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七下

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七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品味遣词造句,感受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在渡江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写的。当时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 4月20日 ,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还写了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了这则新闻,我们相信同学们一定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般的胜利进军,能够领略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大智大勇和革命军事家指挥若定的风姿。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3、那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横渡的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介绍。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再读标题,请你想象一下,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情景如何?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

2、默读课文,讨论:民解放军在横渡时的气势你在文中哪些词句中还能感受到这点吗?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教师小结:从新闻中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浩大声势、磅礴气势,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气势,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强烈自豪感。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教师明确: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顺应民心,才会激发解放军的斗志,才会使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无心恋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事业都应顺从民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相关知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根据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将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作为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听新闻,初步感知新闻

1、学生听录音新闻,思考: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

(2)、你从中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介绍新闻背景(投影)

明确: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三)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四)读新闻,把握新闻要点

1、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

荻港要塞溃退锐不可当泄气歼灭

2、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教师出示行军地图,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学生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五)品新闻,体会语言特色

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到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3、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语言准确、简明

(六)写新闻,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分析其结构,并为这则新闻拟一个。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记者孙承斌 李斌 厉正宏)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将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理念,尽情畅想人类进步美好前景。

明确:——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开幕

(七)教师小结:新闻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习惯,不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以我校开展特色课外活动为题材,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板书设计:

新闻:、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真实、准确、及时

四、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学生虽然经常接触新闻,但对新闻的相关文体知识并不了解,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听新闻、知新闻、读新闻、品新闻、写新闻等五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层层展开,并在导入中以上海世博会作为新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尾处再次以上海世博会为题材要求学生给这则新闻拟,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活用。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写新闻,整个教学过程扎实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
西(较详)中(略)东(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