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5用GSP进行“波动”教学案例。
用GSP进行“波动”教学案例安徽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赵世武
【教学内容简析】
一、需求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指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与他现在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波的形成条件及过程、波的种类、振动和波的关系;理解波的传播规律和波的图象。学生的实际是只学过振动和振动的图象,会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此差距很明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创设情景、提供脚手架来降低知识的梯度,真正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
二、内容分析
波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运动形式。本节内容包括:波的形成条件及过程;波的种类;振动和波的关系;波的传播规律和波的图象等。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利用演示实验、GSP课件等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脚手架;学生主动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有效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又使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电脑和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
【--】
一、复习振动知识
教师用电脑演示振动课件(界面图1所示),提问:什么是简谐振动?简谐振动中回复力、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二、做好演示实验形成学习动机
【演示1】取一段中间拴有红绳的橡胶管,把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握在手中,并把它松松地放在较长的桌面上,手握住管子令其一端上下振动。
【演示2】用弹簧纵波演示器,演示纵波的形成和传播。使金属小球在钢片弹力作用下,沿螺旋弹簧方向左右振动。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1)波是怎样形成的?
(2)波有几种?
(3)波和振动一样吗?
三、引导学生猜测分析讨论
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观察,得出各自对结论的猜测,然后互相讨论得出公认的结论:
(1)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波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纵波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之分。
四、学生利用GSP课件进一步探索
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GSP课件,由学生自己来操作,并向学生提出要求:振动和探波有何关系?波的传播规律是什么?波的图象和振动的图象一样吗?学生通过对课件的操作、索得出各自的结论,并进行互相讨论得出公认的结论。
(1)波的特征
①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点的运动特征是先振动的质点依次带动后振动的质点运动,振动质点相位依次落后。(由图2,3得出)
②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各质点的运动总是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振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所传播的是质点振动的形式和能量。从波形图上看,波的形状保持不变,只是波形整体的匀速平移。(由图2,3得出)
③波源振动的周期性,导致简谐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周期性,即当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t为T的整数倍或传播距离为波长λ的整数倍时,波形和原来重复。则,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间t可以写成,传播距离,(n=1,2,3……)。(由图2界面课件可得出)<><>
(2)波和振动的关系
质点每振动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
质点振动的振幅与波幅相同。
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波动图象表示不同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置。
可见,GSP具有强大的函数计算功能、图形显示功能和动画功能,能方便地以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够生动地反映物理图景。它既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又可作为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是教师和学生的帮手。Jab88.cOm
相关阅读
《过秦论》教学案例
《过秦论》教学案例
一、缘起
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
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
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屏幕,逐步展示问题,设疑问难,提供资料,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大致过程如下:
问题一:作者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地回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笔者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然后针对“仁义不施”这一观点,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问题二: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的帝王,例举最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都遭到了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
末了,笔者作了这样的小结: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独裁、神秘和随意。其最终、最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他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之间,兄弟关系,哪怕只是“可能妨碍”,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既然历代帝王虽然“残暴”但并不亡国,那么,“残暴”也就不一定是秦王朝亡国的原因了。如果再探究一下与秦同时的六国的治国策略,还会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于是,课堂讨论又转入了对课文的分析:
问题三: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
对于前一问,多数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出来:“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多数同学也能明确地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举。但对于“仁义”之举并不能挽救六国灭亡的命运这一问题,学生们就感到十分困惑了。
笔者把握并利用学生的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六国旧贵族是否“仁义”,我们暂不作讨论。但是,由他们“仁义”同样亡国这一点,可以推出:国家之存亡,与国君是否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秦国之灭亡与“仁义不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问题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暴政”?
列举秦王朝的“暴政”,大多数同学都很容易筛选出来,课文罗列的主要有:
1、废先王之道;
2、焚百家之言;
3、隳名城,杀豪杰;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还有的同学补充了不少课外资料,主要有:
5、修筑万里长城;
6、兴建阿房宫。
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这节课师生重写“过秦论”的关键环节。因此,例举出上述“暴政”之后,屏幕上紧接着展示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五:逐条分析上述“暴政”,指出哪些历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暴政”的具体含义:
1、“废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废除了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策。
2、“焚百家之言”,要具体分析,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即“博士官所职”)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
3、“隳名城,杀豪杰”,指的拆除六国原有的都城与军事设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杀戮六国的将士,以巩固新生的政权。
4、“收天下之兵”,收缴民间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
5、“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初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
6、“兴建阿房宫”,王朝初立,大兴土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暴政”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经过辩论,相对统一的意见是:
历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2、“焚百家之言”;3、“隳名城,杀豪杰”;6、大兴土木;
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4、“收天下之兵”;5、“修筑万里长城”;
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1、“废先王之道”。秦以后的二千多年,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说。
明白了上述“暴政”的真实情况,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焚书、毁城、杀人、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须采取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用而并没亡国。这自然也不能成为秦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而“废先王之道”这一革故鼎新的举措,乃是唯秦独有!“废先王之道”──废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权制,既毁灭了六国旧贵族的昔日的繁华,也毁灭了秦朝新贵族的封王美梦。
为了阐明这一点,笔者在屏幕上又展示一则资料:
问题六:读下面一则资料,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有学生指出:秦朝的新兴贵族也不理解、甚至反对秦始皇的改革举措,由此可知,秦王朝建立新型的革命的中央集权制,任务是多么艰巨,阻力是多么强大!
为了加深印象,笔者又展示了下一个问题?
问题七:以上都是秦王朝的内部原因,从课文中找找,其灭亡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多数同学迅速指出:陈涉起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笔者又问:“山东豪俊”指的什么人?
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六国旧贵族。
问题八:把“废先王之道”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结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推论?
同学们的讨论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废先王之道”,不仅毁了六国旧贵族的家园,也毁了秦朝新贵族的美梦,因而激起了新老贵族的共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充分说明了六国旧贵族推翻秦王朝的迫切心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涉”乃是秦朝子民,而“山东豪俊”乃是被秦所灭的六国旧贵族。“陈涉”和“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也就是新、老革命勾结起来,共同扼杀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三、反思
经过一番讨论与探究,同学们认识到,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是因为秦的“废先王之道”这一超前的革新举措,是新老革命联合起来共同扼杀新生政权的结果。不过,我们作这一番探究,并不是为秦翻案,更不是批评贾谊,而是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新生的进步的事物,总是超前的──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因而也不能即刻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中央集权制取代领主分封制是这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集权制也是这样的。
2、秦王朝是灭亡了,但秦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没有灭亡,“汉承秦制”,“千古一秦”,充分说明了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前进中重要意义。
3、贾谊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他的“仁义不施”的错误结论是由于历史和个人的认识局限所致。但他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向当时的汉王朝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措施,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但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如果仍然重弹古人的旧调,那可真是十分遗憾而又十分悲哀的。
《锋面系统》教学案例
《锋面系统》教学案例
--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其结果截然不同
温州二十一中学王玮丽325000
一、背景描述
2003、2004年我连续担任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对于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五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我两次采取的教学思路基本相似: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回忆、感知这几天天气变化情况,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来分析锋面系统(包括冷锋和暖锋),最后得出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不同的天气情况。但是对于"锋面系统"这一知识点的两次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却截然不同,其教学效果也相差很大。我们怎样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才能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的两次教学过程分别用案例A和案例B来表示。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力的分解教学案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义.
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
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三、教学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录像带、自制支架受力装置、细绳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类比法、讲解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录像提出实际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难点。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录像]公园滑梯、大桥引桥,盘山公路.
[师问]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先别急,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六节力的分解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黑板画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鼓励)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跟上面情况相反的一类问题.例如,
[演示]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如图1所示.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产生的效果
图1图2
[学生]一个力同时拉伸了两根橡皮绳
[师问]那么能不能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演示]请同学用沿BO方向的拉力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专门拉伸OA,当、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位置,如图2所示
[师生分析]、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师讲解]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实际上也可以是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板书)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讲解]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教师举例说明)
求跟一个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
(板书)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师]: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试比较图1、图2的实验和“互成角度的两
个力的合成”实验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师小结]这两个实验尽管在实验装置上略有差异,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长来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是已知两个力求与它们等效的合力,图1、图2的实验则是已知一个力求与之等效的两个分力.如果把图1、图2的实验步骤颠倒就成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了.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板书)
2、力的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教师以图1、图2实验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图.
(通过实验,讨论并确认判断分力方向的原则)
[师讲解]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条件限制可分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问]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确定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表明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请看下面实例.
(板书)
3、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确定F的两个分力F1、F2
θ
图4图5
[演示]将一薄塑料板架在两个等高的支撑物上,形成一个悬空的平面,将一重物放在平面上,会观察到明显的形变。现给物体施加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学生观察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如图3
[学生描述]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弯曲程度变小,同时重物前进。
[师生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力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学生板演](2)分力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4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师讲解]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代替
例2:物体倾角为θ的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G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
(学生思考,略加议论.)
[学生实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
[学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师讲解]当书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时,我们只感到手掌受到书的压力,说明书所受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只产生了一个使它紧压手作用效果.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我们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1)说明这时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书沿手掌下滑和使书紧压手掌.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学生板画如图5,据平行四边形定则G1=GSinθG2=GCosθ
[师]:故重力G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它的两个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讨论]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有人说图中(图4)的重力G可以分解为下滑力G11和对斜面的压力G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注意纠正他们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分力重复分析的错误,以及把G2认为是对斜面压力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一个已知力与其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指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时要依据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分力并非物体实际受到的力,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用分力进行替代而已.)
(3)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解释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与前面的问题相呼应,同时体现学以至用的思想)
(学生分析,教师给以鼓励)
[小结]通过例1,例2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
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巩固练习
[练习1]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B垂直于墙,斜绳OA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G的物体,如图6.怎样确定杆OA,OB的受力方向?
F
F1
F2
图7
A
BO
图6
[学生演示实验]:(1)如图7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模仿图6的情景,让一位学生告诉其它同学手指和手掌的感受。
[学生]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即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F1—拉手F2—压手
(学生板画并计算,教师给以鼓励)
[练习2][学生实验]教师在黑板画出上图8,体会拉力F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用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如上图8所示.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师讲解]这几个实验都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下杆受压.因此,这个拉力F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情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对支架作用.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拉力F的两个分力的求解
6、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主要是学习力的分解知识.希望同学们注意分力与合力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区别;尢其要注意按实际作用效果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是进行力的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应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布置作业
1.教材15页练习上(1)、(2)、(3)、(4)题
2.质量监测习题
《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常态教学的魅力在哪里?语文课堂是否时时能盈满着对话碰撞的诗意?语文教学怎样实现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语文教师的步态和学生的心态怎样才能腾挪出和谐共振的曲音?太多太多的问题在语文的“场”中潜滋暗长,涌动着勃然的生命张力。语文其实就是一场沙龙,是爱语文的你、我、我们,头碰头、心连心共同氤氲而成的沙龙,我们一起遭遇语文的激情,一直走到语文的心里去,我们,也就实现了人生向雅。
在《将进酒》的沙龙里,我们一起来研习“文本无限”的真意。
碰撞
沙龙话题一:假如生活的时代可以选择
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道选择题:A.孔子的春秋时期,B.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期,C.李白的盛唐时期,D.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期,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选A。
师:让我想想,你也许会成为孔子的学生,在杏坛接受谆谆教诲。
生:我就是这么想的。(生笑)
生:选D。
师:你会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拉住你的手问:“你是谁?”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问:“我又是谁?”(生沉默一会,会意地笑)
生:选C。
师:你肯定不会后悔,你会拥有无比优雅浪漫的一段人生,有人会来敲你的门:我们一起喝酒吧。(众生笑)
生:那我就选B吧,只剩下它了,总不能让它“落单”。
师: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诉求,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选,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文艺复兴时期”,我祝福你遭遇一段自由忠贞的爱情吧。(课堂的“气场”舒展)再作一次选择,你们猜猜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孔子的春秋时期。你是老师,你可以拜师学艺。(生笑)
生:我猜应该是李白的盛唐时期。语文老师都爱李白。(众生笑)
师: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作为沙龙的主持人,我想和同学们说说我心中的李白,我们心中的李白。
(说明一:沙龙是对文学、艺术的清谈,带有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将进酒》的教学起点设在这里,是情感的预热。在看似不相关之中实现对经验的唤醒,找寻走近李白的心灵路径。)
沙龙话题二:来自时空的问候:李白,你好
师:说说我们所认识的李白吧。能不能用是字句来表述,比如:李白是唐朝诗人。
生:老师,你把最简单的抢走了。(众生笑)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李白是诗仙。李白是侠士。李白是酒仙。
师:“是”字可以用来表示判断、强调、比喻。李白是以古体诗和七绝诗为后世称道的诗人。
生:李白是用生命来殉诗的真正的诗人。(学生鼓掌)
生:李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生:李白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师:李白是一个性情上追求道家风骨又积极入世的儒者。这是我们眼中的李白。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唐朝诗人对李白的认识吗?
生:我不太了解。
生:我记得韩愈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生:这是韩愈的《调张籍》诗中的句子。读了之后,就是感觉李白、杜甫好厉害。(生笑,小声讨论)
师:韩愈的潜台词是什么?李白、杜甫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没有诗人可以超越他们俩。这可是伟人对伟人的评价。你提到了杜甫,我们来听听杜甫的心声。“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是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吟唱的,意思是说上天喜欢将灾难的帽子戴在天才的头颅上。我们一直都说“文人相轻”,但杜甫对李白却一直“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实在感人。
生:我们从古代回到今天吧。(生会意地笑)余光中说过:“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生:我有想法,你最好不要用“说过”这样的表述,太没有诗意了。(众生鼓掌赞同)
生:我在《庐山思绪》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李白)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
师:穿越古今,我们发现李白将五光十色的生命倾倒在他的诗歌里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的,李白写诗是将他心中的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
(说明二:诗言志,诗歌从本质意义上观照是诗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诉求。不了解李白的“全人”,只是就诗论诗,鉴赏也许就缺失了应有的深度,体验不能直抵内心。)
沙龙话题三:李白的杯酒人生
师:我又想起了“李白斗酒诗百篇”。你们喝过酒吗?可得实话实说。
生:我喝过,没有什么感觉。
生:我也喝过,可是写不出文章。(众生笑)
师:有没有喝醉过?还是得实话实说。
生:我很诚实的,没有。
师: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喝醉了会有什么结果?
生:也许会做些不理智的事情,甚至会闯祸。
师:蛮可怕的。也许这就是我们俗人和真正的诗人的区别。诗人是酒后吐真言,用诗歌的方式吐真言。
生:这么一说倒也是。中国文人和酒的关系非常密切。
生:中国的酒文化和诗文化好像密切相关。
师:可以这么说,酒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甚至可以说是精神恋人。
生:那我们说说李白和酒。
生:你说得不全面,应该是看看李白饮酒诗的风采。(学生鼓掌)
师:你的提议很好。我这儿就备了一杯酒——《将进酒》,举起杯来,品尝李白的人生真味吧!(学生独立、放声、纵情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可以怎么学?
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生:解释词意,了解内容。
生:结合刚才讨论的李白生平来解读。
生:可以借鉴刚才发掘的古今名家对李白的评价来领悟。
师:都是学习鉴赏诗歌很好的抓手。我觉得,抓住一个字“酒”,也许就能达成学习的愿望。有兴趣一起谈谈吗?
生:《将进酒》里的确有许多诗句和“酒”有关。
师:几乎是句句关乎“酒意”啊,可以用“李白的杯酒人生”作为沙龙的话题。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自己的酒杯斟满了,端起来了。
师:李白什么时候最得意?
生:受到唐玄宗重用的时候。
师:我补充一句,李白是唯一一个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朝廷的人。可是,现在离他被“赐金放还”已经八年了,他在得意什么?
生:这不难理解呀。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一起喝酒,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就是人生的得意呀。
师: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有了酒的激发,李白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时,李白在酒杯里倒进去的是什么?
生:是自信。
师:是渴望用世的自信。
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我觉得儒家的“济苍生”“安社稷”对他有积极的影响,他是一个热衷功名希望用世的诗人。
生:那他为什么会说“不足贵”呢?
生:“不足贵”的意思是不值得当作珍贵的对象。我想,李白“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道家的摒弃虚伪、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应该也很大吧。
师:鉴赏得很有品位。他是想为世所用,但如果要以同流合污、失去高贵的品性为代价,他宁可遗世独立,在畅饮美酒中获得慰藉。那么,你觉得酒是什么呢?
生:酒是特立独行的尊严。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我特别喜欢这两句。
师:我想打断你一下,你能举几个古代圣贤的例子吗?
生(略略停顿):孔子、孟子、屈原、贾谊、曹植……
师:看来你对古之圣贤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李白为什么要在诗中提及他们的寂寞呢?
生:我看是用古之圣贤自我安慰罢了。
生:我来补充。这就是老师平时说的“借他人杯酒,浇心中块垒”。
师:李白有没有喝醉?
生:不好说。
生:一直很清醒。否则诗歌的结尾他就不会吟唱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了。
(说明三:酒是诗人李白重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李白的杯酒人生中看到了他遗世独立的身影,听到了他的豪言壮语。将“酒”作为《将进酒》鉴赏的出口,用生生互动、师生对话、同伴合作的学习方式走进文本,是这场沙龙式学习的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