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7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二化学《化学电源》教案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复习回顾】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前提: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过渡】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实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可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小结】教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极反应:

负极:2H2-4e-=4H+

正极: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电池?

你设想未来的电池应该具有那些特点?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精选阅读

化学电源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二节化学电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常用电池的构造,2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区别
二、预习内容
阅读书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一次电池?
2、什么是二次电池?
3.判断一种电池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4、日常生活中电池有那些应用?
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三、通过预习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应用原电池原理,进一步学习常见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根据电池总反应式判断:正、负电极,写出电极反应式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电池总反应式判断:正、负电极,写出电极反应式

二、学习过程
一、一次电池
1.碱性锌锰电池
电极材料为Zn和MnO2,电解质是KOH.
总反应式:Zn+2MnO2+2H2O=2MnOOH+Zn(OH)2
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锌银电池
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质量轻、体积小,是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空间电视转播站等的电源。
电极材料为Zn和Ag2O,电解质是KOH.
总反应式:Zn+Ag2O=ZnO+2Ag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具有双重功能。
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的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放电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有很多是铅蓄电池。由于它的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交通、生产和生活中。
三.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它与其它电池不同,它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存在电池内,而是在工作时,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同时把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燃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用多孔炭和多孔镍、铂、铁等制成。从负极连续通入氢气、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甲烷等气体;从正极连续通入氧气或空气。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和燃烧时的产物相同。燃料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利用率高,设备轻便,减轻污染,能量转换率可达70%以上。
1.氢氧燃料电池
它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化电极,碳电极上嵌有微细分散的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电池反应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电解质是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电解质是碱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电解质是固体熔融物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烷燃料电池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如图装置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2.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电池反应为Zn+Ag2O+H2O====2Ag+Zn(OH)2,则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AgB.Zn(OH)2C.Ag2OD.Zn
3.(2008江苏高考,5)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
Cd+2NiOOH+2H2OCd(OH)2+2Ni(OH)2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OH-====NiOOH+H2O
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4.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MnO2(s)+H2O(l)+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5.目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Cd+2NiO(OH)+2H2O2Ni(OH)2+Cd(OH)2,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用Pt电极放置于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CO和O2,即可产生电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入CO的电极为阴极
②通入CO的电极反应式为:2CO+O2+4e-====2CO2
③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④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O+4OH--2e-====+2H2O⑤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⑥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A.①④⑥B.③④⑥C.④⑤⑥D.①②③
7.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
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该电池通常只需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
8.国外新型研制的溴锌蓄电池的基本构造是用碳棒作两极,溴化锌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现有四个电极反应:
①Zn-2e-====Zn2+
②Zn2++2e-====Zn
③Br2+2e-====2Br-
④2Br--2e-====Br2
那么充电和放电时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A.③①B.④①C.②③D.②④
9.如图所示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10.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11.燃料在电池中直接氧化而产生电能的装置叫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燃料电池所用燃料可以是氢气,也可以是其他燃料,如甲醇、肼等。肼分子(H2N—NH2)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利用肼、氧气与KOH溶液组成碱性燃料电池,请写出该电池反应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出电解质溶液中,OH-离子向哪极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据构成原电池条件分析,B能形成原电池。
答案:B
2解析:由电池反应知,Zn作负极被氧化。
答案:D
3解析:由充电时方程式中的Cd和Ni的化合价的变化可知,Ni(OH)2作阳极,电解质溶液为KOH,所以电极反应式为:Ni(OH)2-e-+OH-====NiOOH+H2O;Cd(OH)2作阴极,Cd(OH)2+2e-====Cd+2OH-;充电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Cd作负极,Cd-2e-+2OH-====Cd(OH)2,Cd周围的c(OH-)下降,OH-向负极移动。
答案:A
4解析:由电池的总反应式可知Zn作负极失去电子,MnO2在正极上得电子,故A、B正确;工作时电子由负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C错;流过0.2mol电子,有0.1molZn溶解,减少6.5g,D正确。
答案:C
5解析:充电、放电时反应条件不同,故不是可逆反应,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B
6解析:CO燃料电池总反应为2CO+O2+4KOH====2K2CO3+2H2O,故③④正确。在负极消耗OH-,故阴离子向负极移动,⑥正确。
答案:B
7解析:由电池总反应知,Al为负极,Al-3e-====Al3+,铂网为正极:O2+4e-====+2H2O4OH-,电子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故A对。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方向恰好相反,故B错。
答案:B
8解析:用惰性电极,故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放电,得到电子被还原,故为②③。选c
9解析: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故通氢气的a电极为负极,通氧气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A正确,B错误;电池产物为H2O,故为绿色电源,C正确;随时不断通入H2和O2,D正确。
答案:B
10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题目中可以应用的信息主要是①锌片、铜片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②甲、乙两图。解答该题时,首先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断甲、乙是否能形成原电池,然后再根据原电池的原理具体分析、判断,甲装置符合原电池条件,c可构成原电池,乙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甲中铜片有气泡,乙中无;由于都消耗H上标+,所以pH都增大,C正确。
答案:C
11解析:肼燃料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负极反应为:N2H4-4e-+4OH-====N2+4H2O,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负极上消耗OH-,正极上产生OH-,故OH-向负极移动。
答案:负极:N2H4-4e-+4OH-====N2+4H2O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式:N2H4+O2====N2+2H2O
OH-离子向负极移动

化学电源学案


第二节化学电源学案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难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学习过程: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几大类。
1、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正极(MnO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正极是Ag2O,电解质是KOH,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Ag2O=ZnO+2Ag
则:负极():
正极():
2、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如:铅蓄电池。反应方程式如下式:
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外,空气中的氧气也可作氧化剂。
练习、新型燃料电池,甲烷、氧气及KOH电解质溶液,用Pt作两个电极,写出两个电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当堂达标训练: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锌B.汞C.石墨D.二氧化锰
2、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做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为:2CH3OH+3O2+4OH—2CO32—+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H3OH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CO32—+6H2O
D.充电时每生成1molCH3OH转移6mol电子
3、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Mn2O4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
4、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
Cd(OH)2+2Ni(OH)2Cd+2NiO(OH)+2H2O
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A.Cd(OH)2B.Ni(OH)2C.CdD.NiO(OH)
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H2O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6、已知反应AsO43-+2I-+2H+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发现微安培表
指针偏转;
(Ⅱ)若改往(B)烧杯中滴加40%NaOH溶液,发现
微安培表指针向前述相反方向偏转.试回答:
(1)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答:。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会相反?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此现象.
答:
(3)(Ⅰ)操作过程中C1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4)(Ⅱ)操作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高二化学化学平衡016


化学:2.3《化学平衡》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4)
一、高考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2)通过化学平衡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相对性。
二、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重点:化学平衡过程的建立。
难点:(1)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涵义;
(2)学会等效平衡一类问题的处理。
三、导学提纲
第一讲: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状态及特征
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各物质的转化率必小于。
(2)“动”:即化学平衡是,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类似的体系还有哪些?
(3)“等”:是指,必须用同一物质来表示,这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
(4)“定”:由于,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或质量分数)。
(5)“变”:外界条件改变导致,原化学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平衡移动直至建立新平衡。
.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判断先做《创新设计》P133典范1、跟踪1、2。总结本类型的做答规律
二.化学平衡常数
1、分别写出反应FeCl3+3KSCNFe(SCN)3+3KCl、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平衡常数表达式:、。
思考:2、平衡常数的意义3、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4、互为可逆的两个化学反应,平衡常数之积有何关系?总反应与各分步反应的平衡常数(K总、K1、K2、K3)有何关系?一定温度下,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只有一个化学平衡常数?
三.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与平衡移动原理
思考: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有哪些?为什么是这些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的?从理论上给出解释。

条件的变化V正、V逆变化平衡移动的方向理论解释
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压强2NO2(g)N2O4(g)增大
减小
温度2NO2N2O4△H0升高
降低
以N2+3H22NH3△H0画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加压、减压、升温、降温的平衡移动图像

四.平衡转化率
1、对于反应aA(气)+bB(气)cC(气)+dD(气),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
2、在一个容积为2L的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SO2和O2起始时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0mol和10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3、对于反应aA(气)+bB(气)cC(气)+dD(气),
(1)、增加A物质,则B的转化率;A物质的转化率。
(2)、若起始时物质的量之比A:B=1:1,则A和B的转化率之比=;
若起始时物质的量之比A:B=a:b,则A和B的转化率之比=;
(3)、若a+bc+d,在反应达平衡的基础上,以起始时物质的量之比投入A和B,则A和B的转化率
若a+b=c+d,在反应达平衡的基础上,以起始时物质的量之比投入A和B,则A和B的转化率
若a+bc+d,在反应达平衡的基础上,以起始时物质的量之比投入A和B,则A和B的转化率
五.对于气体反应的平衡体系,有以下几种情况,以N2+3H22NH3为例分析:
a.恒容时,(1)充入N2或H2,平衡;(2)充入Ar,平衡;
b.恒压时,充入Ar,平衡。
六.平衡图象
解题思路点拨:先看面,即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再看线,是恒温线还是恒压线或者其它意思;最后看点即拐点、交点等,还要做适当的辅助线。联系化学平衡移动及反应速率的有关来解决。
跟踪练习:《创新设计》P140典例示范2;跟踪演练4、5
七.等效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从何处开始均可达到平衡且任何同一个的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规律
“两类反应”即前后气体体积数相等和前后气体体积数不相等;“两种容器”即恒温恒容、恒温恒压。
解题思路:①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
A定温、定容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B.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
不论定温、定容时还是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3)等效平衡的建立
一般通过建立假想平衡状态去比较分析新旧平衡,以下例来说明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O2建立如下平衡:2NO2N2O4,测得NO2的转化率为a%。容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再充入1molNO2,待新平衡建立时,又测得NO2的转化率为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解此类题一般建立如下思维模型:
由于压缩,平衡Ⅱ向右移动达到平衡Ⅲ时转化率增大,必有a1%b%,又由于相同条件下平衡Ⅰ与平衡Ⅱ等效,即转化率相等a1%=a%,所以a%b%,即ab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