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7《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分析,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体验尝试探究,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动物尤其是人类学习行为的重要性;激发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及其变化的一种适应活动。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都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平时对动物行为有所觉察,但缺乏有意识的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动物的行为有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今后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并思考动物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认同人类学习行为的重要性。
1.重点: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关注自身学习行为。
2.难点: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引导启发法
学法指导:阅读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尝试探究法
一、教学过程:
1.猜谜活动导入
师:“早上我听见有同学在背古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古诗中有很多描写动物行为的诗句,雁南度是雁的什么行为呢?”
生:“迁徙行为”。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谜游戏。谜面是图片,请大家猜猜是哪首古诗,并说出古诗描述动物的哪种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谜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动行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取食行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繁殖行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筑巢行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求偶行为)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人们总是善于观察身边的动物,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家里新养得小狗刚到家就会吃饭,睡觉等,过段时间就会在制定的地方吃饭,排便,还会给主人吊来拖鞋。吃饭、吊拖鞋这两种行为是否相同呢?”
生:“获得途径不同,吃饭是生来就会的,吊拖鞋是后天学的。”
师:“回答的很好,一种我们叫做先天性行为,另一种叫学习行为。请你再各写出两个例子。”
2.展开新课,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1引出概念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写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呢?”
生:“……”
师:不予评价,留下质疑。让学生通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自己来判断自己写的是否正确。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2深入理解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合作学习
教师配合学生小组讨论。
师:“请大家结束讨论,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资料①刚出生的小袋鼠眼睛还睁不开就会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
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共识,这是先天性行为。
资料②蚯蚓走迷宫
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共识,这是学习行为。
师:“对比分析两个资料,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先天性行为维持动物的基本生存,学习行为使动物更加适应环境”
资料③小鸟喂鱼
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共识,这是先天性行为。
问题延伸:“小鸟为什么要喂鱼呢?喂鱼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小鸟本身?”
学生交流,得出先天性行为具有局限性。
资料④大山雀喝牛奶
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共识,这是学习行为。
师:“大山雀什么要偷喝牛奶?”
生:“好奇,或者食物不够。”[高分范文网 977139.COm]
师:“学会偷喝牛奶的山雀比其他山雀是否更有优势?”
生:“是的,能找到更多食物,所以我们也要多学一些本领,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生存。”
趣味拓展,鸟类的有趣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如:老鹰有占领地的行为,领地面积大约3平方千米;天堂鸟的求爱舞蹈;园丁鸟善于布置新房;啄木鸟贮食;绝大多数鸟有筑巢行为,地面巢(百灵鸟),洞巢(猛禽),编织巢(麻雀);大杜鹃孵卵寄生性。
学习行为如:乌鸦喝水,鹦鹉学舌。
迁徙行为解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结合。依据1970年Harris实验:银鸥是不迁徙的,小黑背鸥是迁徙的。Harris将银鸥和小黑背鸥的卵进行了互换,并由此而得到了900只义亲所抚育的幼鸟。对这些幼鸟的环志结果表明;银鸥随其义亲迁飞到法国和西班牙,而小黑背鸥虽然其义亲留在英国越冬,他们仍然象其亲生父母那样迁飞到了其在欧洲大陆上的越冬地。也就是说,原本不迁徙的银鸥雏鸟,跟着义亲迁徙了(后天学习);而原本迁徙的小黑背鸥雏鸟,没有跟义亲留在繁殖地而是选择了迁徙(先天行为)。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城市内乌鸦取食的学习行为》
学生明确环境越复杂,动物的学习行为也就越多。
(提升情感,明确自己学习行为的重要性)
资料⑤幼小黑猩猩模仿成年猩猩取食白蚁,成年黑猩猩利用经验摘取香蕉
学生各抒己见,达到共识,这是学习行为。
师:“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生:“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比如鹦鹉会学习人的说话,狗却不会。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红毛猩猩用毛巾擦脸》
师:“你猜测,这只红毛猩猩的生活环境如何?它如何具有了这种新的行为?”
生:“它生活在动物园,向人类学习的结果。”
师:“所以说,学习行为的成因是环境,但也和遗传相关,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行为就越多。”
2.3阶段小结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获得途径
生来就有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决定因素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作用而获得
意义
维持基本生存
适应更复杂环境
3.过渡
师:“请在书上勾画出动物是如何获得学习行为的。”
生:“蚯蚓,尝试与错误;山雀,偶然;猩猩,模仿、利用经验。”
师:“我们研究动物的行为,是靠观察和实验。”介绍亚里士多德、法布尔和动物行为学之父康拉德·洛伦茨。“今天课堂上,我们来尝试研究一下自己的学习行为。”
4.体验实验法,尝试探究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生尝试一《速记符号》
活动方法:学生速记符号,教师计时,随后学生交流记忆方法
学生尝试二《分类》
活动方法: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实物分类,教师计时,随后学生交流分类方法。
“黑板擦鲫鱼白菜海马笔记本蝗虫课本蚯蚓鲨鱼石头家鸽家兔鲤鱼课桌河蚌丹顶鹤海藻章鱼龟海葵天鹅蓝藻东北虎拖把蜂鸟金鱼蘑菇电视机电脑教师学生禽流感病毒电脑流感病毒纯净水暖瓶袋鼠菜粉蝶芹菜非洲猎豹黑猩猩月球铅球电子宠物”
师:“对同学们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生:“……”。
5.小结回顾
由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回顾课前举例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否正确,是否还能举出更多。
6.反馈练习:资料分析,从狼孩的故事中你对人类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7.结束语
师:“和大家分享一句话Stayhungry,stayfoolish.BySteveJobs.
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以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
二、作业布置:
预习《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设计兔子学习行为的研究实验,迷宫取食。
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是)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生来本能维持基本生存
2.学习行为后天习得更好适应环境
二、尝试探究自己的学习行为
相关阅读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1、本节知识结构:
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本节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3、本节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2、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
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点拨:动物的行为得它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人工包头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了什么能力?
例2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利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
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分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备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失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课本内容进行大量扩充,增加了介绍研究的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故事以及尝试研究自己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突出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活动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更加向往生物学研究。
1.活动引入,一箭三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动物行为学的素材。本节课的引课环节采用活动法,“看图片,猜古诗,说行为”。猜谜游戏使学生兴趣高涨,全体参与到课堂;优美的古诗词使学生陶醉在如画的意境中,心情愉悦感悟课堂;说行为活动又使学生了解到动物行为多样性,好奇求知向往课堂。
2.突出主体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不同意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课堂上突出主体参与性,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3.注重拓展
为了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动物的行为,仅介绍课本的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拓展介绍了鸟类有趣的行为,分析了1970年Harris鸟类迁徙行为实验和洛伦茨野雁印随行为实验,提升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动物行为。
4.情感提升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本节课突出体现教育教学的主旨,教育为主,育人为主。学生情感的提升比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认识到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再来校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才更有效。因此把情感教育无声的渗透在课程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尝试,明确学习行为的重要性,珍惜年少时光,博学笃行。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教材分析: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第二章的一节课,承上节课《动物的运动》,进一步详细介绍动物通过运动所呈现的多种多样的行为特点与类型,而且也对动物的行为有初步的探究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动物行为的本质以及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并且已经了解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通过各种媒体资源也能够了解动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是对于行为的实质是什么还是不明确的。在能力上,学生的分析与实践能力都已经有所提高,可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自身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站来探究,并且得出一定的结论。
教学内容: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阐明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独立研究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知识的衔接引入动物身上并存的两种行为的现象,在生动的情境下分析初步认识动物的两种行为。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深入理解学习行为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重要作用,以使学生理解学习结果获得的不易。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并且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识到学习过程中个人因素、发育关键期等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生存的不同意义;
认同学习行为关键期的重要性,树立抓紧时间、积极学习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与区别;
能够对动物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归纳。
教学难点:
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与区别;
能够对动物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归纳;
认同学习行为关键期的重要性,树立抓紧时间、积极学习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关于行为的描述。
学生:动物所进行的一切有利于生存和繁殖后代的各种活动称为行为。
教师:举例,行为的多样性。
播放Flash短片《查水表记》,提醒学生注意鹦鹉在故事中的行为。
学生:观看短片。
鹦鹉通过发出声音和不断的学习、往复模仿学会了一句英语和“查水表的”。
教师:在故事中,鹦鹉会发出一些声音,不仅限于着一只鹦鹉,任何鹦鹉都会。而说这样一句鹦鹉和“查水表的”却只是它会。这两种行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前者是鹦鹉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后者是后来学习才会的能力。
教师:更具行为获得途径不同,我们将行为分为两类,即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通过自行阅读找到关于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描述。
学生:阅读教材。
说出概念。
教师:强调先天性行为概念中生来就有的、遗传物质。
强调学习行为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等重要描述。
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两种行为。
婴儿饥饿就会啼哭,蜘蛛生来会织网等属于先天性行为。
我们的学习就属于学习行为。
教师:两种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每一种行为又可以根据获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先天性行为分为趋性,即趋向有利一侧。
学生:七年级教材中关于草履虫趋向牛肉汁一侧。
教师:还有反射。
学生:就像人类的简单反射,如眨眼反射。
教师:本能也是其中一种,例如某一鸟类品种分布广泛,但是他们的筑巢技巧是基本相同的,这也是因为遗传物质的相同。
学习行为中首先是印随,如很多鸟类的雏鸟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看见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的目标,它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及时是一辆车。如在《小龙人》中,从故宫群龙雕塑中诞生的小龙人就认为自己第一眼看见的小女孩是自己的妈妈。
学生:这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模仿也是学习行为的一种,这是最经常见到的学习行为。此外还有联想,例如驯兽师经常利用食物使动物联想到做好动作或者表演后就有美食而十分听话。
学生:家里养小狗,训练它的一举一动时就会用到联想。
教师:还有的一种就是判断与推理,主要是在一次次失败或错误之后能够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生:科学家就是在不断的判断与推理中取得成果的。
教师:学习行为的种类多样,在我们身上的表现也是很多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环节来体验一下学习行为。首先,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动作。
做一些动作。
学生:猜动作表示的含义。
教师,这些是根据什么猜出结果的?
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教师:下面进行竞赛感受。请把名同学分为两组,共同组织表示方式猜出老师给出的数字。
学生:分组猜数。
第一组5/12.
第二组14—3/7
第三组(根号6/15)2
教师:在体验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示有一些错误,这说明大家在一起总结共有的表示方式中存在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体验的过程也告诉我们,学习行为结果的获得中环境因素很重要,而且过程中是曲折的,遇到失败后我们不能放弃,最终才能获得成果。
不过,动物的行为中往往是两种行为交织在一起的,例如迁徙行为等,既要有向天性行为的飞行,也有排列队形的学习行为。不过,我们今天主要针对资料中的突出现象进行分。
学生:第一、三则资料属于先天性行为。
第二、四、五则资料属于学习行为。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进行判断的?
学生:描述中的“本能”、“模仿”、“经验”等就指出了资料中行为的特点。
教师:小袋鼠的先天性行为有什么意义?
学生:保证了最基本的生存。
教师:那么蚯蚓的学习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保证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否则就要被电击死。
教师:蚯蚓要经过200多次才能够学会,老鼠药经过10多次,而人类只要一两次的辨认就可以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人类的智商最高,越是高等的动物,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教师:那同种生物之间也有差异吗?
学生:也有,比如说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取得的成绩却是不同的。
教师:这也说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主观因素。当你的思想上认为学习很重要,能够努力刻苦学习时,你的行为就会积极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
现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行为的特点。
学生:描述行为的突出特点。
拓展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将要通过课后基础练习熟悉两种行为的本质与区别。
学生:解答习题。
教师:在最后这则资料中描述了狼孩现象,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学习某种技能都是有一个特殊时期的,狼孩错过了这样的时期造成了后来的学习效果也不好。
也说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好,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多多学习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要浪费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期,为将来的成长壮大夯实基础。也希望各位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学有所得,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