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燃烧与灭火。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
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3.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小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认识生活中的化学;
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及对生命的珍爱。
2.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用品:
多媒体小木条小石头蜡烛烧杯煤块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暖和烧烤食物,现在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等,火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如果我们不妥善使用火的话,火又会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如:楼房着火、工厂起火、商场着火、森林大火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造成经济财产的损失,生命的危害。
【设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那么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利用燃烧的例子。
【说明:学生对彩图以及影片的感观印象是最强烈的,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提问过渡】既然燃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什么叫燃烧以及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㈡.新授课内容:
【学生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用酒精灯点燃小木条,并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直到小木条燃烧完毕。对比:石头不能点燃)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2、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3、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作的科学小调查一:生活中燃烧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分析。
【说明:学生亲身深入生活去调查,体验到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提问】你认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能得出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说明: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自然会结合探究活动中的现象和小调查中的实例找出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得什么是燃烧?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对应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100度的开水,水中放有白磷,薄铜片上分别放有白磷与红磷.过一会可观察到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⑴.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⑵.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参考答案:
1。C2。C3。A4。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提问】对于燃烧,你认为还应当探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可能有:怎充分利用燃烧和控制燃烧两大方面)
【提问过渡】燃烧不当就会造成?(火灾)。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做?(灭火或逃生)
【说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思路从“燃烧的条件”引导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录像短片】播放灭火现场的短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探究二】
1.实验室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其原理是什么?(隔绝氧气)
2.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春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柴垛失火,人们都是怎样去救火的?其原理是什么?(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师生分析归纳】对以上三个问题,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展示科学小调查】让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科学小调查二:生活中火灾的例子及灭火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通过[活动天地]和[科学小调查二]的分析能得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
【说明: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探究活动和科学小调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一旦火势太大成灾,我们应如何对待?
【学生讨论】遇到火灾怎样才能逃生?火灾中有哪些自救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对应评价和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对于火灾现场基本的逃生方法与技巧一定要牢记。
【对应练习】
1.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灭火?为什么?
3.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参考答案:
1。C2。盖上锅盖隔绝空气3。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杯水车薪是不能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说明: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兴趣就更高了,经过热烈讨论后就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根据引起火灾的物质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
【过渡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燃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引导】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你能分析出铁丝为什么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氧气的浓度增大,可以促进燃烧。
【提问】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学生思考】
【引导】篝火晚会,木柴架空时燃烧的旺。
【学生交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引导】观看录像[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请你分析P87活动天地的问题
【学生交流】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归纳。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对应练习】
⑴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为什么?
⑵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为什么?
⑶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参考答案:
⑴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⑵增大氧气的浓度
⑶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㈢.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师做适当的补充。
㈣.作业与练习
1、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做一位消防设计师,将所学的防火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2、家庭用煤做燃料时,为什么做成蜂窝煤?
3、家庭煤气泄漏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关闭门,开窗通风
附:科学调查表:
调查一:生活常见的燃烧反应:
生活常见燃烧例子参与燃烧反应
的物质燃烧的作用燃烧的条件
(课堂讨论)
调查二:生活常见的火灾例子:
你所了解的火灾例子灭火方法灭火原理(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可燃物→清除、隔离可燃物
燃烧氧气→隔绝氧气灭火
温度达着火点→降温到着火点下
三、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重点、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资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小纸片、煤块、玻璃杯、两支蜡烛、投影机和投影片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火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回答),再如奥运圣火,正在世界各国间传递,这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束火,传递的更是奥运的精神、友谊、和平-------。火对我们意义重大,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学生回答,充分发表意见。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
阅读书P84的前两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朗读。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火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想想火灾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日常生活中的火灾,又造成多少人间悲剧。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进行研究。避免悲剧的发生。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节内容。(板题)
一、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其实,并不是只有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如,吹灭蜡烛,熄灭酒精灯,关掉燃气灶的火等等也都是灭火。回想一下你在不同的情形下都用过哪些灭火方法?
【讨论交流并汇报】
学生争相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用脚踩灭,用湿抹布盖灭,用嘴吹灭,用水浇灭等等。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思考并回答】
这对大家可能有些难度。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84页的活动天地。从中获得一点启发。然后把剩下的三副图片中的灭火方法按照要求填到表格里。
学生填写表格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方法:(按目的)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或者同时采取多种方法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原理是什么呢?
原理: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
(投影:补充三种最常见的灭火器及其原理和使用范围,学生阅读):
提出问题:灭火的方法较多,是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火灾呢?
学生:不是
二、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实际上就破坏了燃烧的条件。那么大家能否从你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灭火方法中猜想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呢?并填到表格中。
师讲解:(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①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说一说,除了氧气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石头能吗)没有可燃烧的物体,燃烧能进行吗?
②讲解: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也即是说物质具有可燃性。
(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只是猜想,那么怎样来证实你的猜想呢?怎样设计实验方案?下面我提供如下的物品,分小组先进行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向老师举手汇报,看谁能得最先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就让哪个小组来做。
学生:互动交流,猜想燃烧所应具备的条件。
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由学生做实验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投影3个实验
实验1:
分别将小石块和小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物质要具有可燃性
实验2:
两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一支.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3:
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容易点燃。
能说出原因吗?(提问)
教师总结:(板书)
每种可燃物着火燃烧都要达到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②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具备呢?
生:刚才的实验已证明。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
1、可燃物或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接触
3、物质本身的温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那么灭火的三个方法是否也必须同时具备?
上面图片形象的说明了什么?(缺一不可)
三、燃烧
回想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投影)
教师再做准确的定位:板书概念并说明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氧化反应是一个暂时概念等。师板书。
四、促进燃烧的方法
创设情境:播放工人师傅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画面,回顾氧气的性质。
大家都知道氧炔焰,工人师傅们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他们是如何控制氧炔焰的温度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燃烧程度与何有关。
学生观看录像
1、实验探究: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教师实验:(1)、在空气中点燃乙炔气体;(2)、将燃着的乙炔气体导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燃烧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师提供实验用品(纸张和火柴)
总结燃烧与氧气的浓度的关系,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乙炔燃烧实验由教师来做,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教师总结: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实践应用:通过此次活动,你认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之一是什么?人们在野炊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促进木柴的燃烧?
小组讨论,提出意见。
3、小组活动:阅读课本87页活动天地,对活动天地中提出的5个问题作出解释小组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思维拓展:我国锅炉使用的燃料70%是煤,如何提高煤的利用率是个重大课题。要使煤在锅炉中完全燃烧,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结合大家的力量,将同学们的意见总结。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接触到氧气,就一定能燃烧B.任何物质在氧气中都能燃烧
C.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
3.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4.油锅内油起火,将火立即熄灭的最好方法是()。
A.盖上锅盖B.倒入冷水C.把油倒掉D.端下油锅
5.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并闭气源阀门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6.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
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8.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二、填空题
9.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一个实例。
10、高炉炼铁要用鼓风机鼓风,使焦炭火力更旺,而森林发生火灾时,护林员有时也用鼓风机灭火。试分析原因。
[第2课时]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爆炸的条件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爆炸的原理
难点:安全成功、现象明显地完成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自学、归纳法、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
四、实验用品:
铁架台、试管、导气管、橡皮塞、水槽、水、锌粒、塑料瓶、尖嘴玻璃管火柴、弹簧夹
五、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0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学习积极性。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什么是燃烧?
⑵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导入新课: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屏幕显示]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3.新授课内容:
㈠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气的制取、爆炸的实验,要求大家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探究]师巡回指导。
[注意事项]
⑴要严格按多媒体的展示步骤进行;
⑵锌粒3-5粒,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⑶收集完气体后,要迅速移至铁架台上夹好,点燃。
⑷注意安全,点燃时,头不能在塑料瓶的正上方。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出:
纯净的氢气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管口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
当氢气与氧气相互混合时,氢气与氧气充分接触,点燃后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通过对比归纳出: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发生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
[设问]如果上面实验中的气体换成天然气、煤气,现象又会如何?
〔回扣练习〕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为什么?
[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由于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
[自学]安全标志,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设问]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一定会发生爆炸吗?
学生讨论后,引出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要强调是可燃性气体与混合气体的体积之比。
〔提出问题〕当可燃性气体在其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超出爆炸极限的范围,会不会爆炸?为什么?
分析讨论出:空气过少或可燃物过少,燃烧都不能进行。
4.〔巩固练习〕
A组:课本的在线测试1。2。
B组:
⑴.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后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汽油蒸汽、空气B:面粉、氧气
C:一氧化碳、空气D:氢气、二氧化碳
⑵.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B.用打火机照明,排除故障
C.拉开电灯开关,打电话,报110
D.杜绝一切火种,不能打开任何电源开关,及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⑶.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
5.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6.布置作业: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相关知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2课时)
第一课时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物质燃烧条件及其探究;②燃烧的概念;③缓慢氧化、自燃。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
难点: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教材内容顺序是先探究燃烧条件,然后概括燃烧的定义。由于学生对燃烧的知识已有所了解,而且先学习燃烧的概念,再提出燃烧的条件,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因此可调整为先学习燃烧的概念,然后再探究燃烧条件。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举例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利与弊→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概括燃烧的定义→探究燃烧条件→对比燃烧概念,学习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现象→讨论缓慢氧化、自燃对人类生活的利处和危害,比较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异同点。
教学开始,要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复习后,可采取问题式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谁能举出生活中的有哪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学生举例后,让学生说出这些例子中,哪些对人有利?那些不利或有害?
教师:燃烧既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因此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控制燃烧的发生,使燃烧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克服不利的一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燃烧?根据大家对燃烧的了解,谁能给燃烧下个定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定义,并板书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按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设计,探究活动由学生完成:
问题(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引导由学生提出假设(三种假设)。
学生根据提出的假设,分学习小组讨论,自主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
学生汇报方案,教师引导,师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修改。
探究实验可取两种形式中的一种:
有条件的,各学习小组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采取这种形式,实验用品需要课前估计到,多准备)
另一种形式是,从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案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案(现象明显、选材和操作简单的)或推荐教材的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也可把学生的方案总结引导到教材的方案上)
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5页表格中。
探究后,归纳燃烧条件。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并板书。
在归纳第3个条件时,教师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懂得了燃烧条件,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燃烧,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稍作停顿,教师提出问题:与燃烧相比,有一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并不那么剧烈,有的甚至需要数天、数月,这样的氧化反应,我们称之为缓慢氧化。
学生阅读教材76页后两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做缓慢氧化?生活中的那些现象属于缓慢氧化?
②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有利?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不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自燃?自燃是由何引起的?自燃有什么危害?
④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如何防止自燃的发生,减少由自燃造成的危害?
⑤缓慢氧化、自燃与燃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岁学生回答进程适时简要板书。
第二课时灭火原理、方法爆炸与防爆安全
一、主要内容[
①灭火原理和方法;②爆炸与防爆安全(易燃易爆品安全知识)等。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
2.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
3.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探讨防爆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灭火方法、防火、防爆措施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志向。
2.通过爆炸利与弊的讨论,增强学生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防火、防爆和失火自救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
难点:灭火方法的确定
关键:燃烧、爆炸的条件
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结构是在讨论灭火实例的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再学习防火和防爆的知识。这样设计教学,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除此,也可以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先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再把教材灭火事例作为巩固灭火原理的练习,而后学习防火、防爆知识。(因为灭火原理是针对燃烧条件的推理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燃烧条件,总结出灭火原理,这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有利的)。
按这种思路可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基本思路:复习燃烧条件→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练习:①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②给出其它失火实例,讨论灭火方法→学习防火知识→学习爆炸及防爆知识。
教学开始,要先写出节课题,然后复习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燃烧条件。这里,要再次强调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和“缺一不可”是得出灭火原理的关键。
新课导入采取复习导入法,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引出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了燃烧条件,就可以控制燃烧的发生,就可以控制条件,使已经发生的燃烧停止。本节我们学习灭火原理,板书标题。
引导学生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讨论灭火原理。讨论后,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出灭火原理(三项),并板书。
(在总结归纳灭火的每一项原理时,最好都能针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强调具备该一项,就可以灭火,这比全部总结出三项原理后再强调三项中具备一项就可以灭火为好)
总结出灭火原理后,让学生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再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能够把三项灭火原理都结合进去的失火实例,让学生讨论确定灭火方法和措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失火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增强防火意识,学习防火和失火自救知识,杜绝和减少失火的发生,保护自己、家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学生阅读教材77页下面到78页内容。
阅读后,让学生自己谈有关防火的知识,谈自身和家庭如何防火?如何失火自救等?
建议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及用途。
爆炸与防爆安全内容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如通过煤矿爆炸事故录像、爆炸事故新闻报道、介绍最近发生的爆炸事故、点燃爆竹等等,都可作为素材引入教学。
例如,由点燃爆竹引入教学。
点燃爆竹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如果把爆竹的纸皮扒开,点燃火药,爆竹还会爆炸吗?爆炸有的对我们有利,有的对我们却不利。例如,燃放爆竹会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但很多爆炸如煤矿爆炸等,却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下面我们来学习爆炸与防爆安全知识。板书题目。
演示【实验3-7】。
结合阅读教材80~81页内容,学生讨论面粉爆炸的原因,得出爆炸的概念。讨论并举例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爆炸现象?说出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利?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害?爆炸需要什么条件(同燃烧条件,另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联系实际,如煤矿、加油站、工厂、仓库等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等?
燃烧和灭火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燃烧和灭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
红磷的燃烧发光、放热,有大量白烟
【情境导入】2013年6月3日清晨,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火灾,到上午10时火势基本被控制住,但现场仍有大量浓烟冒出。据吉林省消防部门介绍,本次事故系厂房氨气爆炸引发火灾。根据以前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燃烧的条件
【归纳】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演示P128实验7-1,并记录实验现象。
图7-5Ⅰ图7-5Ⅱ
现象
分析
【交流讨论】教材P129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并归纳。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注意】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
2.发生火灾该如何灭火?
【实验探究】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
1.
2.
3.
4.
【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②;③。
【讨论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家中棉被不慎起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
【自学】阅读教材P131表7-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知识点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思考】回顾我们本节课刚开始时老师老师念给大家听的一段新闻,厂房大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自学】阅读教材P132~133.思考下列问题:
1.爆炸引起的原因:
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演示实验】教材P132实验7-2并进行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现象
分析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有关的图标。
【知识迁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概念
能量变化放热明显放热明显放出的热量随时散失放热明显
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发光发光发光
联系都属于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知识拓展】
1.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2.有些爆炸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如蒸汽锅炉的爆炸、自行车车胎爆炸等。
三、自我检测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白磷容易自燃,所以必须把它放在冰箱里
(C)向煤油的火焰中通入适量的空气,会使黑烟减少(D)燃烧都是由氧气参与的反应
2、炒菜锅里正在加热的油着了火,此时我们最好()
(A)用少量水浇灭(B)用锅盖盖严锅
(C)迅速向锅中倒入一些洗切好的蔬菜,并将锅移离炉(D)动用灭火器
3、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燃烧、自燃的相同点是()
(1)都发光2)都需要达到着火点(3)都发热(4)都发生氧化反应
(A)(3)(4)(B)(1)(2)(C)(2)(3)(D)(1)(4)
4、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是因为()
(A)吹出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B)吹气时,气流带走了火星,使火焰熄灭
(C)吹气时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D)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火焰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6、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7、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A)高压水枪(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黄沙(D)1211灭火器
8、下列过程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人和动物呼吸(B)食物的腐败
(C)钢铁生锈(D)植物的光合作用
9、下列物质与适量氧气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属于混合物的是()
(A)木炭(B)氢气(C)硫磺(D)含硫的煤
10、下列报道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煤矿矿井内发生爆炸是由于可燃性气体和氧气遇火引起的
(B)石油化工厂的工人可以穿化纤织物进行操作
(C)离开浓烟滚滚的火场,应尽量弯腰贴地而行,以避开浓烟。
(D)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1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气体吸入体内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质在夏天容易自燃,是因为在夏天温度较高,容易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B)燃烧指的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C)缓慢氧化、燃烧、爆炸对人类有利也有害,可根据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加以防止或利用
(D)木炭、硫、磷、铁跟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因此所有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中考链接】
1.(20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的对比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2)实验2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2.(2012,副)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吸烟会产生尼古丁(C10H14N2)、烟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不仅影响自身健康,对他人健康也有害。
(2)乱扔烟头,会引起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烟头引起火灾的原因是。
(3)CO是有毒气体,能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资料卡片】
火场自救逃生方法
安全防火不可大意,特别是遇到火灾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至关重要。这里,介绍几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火场自救逃生方法。
(1)当宾馆饭店某一楼层某一部位起火,且火势已经开始发展时,应注意听广播通知,广播会报告着火的楼层,以及安全疏散的路线、方法等,不要一听有火警就惊慌失措盲目行动。(2)当房间内起火,且门已被火封锁,室内人员不能顺利疏散时,可另寻其它通道,如通过阳台或走廊转移到相邻未起火房间,再利用这个房间通道疏散。
(3)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应该用手背去接触房门,试一试房门是否已变热,如果是热的,门不要打开,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离开房间以后,一定要随手关好门,以防火势蔓延。如在楼梯间或过道上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也不要躲藏到楼顶或壁橱等地方。应选择别人易于发现的地方,向消防队员求救。
(4)当某一区域着火,如楼层中的某一单元着火,楼层的大火已将楼梯间封住,致使着火层以上楼层的人员无法从楼梯间向下疏散时,被围人员可先疏散到屋顶,再从相邻未着火的楼梯间往地面疏散。
(5)当着火层的走廊、楼梯被烟火封锁时,被困人员要尽量靠近临街窗口或阳台等容易被人看到的地方,向救援人员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唤、向楼下抛掷一些物品、用手电往下照等,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采取救援措施。
(6)在充满烟雾的房间和走廊内,由于烟和热气上升,在离地板近的地方,烟雾相对少一点,逃离时最好弯腰使头部尽量接近地板,必要时应匍匐前进。
(7)如果处于楼层较低(三层以下)的被困位置,当火势危及生命又无其它方法自救时,可将室内席梦思床垫、被子等软物抛到楼底,人从窗口跳至软物上逃生。
自救互救逃生方法:
(1)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如干粉、泡沫灭火器或水枪扑灭初期火灾是积极的逃生方法。(2)互相帮助,共同逃生。对老、弱、病、残、孕妇、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员要引导疏散,帮助逃生。
(3)发生火灾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利于逃生的东西。如把床单、窗帘、地毯等接成绳,进行滑绳自救,或将洗手间的水淋湿墙壁和门,阻止火势蔓延等。
逃生时注意事项:
(1)不能因为惊慌而忘记报警,进入高层建筑后应注意通道、警铃、灭火器位置,一旦火灾发生,要立即按警铃或打电话,延缓报警是很危险的。
(2)不能一见低层起火就往下跑,低楼层发生火灾后,如果上层的人都往下跑,反而会给救援增加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应更上一层楼。
(3)不能因清理行李和贵重物品而延误时间,起火后,如果发现通道被阻,则应关好房门,打开窗户,设法逃生。
(4)不能盲目从窗口往下跳。当被大火困在房内无法脱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阻挡烟气侵袭,耐心等待救援,并想方设法报警呼救。
(5)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这时候乘普通电梯就有“卡壳”的可能,使疏散失败。
(6)不能在浓烟弥漫时直立行走。大火伴着浓烟腾起后,应在地上爬行,避免烟呛和中毒。
燃烧和灭火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燃烧和灭火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班级:姓名:学号:第小组号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温故而知新】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大量________,放出大量的__,生成一种________。
(2)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
1、阅读课本128页文字和图片,了解人类早期利用燃烧的例子。
提问:大理石能燃烧吗?说明,燃烧首先需要。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2、认真观察教师实验7-1,填空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会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它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
4、你认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
(1)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这三个条件有怎样的关系?。
5、阅读表7-1,思考课本135页第3题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思考129页“讨论”,记录在书本上。
灭火的原理:
(1);(2);(3)。
灭火的根本就是。
2、特别注意:只能说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切不可说降低了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一般不可改变。
3、观看教师或参与演示课本130页图7-8,思考和交流,记录在书本。
4、思考图7-9灭火器原理示意图中灭火的原理。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记录在书上。
5、阅读表7-2“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请根据不同可燃物燃烧引起的失火,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木材、棉花、纸张、木炭等失火石油、天然气、氢气等失火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应用灭火器
应用灭火器
应用灭火器
实验室中的酒精灯在使用过程中不慎失火,应选用灭火器,也可直接用扑灭。
电脑室的计算机不慎失火,应选用灭火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阅读课本132-133页,填空
可燃物在空间内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而引起爆炸。
2、阅读资料卡片,填空: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含量范围,叫做。以H2为例,低于4.0%或高于74.2%都不会爆炸。
3、可燃物燃烧可能引起爆炸的包括:
(1)可燃性气体,如
(2)可燃性粉尘,如
观看教师播放视频或实验演示7-2
4、阅读133页图7-13,了解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试一试】
1、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下列图标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的是()
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出D.设法降低油井的温度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5、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