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7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知识点
知识点
1.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课后练习
1、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还必须在水中进行()
A、受精作用和捕食B、生殖和冬眠
C、捕食避敌和变态发育D、生殖和发育
答案:D
试题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青蛙,为变态发育,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还必须在水中进行生殖和发育
2、在生殖季节,雄蛙的鸣囊鼓起,叫声洪亮,其作用是()
A、吓退天敌B、吸引昆虫C、吸引雌蛙D、占据地盘
答案:C
试题分析:在两栖类无尾类的许多种类的雄性中,使咽壁向外膨出形成膜状的球形囊,这个囊称为鸣囊,由很小的开口与咽头相连,鸣叫时膨胀,起共鸣器的作用.雄蛙有鸣囊,能鸣叫,这里的蛙声是雄蛙为了吸引雌蛙抱对,属于求偶行为,也属于繁殖行为.
3、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它的幼体区别于成体的显著特征是()
A、陆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B、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C、水生、用肺呼吸、无尾、无四肢
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答案:D
试题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青蛙是两栖动物,幼体是蝌蚪用鳃呼吸,有尾、在蝌蚪发育后期出现后肢,成蛙用肺呼吸,没有尾、有四肢,故D符合题意。
精选阅读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学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
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种,它们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最常见的是蛙类,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春末夏初,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
两栖动物的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蝌蚪用鳃呼吸。蝌蚪的发育过程中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发育成幼蛙。幼蛙可以离水登陆,逐渐发育成成蛙,其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课后习题
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有关青蛙培养过程的论文片断,阅读后探究下列问题:
在天气转暖,雄蛙高声鸣叫的春季,我们多次在沟渠或池塘旁观察雌雄蛙的抱对现象,后来,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又采集了一些蛙的受精卵,蛙的受精卵由胶质膜包裹着形成单独的小圆球,一个个小圆球再聚集成团,形成卵块,带回学校后,把这些受精卵放在盛有池塘水的玻璃缸中,在玻璃缸中又放些露出水面的石块和水草,玻璃缸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为蛙营造的新“家园”
(1)培养蛙卵时,为什么用池塘水而不用自来水?
(2)为什么玻璃缸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缸内放些水草为什么?
(3)为什么玻璃缸内有些石块露出水面?
答案:
(1)自来水中含有氯,氯影响蝌蚪的发育
(2)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蛙卵的发育水草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溶解在水中有利于蝌蚪的呼吸
(3)露出水面的石块为青蛙在陆地上生活提供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二教学难点
1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很少开花的竹是如何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的?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1.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朗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阅读书14——17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勾画出来.
1.两栖动物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出你熟悉的两栖动物?
2.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3.完成教材P16“资料分析”后的讨论。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资料三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发?
认真阅读,找出问题答案。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1.回顾: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蝾螈娃娃鱼青蛙蟾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生殖过程中青蛙会出现哪些现象?
2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而这样的发育过程可以叫什么?
1有性生殖,卵生
鸣囊:雄蛙能鸣叫,是求偶行为,以招引雌蛙
抱对:促使雌、雄蛙同时排出生殖细胞,提高体外受精率
2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而其中青蛙的幼体蝌蚪:像一条小鱼,有尾、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而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逐渐长出四肢,尾、鳃逐渐消失,形成肺等。
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1资料分析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资料三可以说明这两种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有什么关系?
1(1)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他们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2)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导致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说明我们的活动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2两栖动物动物的生殖发育需要温度适宜、水域密布、食物丰富的条件。
练习基训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
2.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他们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amphibian)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