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汇集三篇)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发表时间:2024-10-29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汇集三篇)。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

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

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四年级教案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汇集三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中华崛起读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