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5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原理
凸透镜成像
u>2f
f<u<2f
u<f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透镜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
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其他内容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4)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5)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原因: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原因: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正)
明视距离:25cm近点:10cm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精选阅读

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22


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科目

物理

课题

透镜

课时安排

1

课型

执教者

班级

八(1、6)

知识

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4、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焦点、焦距的定义。

2、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用具

透镜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组织教学:(略)

复习旧课:完成下列光路图: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本课小结:(1)注意几个概念的讲解……物距、焦距、2倍焦距等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最清晰的位置?

(3)如何确定虚像、实像?

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科目

物理

课题

眼睛和眼镜

课时安排

1

课型

执教者

班级

八(1、6)

知识

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用具

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组织教学:(略)

复习旧课:

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

FF

水空气新课教学:课题:眼睛和眼镜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本课小结:……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科目

物理

课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时安排

1

课型

执教者

班级

八(1、6)

知识

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用具

显微镜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组织教学:(略)

复习旧课: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新课教学: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作光路图说明)

小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1)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作光路图说明)

小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3、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本课小结:

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学案

一、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眼睛和眼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 ,变形可得:s=vt,t=s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全文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没有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