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08

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过滤和结晶 教案(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过滤和结晶教案(一)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WwW.QX54.CoM 群学网】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相关知识

过滤和蒸发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过滤和蒸发”,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
班次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过滤、蒸发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掌握SO42-的检验方法。
二、问题与题例
问题1、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液体的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应与接受器的内壁接触。
问题2、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
加热时不要将溶液,当蒸发中出现较多时,即停止加热,利用将剩余液体蒸干。
问题2、通过过滤和蒸发操作后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怎么检验得到的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SO42-的检验:向试管中加入未知溶液,先滴入几滴使溶液酸化,再滴加几滴使溶液酸化,再滴加几滴溶液,有析出,证明未知液中含有SO42-。
三、目标检测
1、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B.玻璃棒C.蒸发皿D.酒精灯
2、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列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B.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将蒸发皿放置在三角架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D.在三角架上放置泥三角,将蒸发皿放置在泥三角上加热
四、配餐作业
(2)A组
1、实验室进行NaCl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①④⑤D.②①③④⑤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6.5g氯化钠细小晶体(1g以下使用游码),但由于操作不慎,他将氯化钠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那么实际称得的氯化钠质量是
A.6.5gB.6.0gC.7.0gD.5.5g
(3)B组
1、草木灰中富含有钾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现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并用实验检测其中的SO42-、Cl-和CO32-。
(1)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和沉淀
③④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
A.左盘重,样品轻B.左盘轻,砝码重C.右盘重,砝码轻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②③④操作时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4)将制得的少量晶体放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并把溶液分成三份,分装在三支试管里。
①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稀盐酸,可观察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
②在第二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可观察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
③在第三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可观察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
(4)C组
1、NaCl样品中含有少量的Na2SO4和Na2CO3,按下列流程进行净化,请在流程中的()中写上合适的试剂,在[]中写上实验操作名称。

氯化钠样品溶液溶液溶液

澄清溶液纯净溶液NaCl晶
④⑥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②步:
第③步:
第⑤步:

高一化学《过滤和蒸发》导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过滤和蒸发》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化学《过滤和蒸发》导学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以及杂质离子除去的的方法,并掌握其操作技能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教学难点】杂质离子除去的的方法,设计除杂质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5页—7页,认真分析填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粗盐的提纯过滤——适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主要仪器:、、、等

步骤
现象
(1)溶解:称取约4g粗盐加到盛有约12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
(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2、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阅读课本中的溶解性表,填写下列空格:

杂质
加入的试剂
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
氯化镁
氯化钙
探究案
1、在溶液的过滤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具体指什么?
2、整个过滤蒸发过程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所加试剂应是过量的,过量的氯化钡是怎样除去的?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又是怎样除去的?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如何检验粗食盐中是否含有SO42-?
5、粗盐除杂中,试剂过量则又出现原杂质被除去却可能引入新杂质的问题.为此要设计加入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一般可以采取三种加入顺序:ANaOH→BaCl2→Na2CO3→HCl
BBaCl2→NaOH→Na2CO3→HClCBaCl2→Na2CO3→NaOH→HCl,为什么?

《实验一 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实验一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测定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方法。
练习坩埚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研磨操作。
教学重点:测定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误差分析。
一、实验原理
1.反应原理
2.计算原理

CuSO4?xH2O==CuSO4+xH2Om
160+18x16018x
m1m2m1-m2
x=160(m1-m2)/18m2结晶水的质量分数=(m1-m2)/m2
3.实验成功的关键:(1)m1、m2的数值要准确,即要准确称量。
(2)加热使晶体全部失去结晶水。
二、实验用品分析
1.称量:托盘天平、研钵(用来研碎晶体)
2.加热: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酒精灯
3.冷却:干燥器。
三、实验步骤
1.研磨
2.称量:记下坩埚与晶体的总质量m1
3.加热:缓慢加热、用玻璃棒搅拌,直到蓝色晶体完全变成白色粉末,且不再有水蒸气逸出,
然后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4.称量:记下坩埚与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m2
5.再加热称量:再加热无水硫酸铜,冷却后再称量,至连继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
6.计算:CuSO4?xH2O
理论值:w(结晶水)=18x/(160+18x)
实际值:w(结晶水)=(m1-m2)/m(硫酸铜)7.误差分析:

一、冲量和动量


[高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的定义,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定义,知道冲量是标量。
3、知道动量的变化也是矢量,会正确计算一维的动量变化
二、能力目标
1、会计算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
2、会计算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论的方法论。
四、教学重点
1、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冲量和动量的正确计算。
五、教学难点
1、对冲量和动量概念的理解;
2、动量变化的计算。
六、教学方法
1、通过举例、推导、归纳,讲解综合教法得到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求解物体动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片资料中的碰撞、爆炸、打击、反冲等问题)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类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几类问题中物体间作用时间都很短,作用力很大,而且作用力随时间都在不断地变化,并用变化规律很难确定。因些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物理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引入了动量的概念研究了与动量有关的规律,确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就用有关动量的知识,这些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冲量和动量。(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冲量
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
一个静止的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F=10N的水平恒力作用,问:
1、经过时间t=4s物体的速度v变为多大?(v=20m/s)
2、如果要使此物体的速度从静止开始在t=1s的时间内速度达到v,则应将作用力变为多大?(F=40N)
学生给出答案后,询问解题方法。
解: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为a=;经时间t,据v=at=t。
3、拓展分析
把v=t。整理可得Ft=mv,
由此我们得到:对于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v0=0,m一定),要使它获得一定的速度,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学生答:a、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的时间;b、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
教师:对于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只要作用力F和作用时间t和乘积Ft相同,这个物体就获得相同的速度。也就是说:对一定质量的物体,力所产生的改变物体速度的效果,是由Ft这个物理量决定的,那么Ft这个物理量叫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4、冲量
(1)冲量的定义:力F和力的作用时间t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通常用符号I表示冲量。
(2)定义式:I=Ft
(3)单位:冲量的国际单位是牛秒(Ns)
(4)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是由力的方向决定的,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不变,冲量的方向就跟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绳子拉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学习过动量定理后,自然也就会明白了。
5、冲量的计算:冲量是表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一段时间的累积的物理量,因此,力对物体有冲量作用必须具备力F和该力作用下的时间t两个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有力并有作用一段时间,那么该力对物体就有冲量作用,可见,冲量是个过程量。
6、巩固训练:
以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空气阻力不可忽略。关于物体受到的
冲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的重力的冲量方向相反;
B、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空气阻力冲量的方向相反;
C、物体在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大于上升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
D、物体从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所受各力冲量的总和方向向下。
学生思考后让一位同学作答并说明各选项正误的理由。
小结:冲量和力的作用过程有关,冲量是由力的作用过程确定的过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