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单元内容分析]
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以大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制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化生活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支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逐步确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现代货币信用制度兴起,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初期工人处境悲惨,城市贫富分化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政府通过社会立法逐渐缓解上述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从政治前提、市场扩大、自由劳动力充足、资本雄厚、工场手工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等方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必然性。
了解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万能蒸汽机”的作用、采煤、冶金业发展、铁路出现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促进。
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生活方式变化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的作用,理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了解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悲惨处境、城市贫富分化、社会立法的情况,整体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课本中的“知识链接”、“文献选读”、插图、图表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方式、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社会立法、社会思潮等方面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征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综合、客观、发展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工业社会的来临”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使国家迅速强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感悟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技之剑既为人类发展劈荆斩棘,是人类的骄傲,又深深刺伤着人类,感悟科技文明不仅包括其本身的先进性、发展性,而且理应内含“谁掌握科技?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懂得科技必须与社会的自由博爱、民主法制同时进步的道理和人文科学的重要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英国工业的前提和条件,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2)工厂制的建立及作用,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
(3)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4)社会立法的目的以及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业革命的解释是:“工业革命是一个现代历史变迁过程,是工业和制造业开始取代农业、手工业经济而占统治地位的过程。”简言之,工业革命是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1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不是偶然的,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革命、股份制、金融制,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主要原因是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较早地开始了农业改革,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内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提供良好内部环境;黑奴贸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七了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市场的国家——殖民帝国为工业帝国奠定基础。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股份制、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专利保护制度,都为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革新,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建立工厂制,带动其他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成为工业革命的急先锋。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工业革命遇到两大挑战:动力问题和原料问题,瓦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时代难题,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为工厂的建立开拓广阔的地理空间,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与蒸汽机的发明、推广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的是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因而,蒸汽机和冶金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陆地交通、海上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蒸汽机车把人类带进了“铁路时代”。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有大。”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工业化城市,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工业革命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带动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金融制度”是工业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亮点,即尊重历史,又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是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工厂制度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按流程生产。工厂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股份制经济是通过股份入股筹集资本,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投资者按入股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萌芽始于欧洲中世纪,股份制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撑,此时,也形成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19世纪中后期,股份制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英国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19世纪中叶后,英国陆续推行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英国金融业发展及金融监管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644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在英国伦敦诞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建议教师讲清“现代工厂制度”、“自由贸易制度”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股份制”、“金融制度”既是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因素、为工业发展积聚资金,反之,大工业的发展又了股份制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催生了现代股份制和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与工业革命使互动关系。
(4)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工人工资低廉,工作条件恶劣,工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工业化初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所引起的。”1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建立了基本适合工业社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逐渐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着眼点是首先保护工厂、保护生产劳动、保障利润,以此为目的,逐渐扩大到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以“保障劳动者”。社会立法“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大社会成果,体现出时代发展、人类社会进步。”2
(5)“工业革命的孕育”一目,建议突出专利保护制度,其它内容与初中教材相符,学生可以自学。“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一目,建议讲清“蒸汽时代”、“世界工厂”的概念,让学生概括出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建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社会风貌等深刻嬗变,认识工业社会的特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由于工业革命失误造成的贫困,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人文纽带被拧断”,促使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先后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相关阅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从容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工业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到某一企业,则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必然会依据条件的改变寻找最低运费点布局工业,这就会引起工业的迁移和工业集聚。??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内容后,自主学习并思考:
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如何?
2.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为什么仍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
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后回答。
问题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问题2: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师(强调)提醒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要严格审核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和其他污染问题,防止盲目引进,以防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转移污染工业。
问题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师这是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72材料,小组讨论,完成1~2题。
问题1:(1)原因: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大增。②相比于高端产品而言,电视机生产已不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日、美两国国内市场的饱和,这类工业也逐渐向中国迁移。③中国三大品牌电视(长虹、TCL、康佳)生产技术日臻完善,产销两旺,所以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上升。
(2)影响电视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场;②知识和技术。
问题2:原因:①资源供给方面,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资源丰富,材料供应充足;②以上三地劳动力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却低于美国硅谷;③市场需求量和环境容量都很大。
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评点精确到位。近年来,地理高考中简答题比重逐步提高,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审视具体问题,总结要点要逐条、有重点地列出,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书写工整。
(展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
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实行了开发区在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里独资引进或合资合作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凭着技术先进,依托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深圳市国内GDP分别居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第3、4位。
板 书:
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思考: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专业化生产,使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也随之兴起,所在区域呈现出该种工业的文化氛围。
[合作探究]
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发展特色?
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原因:①历史基础较好,广州自清朝起就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对外联系较密切。②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该地。③毗邻港澳,经济辐射作用强。④著名侨乡,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⑤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技术先进,国际市场把握较准确。
发展特色:专业化生产,同一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一县一品”,“一镇一品”。
(承转)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产生废弃物,不同的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很大不同。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因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板 书:
(四)工业与环境
课件展示: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

读图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
问题2:不合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
生阅读教材P74“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
师(1)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必须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转变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
(2)开发清洁技术,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氯纸,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国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2.1996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主题的活动日是…?()
A.世界环境日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气象日D.世界粮食日
答案:1.D 2.A
师要求学生做P74~P75两个活动,完成问答及填空。
生活动1:(1)①水泥厂、酿造厂对大气都有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其中酿造厂对水源也有污染,还要考虑布局在河流下游区。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均对水源产生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市区河流下游。③化工厂、炼油厂均对大气有污染,其区位条件也应该是市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④发电厂、钢铁厂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渣,所以应选择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远郊。
(2)在淮河流域陆续关闭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虽然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牺牲一点局部利益,但是还淮河以本来面目,一条清澈的淮河,却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活动2:(学生填写)(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苏、浙江、广东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课堂小结
现代的文明社会,几乎无时无处不与工业生产有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工业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为污染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绿色GDP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的新变化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分别如下:
(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因工业需要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建造职工宿舍,一般是需较平坦的平原地区,但如果位置重要、海运方便,或者矿藏丰富,也可以“创造”合适的地形,如香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劈山填海造陆;再如中国攀枝花,劈山造地,都用人工方法创造了工业用地。
(二)资源条件。早期的工业企业受原料、燃料产地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超高压输电技术、集装箱和巨型运输船的出现,使工业逐步摆脱了区域资源条件的束缚。以钢铁工业为例,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便利的海运条件已越来越成为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如日本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上海的宝山、意大利的塔兰托、鲁尔区在莱茵河河口鹿特丹建立炼铁厂等等就是实证。
(三)市场条件。商品经济的特点,即一切为了消费者,所以市场决定工厂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早期那些易损坏、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多接近市场,但随着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成熟化,这些产品也可以在原料地加工,远销海内外。例如蒙牛牛奶、伊利牛奶、三鹿牛奶保质期均可达8个月,畅销全国各地。
(四)劳动力条件。采矿、冶炼、伐木、纺织、服装、成衣,这些工业确实需要大量男女劳力。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言之,是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许多第三产业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周围布局的原因。
(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德国鲁尔区从初期成长阶段到转型和再生阶段的发展史,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上,人们追求的是“绿色GDP”的增长;生活上,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所以,不光是一些拒绝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感光器材厂、IT产业,就是一些普通企业也追求环境洁净的区域。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一个具体工厂的区位选择因素。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交流。
活动与探究二
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精略估算自己穿过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再了解父母、祖父母像你这样年龄时所穿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通过对比,谈谈你对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的认识。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访问,查阅材料,汇总成编,或上网查询。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班级展览评比。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D.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B.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D.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答案:(1)C(2)D(3)B
2.下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服装
C.汽车、造船、水泥
D.炼铜、奶制品、制鞋
答案:BD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回答(1)~(2)题。
(1)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葡萄酒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钢铁厂、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2)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A.原材料指向型B.技术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D.市场指向型
答案:(1)A(2)D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工业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4~6题。
4.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资源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答案:B
5.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飞机制造工业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D.高档时装工业
答案:C
6.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位于图中的()
A.①地区B.②地区
C.③地区D.④地区
答案:C
7.下列各组食品,其加工厂靠近原料产地的是()
A.鲜奶、蔗糖B.面包、食盐
C.鱼干、饼干D.豆浆、酱油
答案:A
8.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C.水陆交通便利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答案:CD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9~13题。
9.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D.生物药品
答案:B
10.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海港B.航空港
C.公路枢纽D.铁路枢纽
答案:B
11.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本地化B.全球化
C.城市化D.工业化
答案:A
12.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答案:AB
13.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答案:BD
二、综合题
14.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考虑,A国发展工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国工业由__________密集型转向__________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在图中B处建立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4)图中污染工业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有利:岛国,多优良港湾;不利:能源资源不足
(2)劳动技术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并利用本国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3)毗邻香港,水陆交通方便,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名的侨乡。
(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污染工业的法律约束较A国小,环境成本低,A国借助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之机将污染大的工业转移出去。

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教学设计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课标解析:

1、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条"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另外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以往的高中地理旧教材要么先系统讲述资源的状况,再分述各种自然资源的情况;要么把各自然资源的知识穿插到某些章节,再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知识。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水资源分布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教材从各大洲到中国,按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并指出,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主要解释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对这种作用的影响;为此部分内容穿插实例和插图,帮助理解。教材最后强调,世界和我国都有供水情况日益紧张的趋势,要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教材安排活动题让学生讨论。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水资源接触不少,有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难理解。但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了解不多,必须重点讲解;另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没有形成综合利用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

4、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5、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6、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水资源状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应用于学习过程。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教案

一、资本主义阵营·结构性调整:美、欧、日关系的变化

美国:(二战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美国一直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

但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连续发生的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初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7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欧洲:实现了经济复兴的西欧不断增强独立意识:

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体系,推行独立外交政策。

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跨出了欧洲联合的坚实步伐。

英国也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

日本: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至1968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经济的起飞,日美贸易摩擦加剧。

70年代,日本政府一再强调发挥与经济大国相称得政治所用,力主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小结):美、欧、日相互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美国的对欧、对日外交不得不更强调伙伴原则。

二、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分裂——中苏关系的破裂

起因: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论争逐渐增多。

导火线:1956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①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外交政策,②并在“秘密报告”中严厉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等错误。

此举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极大震动,并拉开了国际共运大论战的序幕。

分歧:围绕着对斯大林的评价和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的看法,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辩论。

破裂:不久后,这场争论发展为国家利益之间的斗争,两国关系随之恶化,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甚至挑起中苏边界冲突。60年代中后期,中苏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影响:①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②中国转而开拓更广阔的外交空间,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三、两极格局·此消彼长中解体——美苏争霸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演变过程中,美苏关系始终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心。

20世纪初50年代到6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

70年代(苏攻美守):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80年代(美攻苏守):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始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影响: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型。持续了40年之久的冷战终于走向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