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品质》学案(一课时)。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质》学案(一课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品质》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
(3)正音识字
沁()人心脾靴()子一爿()鬈()曲赊()账趿()拖鞋蹙()眉时髦()褶()皱脚趾()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学习过程:
一.导入:
《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整体感知
1.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一条是暗线:。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结合文段。
(1)26段:——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重点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和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1)第10、28、40、43、48、53、54段,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延伸阅读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课题: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3、理解大气温室效应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温室效应;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第41页基础检测
二、合作探究
1、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高度气温变化特点与人类关系对流层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天气变化50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高层大气层海拔上升,气温下降后升高2、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实例削弱表现特点臭氧空洞皮肤癌病例增多臭氧吸收_______________水、二氧化碳吸收_________有云的夏天不太热反射最强为_________天空呈现蔚蓝色波长越_______越容易散射3、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我国分布影响因素影响特点最丰富地区___________最贫乏地区___________太阳高度越大,等量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越___,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___同纬度地区,云越少,日照时数越______,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越________海拔越高,经过大气的路程越________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大气的热源是___________。大气以__________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保温作用的强弱。三、当堂检测(略)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寄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长江三峡》学案(一课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长江三峡》学案(一课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长江三峡》学案(一课时)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的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4)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新课
1、人们常用“亘古不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夜的变化,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②背景资料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5)整体感知课文
1.重点字词下划线字注音
启碇()滟澦()()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婀娜()()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3、这篇文章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的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三峡航行中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2)写穿过雄奇的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3-5)写穿过时的奇秀景象;第四部分(6-9)写船在航行的景象和作者的感想
4、朗读思考
(1)课文的行文线索是
(2)画出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3)三峡景物特点
(1)以江津号的航行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
空间:
时间: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个方面,运用丰富的词语描绘景色,使作品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静之感
(3)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赏析第一部分
(1)作者引用给朋友的信中的片段,表达了在此次航行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段总领全文,概括三峡特征的两个词是雄伟、瑰丽(文眼)
(2)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6.第二部分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绘形、绘声、绘色
写形的句子:
写声的句子:
写色的句子:绛紫色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7.赏析第三部分(3.4.5)
(1)巫峡的主要特点是
(2)作者是这样把三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8.赏析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西陵峡的凶恶?
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处处是险滩”,后重点介绍三个险滩:
泄滩特点:清滩特点:崆岭滩特点:
(1)作者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6)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描写了在长江航行所看到的气象万千的三峡奇景,发出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情赞叹,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途径,就有可能战胜大自然。
五、写作特点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此处强调“通感”)
4、语言优美精练,生动形象
5、引用有关传说民谣和古诗
《电解池》一课时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解池、电极产物、电极周围溶液pH值及整个溶液pH值的变化
??②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了解电解的应用,特别是电解在电镀、电解精炼、电冶炼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在本章的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呢?
【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要有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思考,回答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相反。复习是为了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两极判断,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好对照。
【讲述】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相反,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电解池的问题。
【板书】一、电解原理
【实验4-2】(教师讲解,学生实验)
【讲述】在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引导】1、实验观察要点:(1)阴极上的现象(2)阳极上的现象(3)阴极区溶液中的现象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应是学过的什么气体?
【总结】实验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周围CuCl2溶液绿色加深,阳极石墨棒周围的CuCl2溶液绿色变浅;阴极石墨棒上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同时看到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溶液里的CuCl2发生了下列反应:
Cu生成于阴极的石墨棒上,Cl2生成于阳极的石墨棒上。
【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
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
通电后:
阳极:2Cl--2e-=Cl2↑(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设问】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
【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故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
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被还原)。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讲述】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
【板书】电解:使电流通过电
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池:借助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也就是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设问】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
【归纳】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合电路。
【设问】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思考与交流】请按表格内容,归纳出电离与电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异同。
1、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电离
电解
条件
电解质溶于水或
受热融化状态
电解质电离后,再通直流电
过程
电解质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在两极上放电。
举例
CuCl2=Cu2++2Cl-
特点
只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物质
联系
电解必须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电解池
原电池
举例
电极名称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接)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
电极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能量转变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反应是否自发进行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反应能够自发进行
【讲述】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它的电解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说,先电离,在外加直流电源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电解。
【设问】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不同?(从做定向移动的微粒有什么不同,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来比较。)
【讲述】在电解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惰性电极,就是电极本身不参加化学变化,如石墨、铂电极等。还有另外一种是金属做电极,它们在电解中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小结】电解的概念及电解的原理;电解池的构成条件(1)直流电源。(2)两个电极。其中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阳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阴极。(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理顺知识;要求学生会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判断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随堂练习】用石墨做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现象。
(1)AgNO3溶液
(2)NaOH溶液
观察,思考,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
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思考
学生思考归纳。电子流动方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思考,回答: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移动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思维、推断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下节课内容设疑,使学生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去探疑预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