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6课社会交往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16课社会交往。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社会交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6课社会交往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今中外见面礼的主要内容,称谓的主要表现形式,聚会的社会功能;通过学习交往方式的由来和发展,认识社会交往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培养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搜索,学会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认识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产物;结合材料分析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使学生理解社会交往的变革和进步。
3.了解良好的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文明的交融,从而认识拥有宽容、开放的文化态度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称谓与见面礼等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
难点:中国古代的敬称和谦称。
说明:
1.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既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也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在文化交流中相互渗透,故为本课重点。
2.古代的敬称和谦称现今社会使用不多,学生比较陌生,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播放《茶馆》和《傲慢与偏见》中家庭聚会的影片片段,请学生从中列举中西不同的聚会场所、聚会形式,谈谈聚会的功能。出示沙龙和曲水流觞的图片。
聚会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以影片中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景导入,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或根据经验列举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所:西方有家庭客厅、公共俱乐部、小酒馆、咖啡馆等;中国有茶馆、曲水流觞、文人结社、酒宴、游乐等。聚会形式有聊天、讨论、聚餐等。聚会的功能有切磋学问、沟通信息、交流情感。聚会场所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在现代社会东西方的社会交往越趋相似。
2.讲授称谓。请学生列举已知的古今称谓,分析古今称谓的特点和称谓的原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称谓的变化,探讨称谓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称谓是社会交往的前提。称谓的内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社会风尚。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从列举的古今称谓中分析其特点:1、丰富性——从古至今,称谓丰富繁多;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称谓的原则是“谦己以敬人”。
从对“材料一、二、三”(见资料附录)的分析可以看出:称谓是在历史的演沿革中逐渐形成的,因政治变迁、社会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近代中国称谓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文化心态和文明程度。在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中,中国经历了封建王朝、半殖民地化、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直至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改革开放,这种强烈的社会变革对中国民众产生的思想震撼是强烈的,它必然会反映到日常生活、文化风俗上。
3.讲授见面礼。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见面礼。再次播放影片《茶馆》片段和影片《茜茜公主》片段,请学生仔细观察影片中所出现的见面礼并简单叙述。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中外见面礼?”、“从影片中的见面礼到我们今天常用的见面礼,可以看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示材料,说明社会民俗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节日和人生仪礼,今天又了解了社会交往中的见面礼、称谓和聚会,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思考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见面礼是人际交往时相互致意以示友好的礼节,体现人的修养,体现互相尊重。因为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全世界的见面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常见的有跪拜礼、鞠躬礼、亲吻礼、拥抱礼、握手礼、点头礼、举手礼、脱帽礼等,在社会交际中广泛使用的工具还有名片。等级社会的繁文缛节在今天逐渐呈现为平等简便的礼节,这也是适应工业、信息时代的工作、生活快节奏的需求。
以“材料四”(见资料附录)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民俗的多样性。
通过对“材料五、六”(见资料附录)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近代中国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现在,从未停止过。文化在传播中彼此交换,互相借鉴,文明的交融选择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也影响了社会民俗。二、除了思想观念能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对礼俗产生影响外,生产力的进步、物质发展水平也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4.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认识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融合,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反应,体现了人的修养。在全球化时代,传统的美德和中华民族优良的社交礼仪是不能放弃的。
[资料附录]
材料一:清制规定,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官则知府方可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由官场影响到民间后,稍有些功名地位和财产的人都乐意接受这种称呼。人们相互交谈和信函往来时,习惯称对方“大人”、“老爷”。
材料二:“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光复以后,……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党内称呼逐渐演变为不分职业、性别、年龄,可以全民通用的称呼。十年动乱期间,城市里“师傅”之称颇为流行。最近几年,随着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人民受到港澳台社交习俗的影响,重新采用“先生”、“女士”、“小姐”等尊称。
材料四:近代中国社会民俗样式呈现多样性,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俗的象征符号,也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号,不仅有近代性的民族象征符号,也有前近代性的民族象征符号,以服装为例,不仅有长袍马褂,也有西装革履;以婚礼为例,不仅有中式传统婚礼,也有西式婚礼;以社交礼节为例,不仅有中国传统见面礼节,也有西式鞠躬、握手礼……
——焦润明《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1.5。
材料五:“现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如果中国……礼节特殊则面临着‘自表异于诸文明国之外’,将反被别人视为‘夷狄’的危险。西方殖民者自称‘文明’,把中国称为‘半开化的’国家。
——严昌洪《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河北师院学报》1989.2。
材料六:“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不便于持枪跨马,褒衣博带,长裙雅步的缓慢生活节奏,在万国竞争的时代不合时宜。”
——康有为《戊戌变法思想》
注:以上六段材料由华东理工附中陈亚娟老师选编
[板书设计]
功能——协调人际关系、社会生活

中国:茶馆、文人结社…
聚会(中西方差异性)
西方:家庭客厅、咖啡馆…
姓名称谓折射
社会交往表现称谓(谦己以敬人)社会进步
职事称谓时代风尚变化
中国传统:跪拜礼、拱手礼…文明的交融
见面礼
西方:亲吻礼、拥抱礼、握手礼…

发展趋势——不断变革、中西越趋相似

[训练设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近代中国,1862年创办了京师国文馆,这是近代中国学校的开端,以后又称为公学、同文馆、时务学堂。在《癸卯学制》中,1904年学校分类定名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后把学堂更名为分别叫中学、小学,一直至今。
在学校名称的变化中,校长这个职务称谓也逐渐发生变化。
清末的国文馆、同文馆时,校长称之为“总教习”,负责教学,是众教员中德高望重者。在1902年的《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改为“总理”,“主持全学教育,统辖一切事宜”。1903年,在《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把“总理”的称谓改为“监督”,基本职责不变,但自有“总理”一职起,开始增设副职。1933年,在民国政府颁发的《中学规程》中,明确指定,学校设“校长”一职,明确了校长的计划组织、行政管理、视导指导、对外联络的职责。学校开始出现教务处、庶务(总务)处等职能机构,协助校长管理学校。
1.社会交往中一般采用的称谓类型有哪些?
姓名称谓和职事称谓。
2.你怎样看待近代中国校长称谓的变化?
近代中国校长称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百年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越来越正规,学校制度日趋完善。近代中国校长称谓的变化,也体现了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选择,体现了文明的融合。
[课件]
见附件。

相关推荐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东北沦亡,华北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日益
△从1931年到1935年,日本制造了哪些侵略中国的事件?
①九一八事变(1931):攻占沈阳,进而侵占整个
②一二八事变(1932):日军袭击,19路军奋起抵抗
③建立伪满洲国(1932):扶植做皇帝——傀儡
④华北事变(1935):欲变华北为第二个
△上述事件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答案置于“1、背景”之后)
2、卢沟桥事变(1937、7、7)——抗日战争的开端
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
△卢沟桥事变有何重要影响?(答案置于“卢沟桥事变”之后)
3、全民族抗战
①前提:国共停止内战,组成统一战线
中共实行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
参加太原会战,取得大捷
国民政府组织了会战、太原会战、会战、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中取得战役的胜利
△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应该作何评价?
①抗战,广大官兵表现出的精神,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战场。
②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③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加之敌强我弱,丢失大片领土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12):6周超过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全村1500多人有多人被杀
3、制造细菌武器:用中国活人作实验,被害死多人
三、抗战的胜利
1、相持阶段的抗战:
指挥:
百团大战战果:拔掉敌人据点近个
地位: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
派遣远征军直接目的:确保公路畅通
曾救出被围英军多人
配合英美盟军,击败侵缅日军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标志: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最重要原因:全民族抗战
中国百余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随堂练习——《全品》第16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6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六)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课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

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阐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突破

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前面我们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在此期间,毛泽东创建了我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开创了一条新型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此后,毛泽东还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

一、全民族的抗战

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在20世纪30年代,继续推行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历史纵横思考: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进行了哪些侵华战争?说明了什么?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说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2、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前面日本进行多次侵华战争,都没有作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为什么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呢?

提示:这场战争引起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4、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1)时间:1937年秋

2)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制定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路线。而国民党呢?制定了怎样的路线?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提示: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存在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条路线——全面和片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的胜利提供了保证。)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5、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1)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3)徐州会战4)武汉会战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结果怎样?为什么?如何来看待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

提示:失败。客观——敌人准备充分,武器装备精良,主观——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也正是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多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1200多人

3、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惨无人道

结合我们学习的日军的暴行和课后的学习延伸思考: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面对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暴行、美化战争的行为,你如何反驳他?

提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1)时间:1940年下半年2)结果:胜利

3)意义: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2、中国缅甸远征军——1940年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中国为什么能够取胜?

提示: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16课

第16课骑桶者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16课骑桶者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6.*骑桶者
借 口
运动员表演大失水准,痛哭失声,埋怨场内环境太过喧哗。
可见水平未臻一流,其实任何行业圈子都嘈杂不堪,你以为是学校图书馆内做功课乎,有人略为高声,即有管理员主持正义:“嘘——”
无论哪种竞技场都好比马戏班,吓死人,什么怪现象都有,会跳舞的大象,胡须美人、侏儒、空中飞人、小丑……环境恶劣。
可是,你若是心静,沉得住气,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管自作业。
分心即是学艺不精,不必理会他人有无靠吹捧,又行头是否成箩,专注工作,有人在耳边打锣也听不见。
十全十美的环境才能有所作为?那一辈子也别想有任何作为,世界不是那样运作的。
谁家没有生病的老人、成叠的账单、阴险的亲戚、难管教的孩子加一箩筐的不如意,若都能成为工作不力的借口,地球早已停顿。
宁波人有一句话,叫:自家笨,埋怨刀钝。成年人第一口诀,是丢开所有借口。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了世人的惊叹。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的孤立、绝望。
二、写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小说《骑桶者》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作者借虚构“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失败的故事,表现人际沟通的困难和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煤屑()穹顶()不啻()
奔驰()蔑视()地窖()
答案 xiè qiónɡ chì chí miè jiào
2.多音字
槛()门槛()槛车搁()搁置()搁不住
答案 kǎn/jiàn ɡē/ɡé

二、词语辨析
1.飘浮 漂浮
都为动词,都含有浮在物体表面的意思。“飘浮”含有飘飞、飞翔的意思,又含有浮现、漂泊的意思。“漂浮”是指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
(1)SNH48的成员们化身成大地、风、水、森林四大精灵,身着代表各自颜色的华服,在天空________着的白鲸召唤下,精灵们怀揣最美好的初心开启华丽冒险。
(2)在最新研究中,大西洋两边的科学家们开始给成熟的“银”鳗鱼配备细小的微波追踪器,这些微波追踪器在跟随鳗鱼离开6个月后会________到海洋表面,向卫星传递数据。
答案 (1)飘浮 (2)漂浮
2.浮升 浮生
“浮升”:表示飘浮升腾。“浮生”:①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②表示浮在水面上生长。
(1)这就是一出戏,________沉重,无从缓解,索性把它戏剧化、闹剧化,也许就解构了它的沉重。
(2)热气球是用热空气作为________气体的气球。在气囊底部有供冷空气加热用的大开口和吊篮。
答案 (1)浮生 (2)浮升
三、成语积累
1.固执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属于贬义词。
2.指只剩下一口气,形容有生命的事物临近死亡。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3.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主旨归纳
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求借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文本探究
1.在小说中,“空煤桶”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煤桶”是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它的确隐含着关于匮乏和充实的寓意。匮乏与充实,世俗和浪漫是可能会反置的。只有当煤桶是空的时候,你才能飞翔,如果装满了,准会重重砸在地上。如果老板娘不把“我”轰走,煤桶就会装上煤,而“我”也就不会飞到“冰山区域”去了。而“冰山区域”在小说中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象征和隐喻。
2.《骑桶者》的主人公为何选择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读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实际上,借煤者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借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发作的结果。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意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4.小说没有用一种沉重的现实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而被拒绝,却虚构成骑着煤桶去讨煤,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避免了作品内涵和指向的单一性。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呼求是不确定的。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主题变得多元化,层次也丰富起来。
5.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④老板娘在说谎,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2)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写作特色
1.荒诞的想象
文章中写到主人公骑着空空的煤桶,在空中向煤店老板索求一丁点儿的煤来取暖。骑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却真实地把它写在了小说中,这样不仅让人感到有趣味,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是那样的无助和软弱,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2.巧妙的隐喻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看似简单平常,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意。其中,本是给人以温暖的火炉,此时却“冰冷无情”,冰冷无情的火炉象征着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样冷酷的天空”让人联想到自然的恐怖和无奈。文章最后写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人们生活在冰山之上,最终会走向灭亡!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而是有一种图像清晰、意蕴深沉的多重特点。主人公骑着煤桶去赊煤,空桶是匮乏、冀求的象征。正是空才能“飞”、才“轻”。于是,读者在空桶的飞翔中感受到了“现实”的沉重。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品读】卡夫卡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法律专家、深刻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他以他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处所”和立场,他的倾向代表了一种“法”的启蒙者的倾向,他想向人们揭示“法”的非法性,想向人们表达“整个世界建立在一个谎言上”的看法。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
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卡夫卡的思想里隐藏着:法律针对的恰好是那些不知道法律秘密的“乡下人”,针对的是法律专家之外、不懂得法律的大多数人。“法”的门前的守卫只是“法”的存在的一个证明,并且是“法”对想了解他的人的一种拒绝的姿态,而不是“法”的真貌。“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卫的身后,隐藏在“无限的台阶”之后,“法”的意义不在于显示,而在于隐匿自身。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东北沦亡,华北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从1931年到1935年,日本制造了哪些侵略中国的事件?
①九一八事变(1931):攻占沈阳,进而侵占整个东北
②一二八事变(1932):日军袭击上海,19路军奋起抵抗
③建立伪满洲国(1932):扶植溥仪做皇帝——傀儡
④华北事变(1935):欲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上述事件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答案置于“1、背景”之后)
2、卢沟桥事变(1937、7、7)——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
△卢沟桥事变有何重要影响?(答案置于“卢沟桥事变”之后)
3、全民族抗战
①前提:国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参加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应该作何评价?
①积极抗战,广大官兵表现出英勇顽强的精神,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②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③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加之敌强我弱,丢失大片领土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12):6周超过30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全村1500多人有1200多人被杀
3、制造细菌武器:用中国活人作实验,被害死3000多人
三、抗战的胜利
1、相持阶段的抗战:
指挥:彭德怀
百团大战战果:拔掉敌人据点近3000个
地位: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派遣远征军直接目的:确保滇缅公路畅通
曾救出被围英军7000多人
配合英美盟军,击败侵缅日军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最重要原因:全民族抗战
中国百余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随堂练习——《全品》第16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6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