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3琵琶行教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导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导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
导学步骤
一、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二、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三、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课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
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
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
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
2.选出加点字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王之涣的《凉州词》与李清照《漱玉词)
B.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苏轼的《东坡乐府》
C.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钱塘湖春行》
D.刘邦的《大风歌》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5.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
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
6.“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7.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8.从修辞角度分析以下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四弦一声如裂帛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E.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10.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属环境描写,对其作用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2.联系全诗,选出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对的一项()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B.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C.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的身世和演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二)、填空回答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明年秋________
②铮铮然有京都声________
③穆、曹二善才________
④年长色衰________
⑤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
⑥使快弹数曲________
⑦曲罢悯然________
⑧因为长句________、________
⑨凡六百一十六言________、________
⑩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
(11)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
(12)整顿衣裳起敛容________
(13)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
(14)老大嫁作商人妇________
(1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
(16)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
(17)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
2.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试分析其作用。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时,有一段这样的话:“原来如此!……”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能揭示出这种表达效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5.怎样评价《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别有幽愁暗恨生”中“幽”能否换成“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D
2.D
3.D
4.B
5.D
6.C
7.A
8.E
9.A
10.B
11.C
12.C
(二)1.①第二年 ②铿锵脆亮 ③乐师 ④容颜 ⑤托身,这里指出嫁 商人 ⑥畅快 ⑦忧郁的样子 ⑧于是作了 七言诗⑨总共 字 ⑩轻声地 (11)随手 (12)整理 (13)随随便便地、轻易 (14)年纪大了 (15)走了以后。来,助词,无义 (16)更加叹息声(17)刚才
2.①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大珠小珠落玉盘
③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①渲染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
②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魅力
③烘托了琵琶女所处的孤独寂寞的环境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这一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真实,并且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6.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7.不能。诗中“愁”即忧愁,不须再用“忧”;“幽”是深的意思,用“幽愁”突出了演奏者郁积在胸的痛苦和乐曲强大的表现力。
8.“语”既指曲声,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所表露出的心曲,比“曲”的含义更深广。
相关推荐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预习学案
【目标设置】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
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 六幺( )
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
今义
老大古义
今义
向前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 )
商人重利轻离别()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段,内容(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课内探究学案
【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
(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第二课时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3、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
4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诗句特点手法
【课后练习与提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京官谪官恨
音乐(琵琶声)。
4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
1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1)琵琶女:羞怯。(2)作者:急切。
3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4诗句特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
课外拓展与提高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琵琶行》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琵琶行》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案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琵琶行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比较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遭遇,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
重点
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教学
难点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继续鉴赏诗的三、四部分
导入:音乐是表达感情的。《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音乐是自己身世的倾诉。因此,琵琶女看似在弹奏音乐,实际上是在倾诉人生,她在慨叹自身的凄凉!这也引起了诗人的共鸣。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听了琵琶女高超演奏后,谁解青衫泪?诗人本已沉浸在音乐之中,琵琶女演奏后又说了些什么?这些述说对诗人有些什么影响?
明确:这是琵琶女再一次用语言述说自己的遭遇,就是因为这个遭遇,激起了诗人的共鸣——读第四段,找出诗人的遭遇。
提问:诗人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江边送客,于“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时,偶闻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于是邂逅沦落异乡的琵琶女。诗人从其所弹乐曲中窥见其“幽愁暗恨”的内心世界,继而由琵琶女自诉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和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同呢?
1.来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我从去年辞帝京”。
2.年青即得意。琵琶女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得发紫;白居易则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29岁进士及第,32岁以“拔萃”登科,后授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政事。“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
3.命运转变。琵琶女命运转变的原因是自己年老色衰及别人重色轻才,非本人过错;白居易遭贬浔阳是因其合理主张被腐朽官吏视为越职论事,捏造罪名施以迫害,同样非己之过错。
⊙学生集读第三段。
⊙说明:此环节是教学本文的关键。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应引导其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予以重视,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深化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4.结局凄怆。身怀绝技妙艺的琵琶女终因色衰嫁给商人,独自“江口守空船”;诗人有兼济天下之志,却被贬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浔阳。
可见,诗人与琵琶女都有”天涯沦落“之恨,因此诗人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的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无奈。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情感心弦,诚如《唐守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他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不能自持。
第二章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小结: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是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二、归纳总结全诗的艺术手法及主题
第三章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请从诗中找出来。(即理解诗歌写景的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枫叶芦花两鬓霜,
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
不是琵琶也断肠。
──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2.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三、联语创作
师: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九江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枨触”即为“感触”之意;下联是写白居易离开九江(当时为江州)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厚情意,“勾留”即为“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这副对联空缺了三个字,大家在课前已看过这篇课文,凭着初读的印象,觉得这空缺的三个字应填什么呢?
??明确:迁谪恨。
师:现在我们来学一学写对联,要求同学们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注意从诗的内容、手法、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以及主题等方面去琢磨。
浔阳江上琵琶语,枫叶荻花,半笼烟云半笼月;
海角天涯沦落人。离愁谪恨,一诉琵琶一诉诗。
※一曲琵琶语,几多迁谪情。
※凄凄琴声昭日月,冷冷江水寒人心。
※一曲琵琶肝肠断,两行涕泪青衫湿。
※江水幽幽琵琶语,岸风瑟瑟诗人情。
※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帝京一别,万种忧怨心头起;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
※浔阳江头,倡女拨弦泣身世;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
※浔阳送友偶得一世知己,长安驱贤自毁万古江山。
四、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作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而是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思考,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五、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六、作业
⒈背诵全诗。
⒉听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然后加以描写,不少于200字。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琵琶行2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琵琶行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诵读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有关诗句,赏析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过程与方法
比较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遭遇,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
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
难点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复习导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好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师: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二.精读全诗,逐段赏析
㈠赏析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赏析: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注意名句。
⊙补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秦时明月汉时关。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㈡重点赏析第二段:琵琶女用她精湛的技艺,述说自身的遭遇,这段的音乐描写出神入化,真切动人。
第一章:谁解琵琶声
1.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首先做了必要的交代,已闻琵琶不见人,诗人邀出琵琶女,“千呼万唤”句写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紧接着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师生共同分析、欣赏: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⑴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语言来表达是需要很高水平,花较大的功夫的。那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音乐的形象美的呢?
⊙在后面的鉴赏中,围绕一下三个问题进行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板书: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为了再现那动人的琵琶声,白居易在诗中用一连串生动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使欣赏者凭着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使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体味音韵美。
这些接连不断的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在诗人的笔下,音乐不正是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可感形象吗?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⑵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使音节悦耳动听
⑶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A.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B.侧面烘托: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③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女追述过去,“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则是从观者的反应来烘托技艺的高超,体现音乐的美妙。
④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已“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婉痛切使人动容,“满座”为之“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也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的精神美无比吗?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⑷曲中带情:
过渡: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
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注:此处论及的情感烘托,其实也属于情感美内容。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3.播放背景音乐,反复诵读,并按演奏的内在顺序理解背诵全诗。
三、结语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篇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伤口,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堪称是我国古典叙事诗代表作(如《长恨歌》《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读来仍然感人肺腑。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这一环节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越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探究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情趣。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