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热现象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热现象。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K,0℃=273K,100℃=373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____K(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课本P46,1、2、3;《课课通》
四板书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结构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三.摄氏温度
1.1摄氏度规定:P45
2.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k)
五.体温计
1.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执教
教学
目标1.学习使用温度计;
2、练习估测温度

重点学习使用温度计
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具演示
学生温度计、热开水、烧杯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什么叫温度?
2.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零下4.7摄氏度,写作,读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温度计
1.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认真观察温度计,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量程是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因为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值,则无法进行测量;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了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不但不能测出结果,还会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把温度计胀破。所以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还要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
今天我们来测量冷水、温水和热水的温度,大家判断你的温度计是量程是否合适?
2.正确读数(用小黑板展示)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
(1)估:首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放:应使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得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学生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学过程设计(4)取:实验完毕取出温度计并放回原处。
三.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1.倒一杯热开水,先估计它的温度,再测出它的温度。数据填入表格
2.再往热水杯中倒入一些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3.再倒入少量冷水,先估计,后测量,把数据填入表中
四.小结
五.练习(P49-1.2.3)
学生实验
三.思考与作业《课课通》
四板书第二节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一.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
(1)估: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放:玻璃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4)取:实验完毕取出温度计并放回原处。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重点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教具演示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演示实验(P50,图4-7)
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t温(℃)D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BC
At/min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A
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BCD
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t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总结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学生回答

回答

思考回答问题

三.思考与作业课本P52,《课课通》
四板书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体态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体态叫凝固
二.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3.熔点和凝固点4.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5.晶体和非晶体重要区别
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并吸热
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凝固点并放热。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节蒸发(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3.知道蒸发吸热及利用蒸发降温。
重点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难点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教具演示洒精、一支包好棉花的温度计,吹风机、铁架台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物质状态的变化除了我们刚刚学过的熔化和凝固,物质也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请大家举例说说你所见过的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二教学过程设计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汽态叫汽化。但是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水没有了,地面干了,这是水的蒸发。壶里的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这是沸腾。
2.蒸发
请大家看这个实验,将棉花蘸些洒精,在黑板上擦一道酒精,注意酒精越来越少,过一段时间酒精全部蒸发了。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冬天温度低,水也能蒸发。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问:我们洗完衣服,把衣服放在阳光下晒,或者放在荫凉处,哪
种情况下衣服的的水蒸发快?(阳光下蒸发快)
这说明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什么有关?
——可见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高蒸发快。
演示:在黑板上擦两道酒精,其中一道用吹风机吹,观察哪一道蒸发快。(风吹的道蒸发快)
这说明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又与什么有关?
——可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演示:取两块纱布,都蘸上酒精,一条纱布展开后挂在铁架台上,另

观察实验

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观察并回答

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一条卷起来也挂在铁架台上,用热同时吹这两块布,观察哪块布上的酒精快干。(展开的快干)
教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可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归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液体的表面积大,蒸发快。反之,液体也能蒸发,只是蒸发慢。
介绍:喷灌,输水管道。
4.蒸发吸热
实验:(1)把酒精擦在两个同学的手背上,并说出感觉。(感到凉)
(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瓶内的酒精中,观察示数变化,再取出
温度计放在空气中,观察示数
学生回答观察到现象:第一次观察到示数不变,第二次观察到示数下降。
这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归纳:这个实验说明液体蒸发时温度下降。正在蒸发的液体温度下降,它必须从周围的物体吸热。所以,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从周围吸热,液体蒸发时有致冷的作用。
提问: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

总结:(利用板书)
练习:P54—1、2、3学生观察

思考并回答

归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观察示数

学生回答

思考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课课通》
四板书第四节蒸发
一.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蒸发
1.什么叫蒸发: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1)液体的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2)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3)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大,蒸发快。
三.蒸发吸热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五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认识沸腾现象
2.理解沸点的物理意义,知道沸腾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的物理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具演示
学生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烧杯,塑料盖,温度计。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学生实验
先介绍实验的目的,做法和要求。
这个实验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每组有一个小烧杯,内装有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去,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入水中。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待水沸腾时,继续记录温度,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情况。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在坐标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实验前,请阅读课本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大约20分钟)
二.沸腾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了水的沸腾现象,并记录了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现在请一个组的同学把他们记录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画在黑板上。
请你们来描述下水沸腾的现象是怎样的?
——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汽泡,汽泡越来越大,同时上升,当汽泡上升到水面时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放出来。
学生实验并观察现象和记录温度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那么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何?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
水在沸腾过程中你们是否在继续对水加热?
——继续加热,即水沸腾时吸热。
现在请大家把沸腾和蒸发进行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2)蒸发时液体温度下降,而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3)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4)蒸发是缓慢的,而沸腾是剧烈是。
所以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三.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点是100℃
让学生看沸点表
四.沸腾吸热
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小结:什么是沸腾现象;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看沸点表

三.思考与作业P56—1、2;《课课通》
四板书第五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一.什么是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二.沸腾的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要继续吸热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六节液化第七节升华和凝华执教
教学
目标1.认识液华现象,了解液体的方法,知道液体放热。
2.认识升华现象,了解升华吸热。
3.认识凝华现象,了解凝华放热。
重点认识液华现象,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难点对液华、升华、凝华现象的判认。
教具演示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碘、水、乙醚、注射器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冰会熔化成水,水会汽化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否再变回液态的水呢?学生举例说明
——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开成云,落回地面就是雨;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滴下,这也是锅内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锅盖凝结成的,可见,物质可以由气态变成液态,这是液化
学生举例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液化
1.液化:物质从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我们常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形成的雾状。水蒸气我们是看不见的,不要认为我们看见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些“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形成了雾状。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但要使气体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2)压缩体积
演示:图4-15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贮存。(学生阅读:长征3号介绍)
2.液化放热
为什么被100℃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使气体液化的另一种方法。

学生试答
教学过程设计二.升华和凝华
1.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物质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但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不出现液态形式?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图4-17)
——学生回答刚才看到的现象:固态的大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碘蒸气,停止加热,碘没有液华,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举例:(参书)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吸热应用:贮藏食物;人工降雨等
小结:(利用板书)
练习:P59:1,2

学生观察现象

三.思考与作业《课课通》
四板书第六节液化升华凝华
一.液化
1.什么是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2.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
二.升华
1.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三.凝华
1.什么是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凝华放热。
五说明

相关推荐

光现象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烧瓶(烟雾)、小孔成像演示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见过午夜太阳吗?日食和月食呢?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烟雾的烧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颜色的水中)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注意讲光和光线的区别)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处理第35页“想想议议”
I、原理;II、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光速
1、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的图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m/s.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s=3×108m/s×3600s/天×365天/年×16年
=6.3072×1015m=6.3072×1012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光的反射”.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白纸、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二、新课引入
1、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2、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人,怎样才能看到呢?
(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三、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1、[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镜子,用激光器照射到镜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2、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为什么有的物体表面看起来很光亮,有的表面灰不溜秋的?(你知道光污染是什么吗?)
四、知识小结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五、布置作业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平面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2、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
二、引入新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为什么里外不是人呢?
三、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探究
2、分析论证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
1、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2、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43页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3、想想议议: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课本第46页第5题

四、知识小结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德育目标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三、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折射入水的图像,并讲解: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法线)
(二)光的折射规律
①演示实验(光学演示箱)
②归纳总结
注意: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
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
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
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
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四、知识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①池水变浅.
②硬币升高.

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三棱镜、白纸、太阳光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1、演示实验

2、学生自学第51页图文,回答
①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②光的色散说明了。

③布置学生回去做“想想做做”

(二)色光的混合
1、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2、自学分析总结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三)物体的颜色
1、自学第52页图文回答: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四)、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知识小结

作业布置:1、
2、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二、引入新课
红外线的发现故事
三、新课教学
(一)红外线
1、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②红外线遥感.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②防伪措施.③生理作用.
四、知识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声现象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声现象(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观察音叉振动

观察橡皮筋振动
感觉喉头振动

归纳

观察左边乒乓球
思考
回想
实验

查表,并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

学生解题
三.思考与作业P43-3
四板书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频率
教具演示收录机、发声齿轮、塑料硬片等。
学生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欣赏歌曲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听声

分析

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4)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3-11,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二.响度
(1)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
三.音色
(1)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四.归纳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阅读
读图

三.思考与作业课课通
四板书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
3.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
三.音色
1.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五说明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执教
教学
目标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3.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二教学过程设计1.将课前刻印好的本课阅读提纲分发给每位学生(或板书在小黑板上)。阅读提纲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认识什么是噪声?
!!(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
2.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噪声的来源后,按四人一组讨论提纲中的(1)、(2)、(3)、(4)问题(讨论时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然后全班发言,教师进行补充。(板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无章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阅读

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2)演示: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讲述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喇叭鸣叫声,商店内招揽顾客收录机大声播放音乐声等,这些都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干扰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干扰学校正常教学。
!!(3)讲述分贝,分贝是计量噪声强弱的单位。讲述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3-13和第三段课文。读后连续组织学生讨论提纲中的(5)和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教师归纳后板书: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4)阅读课文怎样减弱噪声,请同学们说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引导学生根据城市建设情况,政府部门采取了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教师板书: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三、小结本课内容
!!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本章知识

阅读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
1.分贝(dB)
三.噪声危害四.怎样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五说明

《磁现象》


【--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重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

教学活动形式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游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激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验事实出发探索磁铁的性质、学会自制小磁针,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磁铁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评估的过程中,体验评估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磁铁的性质。

2、了解磁化现象,学会自制小磁针。

【教具学具】

磁性飞镖、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带磁体的小汽车,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一元硬币,铁棒,细线等。

【教学过程】

课前语: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百宝箱(介绍器材:3个圆柱体、一圆硬币、各种磁体)特别强调盒内装有铁屑,使用时要倒在白纸上,最后收集到盒子里。

一、游戏引入新课

(射飞镖比赛)首先让学生观察到飞镖没有钢针。

质疑:为什么没有钢针的飞镖射到镖盘上没有掉下来?引入新课

并进一步提问:

同学们玩过磁铁吗?磁铁有哪些性质呢?(吸引铁)。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知识水平上。这节课我们更深入研究磁铁的性质。学习第9章第一节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磁现象

二、进行新课

1.出示5个探究问题:

探究1: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探究3: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探究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

学生探究(15分钟)

2.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展示探究1: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展示探究2。

(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展示探究3。

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值得我们骄傲。(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展示探究4:(展示多种探究方法)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我们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呢?展示探究5:

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板书: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

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教师指出: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三、学生自制小磁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小心不要扎到手)

到此:我们了解了磁体的有关性质;还学会了如何制作磁体。

提问: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举例

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

四、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装上一个磁体后,便会给你带来方便或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请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六、板书板图设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分类:天然磁体

人造磁体

3、磁极:南极(S)指南的磁极叫南极

北极(N)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5、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软磁体、永磁体

七、学习评价表

基本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请将你所选的选项后打勾)

知识

技能

磁体的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磁化现象。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出一个展示磁体磁性强弱的实验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能设计出一个展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能客观的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喜欢并能够很好地和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开展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我能积极思考并提出探究方案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能合作归纳和反思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能主动请教他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很棒□还不错□再加油□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教学探讨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五个探究磁体的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俗语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飞镖磁性玩具。经过同学们激烈的比赛,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其中产生的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体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体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体,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方法,了解磁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附:《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探究报告

探究1: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现象:

结论:磁体具有吸引的性质。

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磁体两端的磁性,中间磁性。

探究3: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不要让磁体靠近它。

实验结论: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总是指向方向。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

探究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

实验过程:

请写下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