名著《警世钟》,可以推知此句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革命宣传,沉睡的中国已经觉醒,革命的风暴已经到来。“妖氛全扫净”中的“妖氛”是指满清的封建统治及其余孽,此句是说革命定会推翻封建统治,彻底荡涤封建残余。歌词号召革命,充满进军的激情。作者引用这首军歌歌词,渲染了强烈的时代气氛,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众精神振奋,充满斗争信心。而这正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引用这首歌词,是从侧面表现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突出了孙中山唤起民众、推翻满清、创立共和的民主精神。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思考,分析人物品性。
参考答案:第一问,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不喜客套、俗套,而且才学出众,胸怀大志,气魄非凡。
第二问,张之洞正是从孙中山的回帖中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大志,认为此人不可小觑,必有大的作为。张之洞态度的转变也正说明孙中山可能早有“布衣总统”的初衷。
二、点拨提示:注意概括总结每一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选文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菜金很少、出行不扰民、不讲究排场等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
第二问,答案略。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三、点拨提示:第一问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第二问对于口号的评价要思考口号背后深层的思想意识。
参考答案:这个口号表现了百姓对孙中山的爱戴之情,希望这样的大总统能够永远做下去。
第二问,这个口号不妥当。因为孙中山提倡的是民主、平等、权利,提倡的是反封建,“大总统万岁”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东西,是世袭制,是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这与孙中山的思想是相悖的。革命不仅仅是剪辫子,更是思想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四、点拨提示:注意这里是比喻中的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
参考答案:修辞格是比喻,将还未觉醒的中国民众比作睡狮。仿写句子略。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学案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开始从事。
2、前夕,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结果失败。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书比较记忆)
1、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3月,颁布了《》。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意义:体现了中国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3、结果和影响:1912年4月1日,窃取革命果实,名存实亡。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2、二次革命3、护国运动
4、第一次护法运动5、第二次护法运动
五、促成国共合作
1、条件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
(2)俄国的成功,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4)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4年1月。(2)地点:广州。
(3)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趁机发动,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
(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2)主张: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5、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功绩: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请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知难行易
1、原因: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社会心理等思想根源是“知易行难说”,这种观念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危害极大。
2、含义:
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情的本质与规律却很难。
3、地位
“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三民主义
1、背景:
鸦片战争后的救亡探索纷纷失败;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压迫;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思想)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
4、传播与实践:
创办报刊;与保皇派激烈论战;组织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和政令。
5、评价:
积极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第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性:
第一,民族主义只反对清政府,未明确提出反对造成民族危机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第二,民权主义虽强调建立“国民”的政府,未提出民众的个人权利;第三,民生主义虽表达的对农民的同情,未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屡遭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新的启示与希望;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
2、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总结:
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相同,是两党合作基础;但没有彻底的人民权利、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最终的社会主义目标,是两党阶级基础不同。
与旧三民主义不同:民族增加反帝内容;民权普及到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民生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5、评价
继承性: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指导性: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体系;
革命性: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合作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