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知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孙权劝学》中考知识点整理。
《孙权劝学》中考知识点整理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划分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四、重点字词解释
初,权谓(对……说)吕蒙曰:“卿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推脱)以(用)军中多务(事务)。权曰:“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欲(想)卿(古时候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做。成为)博士(当时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邪通“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只)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卿言多务,孰(谁)若(像)孤?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蒙乃(于是)始(开始)就(原意是靠近,引申去做)学。及(等到……的时候)鲁肃过(到了)寻阳,与蒙论议(谈论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大兄(长兄,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何见(认清事物)事之晚乎!”肃遂(于是)拜蒙母,结(结交)友而别。
五、重点字词:
孤岂欲卿(qīng)但当shè(涉)猎
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六、重点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蒙以军中务多辞)
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
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与有志之士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认识他)。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7、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8、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好处。
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
七、简答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属,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故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
2、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其意思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7、人物语言分析
(1)、孙权:“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3)、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8、、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深谋远虑、循循善诱)、
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敬才爱才)
9、《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先叙后议,以事说理。
10、简略说说读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后你受到的启示。
我们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
11、概括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12、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就学,学有所成。
13、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认真学,终有所成。
②学习能改变人的一切。(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能学到东西,提高水平。)
14、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先一语道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16、本文说明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认得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本文吕蒙是中心人物。
17、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
18、孙权劝吕蒙“就学”的理由中哪句话有说服力?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延伸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1.文言字词及句式
(1)成语
①吴下阿蒙:吴下,长江下游江东江南地带;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多用否定义,比喻人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待:刮目:擦亮眼睛。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
(2)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②卿今当涂掌事。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3)词类活用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主谓取独。
(4)一词多义
①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②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如今)
③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5)古今异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古义:推辞。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博学的读书人。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④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涉猎:古义:粗略的阅读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⑤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6)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②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
4.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注油《资治通鉴》一书。
②《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本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战国(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十国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也是编年史中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作,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中心归纳: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认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伤仲永》中考知识点整理
《伤仲永》中考知识点整理
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一、重点字词注释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邑人()日扳()仲永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Mǐn()然
答案:Yìpānyèchèn泯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译为:
2、贤于材人远矣:通译为:
3、未尝识书具:通译为:
答案:1、“扳通“攀”,牵、引。2、“材”通“才”,才能3、“尝”同“曾”,曾经
(三)、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4、并自为其名()5、收族为意()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邑人奇之()9、稍稍宾客其父()()
10、或以钱币乞之()()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不能称前时之闻()13、泯然众人矣()
14、仲永之通悟()15、受之天也()
16、贤于才人远矣()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答案:1、属于2、曾经;书写工具3、以------为异4、名字5、聚、团结6、从此;完成7、文采和道理8、以-----为奇9、以宾客之礼相待10、有人;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1、四处拜访12、相当13、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14、通达聪慧15、承受16、胜过、超过17、指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以…为奇。
2、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4、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五)、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二、重点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2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时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少年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泯然众人矣”。
2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②活到老,学到老。③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5.本文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6.学习本文有什么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谋篇立意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层次划分
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尾)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借鉴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性情,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跃然纸上。语言(对话)描写不再繁复,而在精准,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会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从真实写来,不造作,或许就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的这一特点值得在写作中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见《点拨》七下P132)
(二)重点段落导析
(见《点拨》七下P132—133)
(一)疑难解惑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导析: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