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
郑和下西洋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展示郑和的资料及其下西洋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根据预习情况及所看的录相做随堂巩固练习。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比一比:
出示郑和与哥伦布的对比图,对郑和远航作一评价。
再次出示邮票,让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探讨郑和远航的意义。
讨论: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做随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消化。动手画路线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外史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史实得出结论,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
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让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
戚继光抗倭
让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自己设计问题,提问另外一组的同学,另一组的同学如果回答不上来,可以求助于亲友团。
根据学生的提问查漏补缺,并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加深记忆。如倭寇骚扰及戚继光抗倭的示意图。
让学生大声地齐读戚继光的诗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让一生加以解释。
根据资料及课本所学让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你觉得向他学习什么精神?
2.戚家军类似于我们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
3.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对学生的行为加以鼓励,并奖励给学生一首歌。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看图学习,直观形象加深记忆。
齐读可宣染课堂气氛。根据所学语文及历史知识回答,注意交叉学科的学习。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
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下一目的教学。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放歌曲《七子之歌》
提问学生:
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
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新的一目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检查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现实。
小
结让学生浏览课本后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动手自己设计板书。
梳理知识,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
书
设
计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后反思:
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精心的备好了课,正如我料想的一样,同学们在这堂课上表现的非常活跃,特别是让他们畅所欲言时表现的更加异常。同学们在轻松娱乐中上完了这一课。但不否认初一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时只停留在表面,这需要教师多加以点拨与指导。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史实,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地理课、音乐课等的融合运用,效果很好。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学生因预习的不够充分,又看录像,又看课本,有点顾不过来。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后多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Jab88.coM
延伸阅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七下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下3.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出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方案一:教师展示郑和画像或关于郑和(三宝)的故事导入新课。
方案二:香港凤凰卫视曾经组织凤凰号帆船下西洋,开展历时八个月的航海电视。中国女记者范春歌历经两年,只身一人穿越了亚非的近20个国家,沿途寻访郑和船队留下的历史痕迹。为什么当今的人们如此关注和重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呢?
教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对外交往的诗篇。
1.学生速读课文,了解《同步》中探究过程,掌握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用时:4—6分钟)
1.速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2.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自己初步尝试解决问题。
3.标示疑难问题。
一、郑和下西洋{交往}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
⑴你认为我国的哪些发明为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你们历经千辛万苦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⑵结合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一说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了哪里?
⑶你们带去了哪些物品?哪些物品最受欢迎?你们回国时带回了哪些物品?
⑷你认为你们七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明朝时期,除了友好交往,在东南沿海,也发生过激烈冲突。
二.戚继光抗倭{冲突}
⑴.“倭寇”都是指哪些人?明朝中期以后,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达了戚继光什么情怀?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⑶.讨论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⑴葡萄牙人何时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
创设情境{历史与现实}
⑴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等。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⑵指图说出经过的地方即可。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⑶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宝货。其中瓷器和丝绸最受欢迎。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珠宝、药材和香料。
⑷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师留几分钟让生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大体经过、最远到达的地方及其历史意义。)
⑴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与当地奸商、海盗相勾结,这是倭寇猖獗的原因。
⑵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搜集的资料,讲有关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⑴1553年。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生齐唱《七子之歌》结束本课。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