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短文三篇》导学案

高中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短文三篇》导学案。

《短文三篇》导学案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4、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1)米歇尔埃康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尔,从小进入教会学校学习,熟谙拉丁语和希腊语,还学习过法律和哲学。1554年起,他先后在法院任职多年,然后归隐田园,潜心研究和思考。他曾在欧洲长时间旅行,成为“罗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里十三世的接见,并且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蒙田身处欧洲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得到复兴,对人的尊重取代了对神的信仰,体现出浓烈的世界意识和人道关怀。蒙田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强调对人性的尊重。“他毕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对人、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冷静审视和研究,他要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和矫饰,揭示人的本来面目,还他一个赤裸裸的本我。”

比埃尔维利把蒙田的思想分成三个阶段:青年时期的斯多葛阶段,中年时期的怀疑阶段和最后的成熟阶段。第一个阶段,他的散文里充满了斯多葛派的价值观。他认为人要经历痛苦的磨炼,研究哲学就是要正视死亡、学会死亡。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转向了怀疑论。《为雷蒙德塞蓬德辩护》一文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转变。他对宗教权威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的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这一诘问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和自身问题的思考。第三个阶段,他反省以前的思想,宣扬人性善良。上述三个阶段的思想在《随笔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笔集》堪称蒙田思想发展的真实纪录。随笔与其他散文形式相比,内容、形式较为轻松随意,不拘一格。蒙田《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所评价的:“如果不把有韵无韵作为区分散文的标准而把散文看作文学的一个品种的话,我们可以说,法国近代散文肇始于蒙田的《随笔集》。”

蒙田从1572年起开始撰写《随笔集》,1580年《随笔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588年第三卷出版。1595年,经他修订的《随笔集》定本出版。《随笔集》共三卷,107章。蒙田素以博学著称,《随笔集》内容包罗万象,极为丰富。“大至社会人生,小至草木鱼虫,远至新大陆,近则小书房,但无处不有‘我’在,写法上是随意挥洒,信马由缰,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但无时不流露出‘我’的真性情。”

文中屡屡征引古罗马的经典著述,事实与思辨相结合,纵横捭阖,体现了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随笔集》语言平易晓畅,不饰雕琢,毫无学究气。蒙田喜欢使用市井口语,他曾说:“我愿意只用在巴黎菜市场所说的语言。”他还将法语化的拉丁字和方言入文,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与生动性。与许多板起面孔训人的文章相比,蒙田的随笔“是一种真正的谈话,娓娓然,侃侃然,俨然一博览群书又谈锋极健的人与你促膝闲话,有时话是长了点,扯得也远了点,但绝不枯燥,绝不‘谋财害命’般地浪费你的时间,就是在这种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蒙田谈自己,谈他人,谈社会,谈历史,表现出一个隐逸之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的忧虑和思考。”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文章开头是:“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个简洁的、引人入胜的开头。紧接着道出了作者所关注的词语———“度日”。他赋予它以双重含义: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无异于“消磨光阴”,打发时光。而“风和日丽”的时候,则要“慢慢赏玩、领略”这“美好的时光”。这一奇异的对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作者详细解说了这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所谓“哲人”的颓废习气,二是“我”的积极的人生观。“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看法不同。在“哲人”看来,生命是“苦事”,是“贱物”。“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无乐趣,百无聊赖,生命在无谓的损耗中悄然而去。相反,“我”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我”对生命心怀感谢,热爱生命,所以“我”不会虚度时光,而是活得认真而洒脱,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但是他的意图却一目了然。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热爱生命》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逻辑思路却异常清晰、严密。如果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生”,那么后半部分,作者要解决的就是“死”的问题。“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作者一语道破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死亡,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巨大问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但是蒙田并不因此而畏惧或逃避。他写下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篇章。《直面死亡》这篇文章堪称对他的死亡观的最好概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沉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蒙田通达的生死观一方面来自他对死亡本身的洞见,另一方面来自他充实的生命形态。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乐趣”是热爱生命的关键词。只有懂得发现乐趣、享受乐趣的人,才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人。蒙田在一篇随笔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例子。苏格拉底忍受饥饿、贫穷,忍受儿女的不恭和妻子的恶意中伤,同时还忍受暴政、牢狱、铁镣和诽谤,二十七年如一日。这样一位伟人学者和无敌的将军,却从不拒绝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并且玩得十分高兴。在蒙田眼中,“这一切活动都与圣贤相称并为圣贤增光。”另一个例子是大西庇奥。“在他过去的丰功伟绩中,最受尊敬最受爱戴的莫过于他能悠然自得地像幼童一般捡拾贝壳,以及他和莱利乌斯一道沿海岸比赛奔跑拾物,如遇天气不佳,他们还会饶有兴趣地写剧本表现下层人最艰苦的生活现象。”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这些句子使人联想起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观念。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2)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在法国首版。该书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本书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3)富尔格姆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信条》被删节部分

好多年了,每当春天,我都给自己规定作业,写出个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条。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这样的表白写跑了好多纸张,总想包罗所有的根本性的东西,一个也不放过。那些话听上去就象是最高法院的文件摘要,仿佛单凭几句话就能打发掉全部存在意义上的麻烦似的。

这信条在最近这些年里是越写越短了――有时带点儿玩世不恭,有时搞得稀奇古怪,有时则又是平淡无味――不过我还是一直这么干着。最近,我只用一张纸几句话就交待了我的个人信条,并且充分理会到那种天真的理想主义的所指。

这里的启示是我在一个加油站里顿悟到的。我给我的旧车加灌了超品级、高抗爆炸性汽油,可这老家伙却消受不了还安顿不得――一路的劈劈啪啪,当着道口就熄火抛锚,下坡时又嘭嘭地放炮。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头脑和意念也每每与此相仿。太多的知识高度膨胀,叫我犯了面对存在的困惑症――一味地嘀嘀咕咕,当着人生的选择关口踌躇不前,要么就是知道得太多,要么也可能知道得不够。这样检点过盘算过的人生,自然是不轻松了。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明白了,过一种有意义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并非混沌不辨的一团。我知道它。而且久久地理会着它。生活中也过着它――好吧,那是另一码事,对吗?

文本点拨

1、《热爱生命》

A、文章的结构层次

〔解读〕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文章开头就表明热爱生活的态度,接着,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从比较中得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为此引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一句名言加以证明。接下来,作者谈到死亡,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表明了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道理。

B、具体研习文章,品味下列语句

①“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解读〕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②“生之本质在于死。”
〔解读〕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③“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解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④“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解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⑤“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解读〕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A、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解读〕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第二,从不凡的层面来讲,人因为有思想而富有尊严,囊括了宇宙。

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B、具体研习文章,品味下列语句

①“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解读〕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②“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解读〕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视。

3、《信条》

A、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解读〕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接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

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B、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解读〕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到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答:

2、“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3、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2、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3、(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4、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亲身体验

1、释义

赋予()囊括()垂暮()弥补()

老练()顽石()丰盈()不堪()

2、文段阅读

阅读《热爱生命》回答问题

(1)文章题为“热爱生命”,文中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答:

(2)“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如何理解?

答:

(3)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阐述观点,请概括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两个例子续写句子。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参考答案

1、交给用袋子将近填满经验多、纯然愚蠢无知充满能忍受

2、(1)人为什么应热爱生命;人应该怎样热爱生命。(或:生命是否值得热爱;人如何享受生命的乐趣。)

(2)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耿耿于怀,以致破坏生活的兴致,应该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3)“我”对“好日子”和“坏日子”的不同过法;“我”和所谓“哲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3、略

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山与小溪的对话
①大山常以巍峨和威严,显示了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

②她唱着歌儿从大山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玩世不恭。

大山说:“你不能安静点吗?”

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她日子比你过得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游人恋栈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俏影拍照。”

溪水在乱石中跳蹦着,咯咯地对着大山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样儿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诞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经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几,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

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看见过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你看见过你头上的“太空行人”吗?

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捣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的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

③小溪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吸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④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中挡路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他活着,还不如说他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山家族’‘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⑤小溪的泪雨化作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1、把下面5句话分别还原到文中①②③④⑤恰当的地方(只填序号)

A、“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

B、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严是大山的华装。

C、“你确实是太老了。”

D、跳跃是山溪的形影,嬉闹喧哗是溪水的性格。

E、大山愤怒了,

①②③④⑤

2、本文可以做中心句的是哪一句?

答:

3、本文通篇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生与死的遐想?试简要分析。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把读者引到两种生命观的对撞中来,使你情不自禁地以小溪的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

B、小溪最终接受了大山的教诲,说明年轻人要多听长辈的教诲。

C、这篇散文的语言比较质朴、通俗。

D、从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我们还可以推而广之的想到许多问题及其答案,比如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前途与命运,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学说的推陈与出新等等。

参考答案

1、①B②D③C④E⑤A

2、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3、本文通过拟人化的对话手法,文中多奇妙的联想和浪漫的情调。把生与死沉重的主题,丰富的哲理在大山和小溪的对话中巧妙表现出来。

4、AD

相关阅读

高三数学《正弦定理》导学案


高三数学《正弦定理》导学案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sinA=sinB=sinC=1即c=.
②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则.同理,(思考如何作高?),从而.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S△ABC=.
两边同除以即得:==.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D,∴,
同理=2R,=2R.
证明三:(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由+=边同乘以单位向量得…..
④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在中,已知,,cm,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条件→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示范格式→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②出示例2:.
分析已知条件→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示范格式→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③练习:.
在中,已知cm,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1cm)
④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
3.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BC中,A=60°,,求.
2.作业:教材P5练习1(2),2题.
第二课时1.1.2余弦定理(一)
教学要求: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基本应用?
2.练习:在△ABC中,已知,A=45?,C=30?,解此三角形.→变式
3.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出此角的对边?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余弦定理的推导:
①如图在中,、、的长分别为、、.
∵,

.
即,→
②试证:,.
③提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用符号语言表示,…等;→基本应用:已知两边及夹角
④讨论:已知三边,如何求三角?
→余弦定理的推论:,…等.
⑤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分析已知条件→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示范求b
→讨论:如何求A?(两种方法)(答案:,)
→小结:已知两边及夹角
②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条件→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分三组练习→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3.练习:
①在ΔABC中,已知a=7,b=10,c=6,求A、B和C.
②在ΔABC中,已知a=2,b=3,C=82°,解这个三角形.
4.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级:高三学科:语文章节、课时: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标: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的必要知识、方法、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形象、情感、技巧。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高考诗歌常考内容回顾:
1形象
A常见形象B答题步骤
2技巧
A常见技巧B答题步骤
3情感
A常见情感B答题步骤
二技法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①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①仲殊,宋代僧人。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的上阕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三高考真题专练:
(2012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6分)

四学有所思:
本堂课的收获与问题
五作业:整理《望江南》于作业本上。(按格式)

高三化学《盐类水解》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盐类水解》导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三化学《盐类水解》导学案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化学《电离平衡》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浓度增大后,电离平衡向左边移动,浓度减小,所以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