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最新愚公移山教案模板十三篇

愚公移山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02

最新愚公移山教案模板十三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愚公移山教案”的精彩文章,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深入了解请关注我们的主页!

愚公移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复习巩固,强化记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翻译下列句子。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么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彩屏展示课题及画面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用原文回答)

2、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任务的艰巨?

3、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划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要求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插进京城氏之孀妻弱子和“跳往助之”的情节?(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6、这个故事结尾为何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

7、总结本文寓意,探究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自由辩论,激活思维

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分组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雄辩,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愚公移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 孀(shuāng) 迂(yū) 龀(chèn) 荷(hè) 叟(sǒu) 箕畚(jī běn) 厝(cuò) 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4)、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五、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六、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1、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决心移山——驳斥智叟——神话结尾

愚公移山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愚公移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愚公移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案【篇7】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预设: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课后反思或意见:

愚公移山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习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篇10】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6)翻译下列句子。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篇11】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 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③ 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够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悟读课文,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

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愚公精神

难点: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可以说是句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课件出示)

2.谁能找到关键词?(奋斗)

3.由此,我想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困难,艰苦奋斗,以逢山开路的开拓精神取得了成功。这个人就是愚公,这个故事就叫《愚公移山》。(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预习检测

1.自由朗熟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梳理重点实词、虚词。

三、资料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四、整体感知,读懂课文。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思考下面问题:

1.这则寓言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合适的语气)

家人:杂然相许妻子: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而止之

对比、衬托让人物形象更突出。

五、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文中写移山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写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运土石的人数少,工具的简陋,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衬托了愚公的要移山的坚定决心和不凡的气魄。

2.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这是对比。

愚公不“愚”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

1.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呢?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有远大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奋斗

当代愚公:

“愚公支书”王光国悬崖上凿出路,绝境中闯坦途!

2.愚公精神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总结:愚公颁奖词。

七、布置作业。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内容和步骤: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  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  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以上就是《最新愚公移山教案模板十三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愚公移山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