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信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
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
2、解释词语:
(1)晨曦:晨光。
(2)瞥见:一眼看见。
(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5)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⑵学生交流。
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表明了自己对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
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
2、解释词语:
(1)晨曦:
(2)瞥见:
(3)眼花缭乱:
(4)不可名状:
(5)富丽堂皇:
(6)丰功伟绩:
(7)荡然无存: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⑵学生交流。
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同上。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学生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学后感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讽刺和谴责。3、⑴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圆明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课时二
三、ⅰ比较阅读1、因其美丽,人们更应该珍视,更应该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反衬了所谓的“文明人”的野蛮。2、指圆明园中的长春园3、甲文热情赞誉,语言优美。乙文悲愤沉痛。4、“凝固的历史”指的是长春园残留的那片废墟,那些建筑遗迹。“怅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筑遗迹,就看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5、散文用沉痛的笔调告诉人们不能忘却历史。ⅱ1、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2、运用类比的写法,作用在于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3(略)
延伸阅读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语文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书信的内容。
2、了解法国作家雨果,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培养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对侵略者劫掠行径的痛斥
难点:由分析文章主旨进而培养尊重人类文明成果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划出作者赞美圆明园和痛斥侵略者的语句。
2、思考当年中国被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民族复习的现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做?
【资料助读】
1、题目解读: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圆明园的遗迹。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从遥远的法国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走近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揭露宗教的虚伪,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3、历史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巴特勒是这次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园。在他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回国后,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赞美褒奖之辞,没想到,从雨果那里所得到的却是愤怒的抗议和痛斥。
4、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赞誉()惊骇()瞥()见劫掠()赃()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à()琅朱lù()眼花liáo()乱晨xī()箱qiè()
3、解释词语:远征箱箧丰功伟绩富丽堂皇
4、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合作探究展示】
1、默读课文,(1)划出赞美圆名园的语句。(2)划出讽刺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语句。2、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3、怎样谴责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4、品味语言(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7)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5、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得启示】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拓展练习】
请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