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0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修身正己为主题,用多样的体裁,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学习本单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作为议论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最苦与最乐》是这一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唯一篇议论文,这篇议论文是梁启超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责任的精辟认识,从浅显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没尽责任,就自投苦海。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字词,掌握议论文知识。

过程与方法:略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懂得苦与乐的人生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难点: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1、阅读感知法:引导学生略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问题设置法:运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引发探究兴趣。

3、点拨法:通过学生对设置问题的讨论,点拨生成新知。

学法:

1、讨论交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合作讨论:让学生对学、群学,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课时:2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时候老人们说:“黄连最苦。”今天我说:“你们喜欢上我的课,我最乐。”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设计意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引入课文教学。

二、预习检测

1、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作者简介:梁启超

3、文中生字词。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查阅资料的能力。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

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略读文章,锻炼学生根据要求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述作者的主要观点。

四、浏览课文,理清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一(1――3)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4)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5、6)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

设计意图: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论证得严密性。

五、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2.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难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生在世,总是苦乐掺杂,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谈谈,你觉得人生最苦是什么?人生最乐又是什么?

2.今日,看看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字词积累

(屏显:揽失意契约……强调:契约悲天悯人)

三、知人论世

(屏显: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四、自学任务一

1.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文章1200字左右,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①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②最乐的事:责任完了③君子有终身之忧④责任要解除,而不是卸载。)

师总结:在梁启超看来,最苦之事是负责任,最乐之事是尽责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还进一步解释了我们可能会存在的两个问题,论述十分严谨又充分。

五、文体特征

1.那么,从体裁上来讲,本文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议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小说有三要素,那么议论文也要把握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所持观点、看法。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

(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3.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和数据。

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4.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学生有所了解即可,着重强调中心论点。)

六、自读任务二

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提醒,这是一篇自读文章,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将课文旁边的批注利用好。(生找)

小组合作讨论。

师明确:

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举生活常见例子: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充分论证“人生最苦在于责任未尽”的痛苦。)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形象表达“尽完责任”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说明志士仁人和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七、感悟思考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中“人生苦乐”的理解。

八、课外拓展

梁启超对人生苦乐有自己的观点,那么,他本人也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期待年轻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家国之责,在责任中收获人生之乐。再来读读他《少年中国说》的片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课堂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月》教案


《望岳》教案设计

泰山简介

形成“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岳、岱宗为五岳之首。?泰山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了(liǎo)

曾(通“层”)眦(zì)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远望泰山—绵延不绝)

那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绝。

(写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抒发诗人心底的愿望)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问题探讨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诗人要登上山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顶峰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