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催眠密码读后感(锦集9篇)。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1
阅读《心灵密码》源于作者毕淑敏的自我推荐“心灵本无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一次心灵自诊,决定一种生活品质。悲苦的时候,伤感的时候,茫然若失难以决断的时候,烦躁异常自我否定的时候,抽出片刻时间,翻翻这本书吧。读完之后的心境,和打开书页之前,可能略有一点不同。”
众所周知,毕淑敏是一位著名作家,但同时她还是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她17岁入伍当兵,11年走遍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会的阿里高原。转业后从事医疗工作,35岁开始写作,46岁时开始学习心理学。她从事心理咨询师之后,由于咨询中心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无法及时帮助更多人,感到难以言表的责任和压力。这本书是她从临床心理医生的岗位上退下来,著写的一本有关心理学普及方面的小册子,目的是以文字传播的方式描述和阐释当代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和更多人(也就是和读者)交流,摸索和揣测人的内心世界,诠释心灵密码,让读者认识并了解自己,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心灵密码》中充满了精美的文字,文字的美丽让人爱不释手,如:“对于年龄的雅量--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丽,深藏在皱纹之中。从阅历的层面讲,皱纹是智慧的`纽扣,是穿起智慧之玉
的红绳。不要被年龄吓住,唯一的对策,就是正视衰老,把它当成盛宴后的杯盏,轻轻洗净收起。”
在《心灵密码》中,提供了许多思维方法,犹如一剂心灵处方,让读者面临困境和窘迫,能够滋养生息,重新给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支点,安详飘然一生。如,生活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排序的艺术。学会自产自销幸福,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为自己建立快乐的生长点等等。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心灵密码》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和现实困惑,提醒人们关注感悟生命,增强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如,一名中学女学生问毕淑敏“我为什么是一个女孩?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而我同桌的爸爸却是县长?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对此,作者告诉那个女孩,世界上的不平等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的,没有人能够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有阳光灿烂的平等。看看动物世界,就知道平等是多么罕见了。平等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维持最大多数人安宁的策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少了愤怒,多了感恩。
喜欢《心灵密码》,并不是迷恋她华丽的词藻,而是享受书中文字所传达的那份安宁和从容,可以受伤,但永远有痊愈的力量。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2
《达·芬奇密码》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迷结合的典范之作。其行文节奏明快,语言富有智慧,情节错落有致,作者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展露得淋漓尽致,并将大量的时下人们关注的信息有机地引入作品之中,巧妙地运用到高潮迭起的情节里面,从小说的精彩开篇到难以预料的令人叫绝的结尾,丹·布朗充分证明自己是个善讲故事的大师。
本书讲述的是卢浮宫馆长在卢浮宫馆内被谋杀,死前他将自己摆成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中的姿势,并在尸体旁留下了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和馆长孙女索菲·奈芙在一起追寻凶手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一连串的线索……
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兰顿到巴黎公干期间突然接到通知罗浮宫馆长遭人谋杀,而在博物馆内,索尼埃赤裸的尸体是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姿态在卢浮宫被发现的,索尼埃死前在身边写下一段隐秘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的符号。一些达芬奇等著名画家作品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密码。兰顿教授与法国美女密码专家苏菲在整理分析谜团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藏有一连串令人震惊的线索。这些线索人人可见,却被画家巧妙地伪装,加以隐藏。兰顿教授发现这一连串的线索原来有着令人震惊的关联:已故的馆长是锡安隐修会的成员。
锡安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中成员包括牛顿、波提切利,雨果和达芬奇等人。至此兰顿才发现自己正在追踪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大秘密,一个已经埋藏了几个世纪、既富启发性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遍及巴黎、伦敦和苏格兰的追逐中,兰顿和苏菲发现自己正在跟一个从来不肯露面的幕后主脑者斗智斗勇,这个人似乎总是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而教授对这位主脑的信息却一无所知。除非他们可以解开这个错纵复杂的谜团,否则一个埋藏了二千年的秘密、一个爆炸性宗教秘密也将永远消失,宗教圣杯的秘密也会石沉大海,在无人知晓。而他俩的性命亦会危在旦夕。
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失实与悬疑、艺术与惊悚的近巧妙结合,天衣无缝的雅俗融合,难觅破绽的情节营造,欲罢不能的快感创造。
让人绞尽脑汁的密码,就隐藏在列昂纳多·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令人绝望的角逐,就在遍布欧洲的大教堂和城堡里展开;令人震惊的实事真相,在掩盖了一个世纪之后,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它不仅反映在文学上,在历史宗教,艺术史,美学,象征学等多方面都有了反映。这本书为什么会如此受光大读者欢迎?原因主要有了两个,一是书中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让人影响深刻。另一方面就是书中所涉及的宗教敏感话题。《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曝光了基督教正统过去由来的真相,在宗教中所为人不曾知晓的内幕。为一般人所不曾知晓的宗教制度。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3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兴趣,因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读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我们熟系的东西是最吸引人不过的了,更何况作者描述的东西是世界著名的,众所周知的艺术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释耶稣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确让人爱不释手。情节方面也用了经典的悬疑写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参考书籍,也描述了许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担心这本书出版后的反响,因为我觉得作者触动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如对这些艺术家性格的叙述,对耶稣是神是人公开的怀疑,对艺术品进行隐藏密码的挖掘。我看的时候就混乱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经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胆的行为肯定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宗教问题;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对现实的东西开这样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胆,要么就是对读者的玩弄。我还特地对照着《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看,发现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虚乌有,就更觉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节方面是一环套一环,延续着线索悬疑片的老套路。这种东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对每环答案的解释显得还算合理,从而显得真实。因为很多线索悬疑片的作者往往为了体现惊奇的情节,而把线索的答案写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接下来就说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觉得雷爵士这个角色作者没有能够处理好。真实身份的出现虽然出乎人的意料,但显得太牵强。这也是这种手法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作者为了强调真实身份出现时给读者的惊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隐瞒这个人真实的表现,甚至朝反方向写。隐瞒是必要的,不然就没有以后的惊奇了,但朝反方向写,我觉得就是对读者的欺骗了。
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这个阴谋的幕后操纵者,是个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却真真把他当作是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为了隐藏身份,让反面人物故意地结局的无力,使人觉得由索尼埃的密码引发的一连串故事其实真是很无谓,也逃不出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人物上来说,两个主人公是常见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莱坞模式,尽管作者驾轻就熟,但终究类型化了点。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长科莱之外,其余则基本牺牲在情节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其夹杂了男女、宗教、大都市、历史传说、神秘主义、星象符号、警探、探宝历险等各种卖点,其中宗教信仰的颠覆或原始神秘主义、中世纪传说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当今的潮流,是这股复古潮流的代表。我们能读到很多历史知识,也算是开卷有益的了。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4
看了小说《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说我读了2个小时,较一般小说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速读。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小说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缩短了读小说的长度,整部小说还是显得仓促。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让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小说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我喜欢小说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公寻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至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推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曾看过原著,那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看过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依然对它意尤未尽,不妨把原著找出来再读一遍。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引起的风波可是不小,有评论这样说“畅销小说年年有,但《达芬奇密码》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一样多。”,“因为这部作品及其争议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欧洲历史事件”,因此“不管电影拍得怎样,《达·芬奇密码》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抵制《达·芬奇密码》事件,更让这部小说超出了小说和书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话题。”这样看来,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说还是小说,不管你是谁,《达芬奇密码》有着让你不能拒绝的理由。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比如,《女儿的故事》《南极一百天》。
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辫子姐姐郁雨君写的《梦神老师不可思议》这本书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名叫高枕的人,是金钥匙学校的万能替补老师,还经常做临时“救火队员”,比如分饭的饭桶叔,还替请假的清洁大婶打扫厕所,被学生看不起,叫他抹布先生。他似乎老在梦游,心不在焉,大家叫他“梦游神老师”。转学生“小睡菜”眼睛像摄像机镜头,哒哒哒记录下了这位老师在学校里的奇妙故事。他无意中在课堂上催眠了学生,于是校长决定派他去管理最头疼的午休课。
沸腾的午休区又“吵闹村”低年级学生没法养成午休习惯,哭闹不休。三、四、五年级学生轮番闹腾,毕业班更是直接把午休房当成了“自习教室”。他大显身手,连发妙招:睡前故事、神奇催眠、捕梦网、午睡帐篷、梦话录音、神秘解梦。一个个年级征服过去,他从没用的梦游神变成人人惊叹人人都爱的梦神老师。可是,在学业的高压下,梦神老师终究还是没法守望好毕业班学生的最后一块梦田。
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和幸福。就像梦神老师说的一样,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梦中度过,只要我们把鸭梨(压力)放在冰箱里,就变成冻梨(动力)啦!
让我们好好的先做个美梦,在努力的学习吧!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6
当合上最后一页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忧伤或是激昂,只是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到那些自然的文字,悠长的意蕴和清淡的情感。毕淑敏的文字最大特点便是自然朴实,如同一潭水,清澈平静,淡泊悠远,阅读这样的书,宛如置身于幽静的山间,可以安抚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在《心灵密码》中,毕淑敏将其研修心理学的精深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进行心理咨询诊疗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讲述了人生中都会面临的共同事件和感受,如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成败悲欢;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困惑。这本书将给旅途中迷失方向的孩子励志领航,有一种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的力量。
书中,毕淑敏用那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睿智的文字,讲述着女人、情感与家庭。如在《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里,作家最后总结道:“如果你有很多美丽的照片,请不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展示这些照片的博物馆。那无意中将是一种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信号,说明你的世界里充满了你,让人却步,男人和女人都对高度自我的人,敬而远之。”这些缠绕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或提醒人们关注感悟幸福,或引发思索联想,令人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
毕淑敏的书中有的是生活,真实而美丽。她不像学究们舞文弄墨,不像教授们高深说教,不像时评家语锋犀利,不像青春写手愤世嫉俗。如在《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里,她写道:“女人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身体上的病患,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不得病,为了不变丑,人们只有更多地让爱意充满心扉。”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此外,毕淑敏还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探究,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审视。书中她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总会令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新鲜与惊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沁人心脾。
在《心灵密码》中,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包含着许多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使我们麻木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解读心灵的密码,了解自己,是使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石。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幸福愉悦的感受也是如此”。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能治病又能医治心灵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但毕淑敏做到了,还做得很好。毕淑敏用她温馨的感悟与敏锐的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喜欢毕淑敏的书,一直喜欢,更喜欢的是书中给我们的生活启迪,简单、朴实,如一股清泉久久不息,直袭心灵深处……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7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梦神老师不可思议》这本书,那天刚刚下过小雨,空气中带着一丝清凉,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说了:梦神老师是金钥匙学校的万能替补老师,他既神经又神奇,他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也要认真睡觉。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做梦的权力和幸福!梦神老师他曾经做过许多职务,例如:分饭的饭桶叔,打扫卫生间的抹布先生,清洗河道的木桶哥。最终梦神老师还是没能守望好梦田,黯然的离去了金钥匙学校。JAB88.cOm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较为深刻,那就是梦神是个小小的人,每天在你半开半闭快要睡着时,他会刺溜一下飞进去,贴着眼皮飞来飞去,于是你的眼前就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梦境。这时的我仿佛看到自己置身于书中的情景。啊!我想原来如此,梦就是这样形成的呀!梦神可真有趣呀!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从书中的情节中走出来,自己仿佛明白了:人的一生就像是百味厨,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它们都需要你用心的慢慢去体会、去了解,只有这样你才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和挽留。
同学们,《梦神老师不可思议》这本书里有数不清的好玩事儿等着你去了解,有时间赶快过来读一读吧!相信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8
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随着其积淀的内容越来越多,会愈发的沉重。一切无法皈依的心灵都可以在那个世界得到最终的解脱。但心灵的皈依并不代表理性的解放和自由。它至多是倦怠,疲惫的栖息地。
适者自适,这就是它的最大魔力。
很显然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站在一个政治斗士的'角度而言的。它距离事情的真相还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说是两回事。但恩格斯说:宗教是一个连自然科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话是有相当深度的。
然而问题是:自然科学解决不了,那么什么才能解决呢?
战争?这种人类最引以为傲的防身术,有着摧毁一切(过去) ,重塑一切(未来)的力量。遗憾的是无法摧毁人类的愚昧,只不过是用一种更愚昧的方式解决另一种愚昧而已。继而繁殖更多的迷惘罢了。使下一次的轮回再多等待几千年而已。不过不知道以今天的武装力量,还有没有下次?
这种做法让这世界的沉沦更加深入……
催眠密码读后感 篇9
今年寒假,我读了《梦神老师不可思议》这本书,收获颇丰。也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有梦想,才有希望!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高枕,高枕是金钥匙学校的万能替补老师,还替请假的清洁大婶打扫厕所,但他最大的特点似乎老在梦游,心不在焉,因此大家叫他“梦游神老师”。
转学生“小睡菜”的眼睛像摄像机镜头一样,哒哒哒录下了这位老师在学校里的奇妙故事。梦游神老师在金钥匙学校上任后,考验他的第一道关便是哄一年级的小孩子睡觉。因为一年级里面有一个尿频小王子,每次都是要上床睡觉时,便要求“嘘嘘”,这可把其他老师难坏了,但这并没有把梦游神老师难倒。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可是,梦游神老师一讲到故事的关键时刻,便说:“明天接着讲,你们先睡吧,当你们睡着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会飞进你们的梦里。”一年级的小同学一个个惊讶地问:“真的吗?真的吗?”梦游神老师神秘地:“你们睡着后就知道了。”就这样,梦游神老师顺利通关了。
第二道关,梦游症的二年级;第三道关,吃零食不刷牙的三年级;第四道关,午休不睡,但上课却大睡特睡的四年级;第五道关,……一道一道的难关都在等着梦游神老师,可梦游神老师却抱着当一个好家长、当一个好老师的梦想,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在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梦游神老师也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同学们开始爱上了梦游神老师,也开始爱上了做梦,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梦想的重要性。在梦想中,他们有的成了警察,正在抓小偷、坏人……;有的成了火箭发射员,在为航空事业做贡献;有的成了医生,在帮助那些贫苦的人们解除病痛…….一个个梦想,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也让我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梦游神老师不仅给了金钥匙学校的同学们希望,也让我明白,即使自己处在很艰难的环境,也别放弃拥有梦想的机会,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