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落实课标

一、两弹一星

1、概念: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时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特点:

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集中力量在尖端科技领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3、条件: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保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②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爱国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空气动力学家、导弹火箭专家钱学森。

3、作用:

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粉碎了美苏遏止中国的企图;②中国在尖端军事领域和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东方魔稻”——生物技术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3、意义:

突破经典理论禁区,丰富理论技术;

增产粮食,创造效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1、成就:

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型机诞生;

1997年,每秒130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7年王选等科学家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获得成功,使中国文字进入计算机时代,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当代毕升”。

2、意义:

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空间技术

1、成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载杨利伟上太空,16日安全返回;

2005年10月12—17日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

2、意义:

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

神舟五号成为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的国际第三代飞船;

杨利伟独上云霄的勇气,浓缩了中国航天人员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阔视野,了解知道)

1、建国初:

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

3、1978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

4、1985年中央制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6、国家制定并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7、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六、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基础和条件。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必修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北师大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重点: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空间技术的发展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难点:理解科技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整理1 “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含义:是指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装有核弹头的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中国先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实现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2)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先后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的成功试飞。(3)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4)2005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5)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材整理2 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1.计算机研制(1)成就世纪50年代先后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世纪70年代中国相继研制成功若干部每秒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作用: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2.信息技术(1)成就①2001年中国研制成功能在一秒钟之内传送5000万个汉字和比这个数目更多的英文及其他信息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年中国联想集团为中国科学院建造的“深腾6800”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第14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2)意义:掌握这项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掌握现代核心高技术的标志之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我们可以否定十年“文化大革命”但不能否定十年历史。这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就是科学家和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促进的。教材整理3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_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2.成就1973年育成“南优2号”杂交水稻。3.影响(1)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3)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的重点。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重大贡献。
探究点 “两弹一星”史料解读史料一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20年”。史料说明了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阻挠回到祖国的史实。史料信息“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证明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史料二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抓住史料中关键词“国际地位”“标志”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史料二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一个什 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了基础。阐述的道理: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3.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 侧重点:发展经济。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洗雪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腾飞的历史新纪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卫和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2)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领域存在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成为中国人民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推向高峰的巨大精神力量。

(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加速了信息化发展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抓关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排易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并没有打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两弹一星”的研制没有涉及信息化的发展两弹一星”属于国防科技领域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关系故B、C、D三项错误验结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 A
1.(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由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A项符合题意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1980年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A2.(2016·福建高中学业基础会考)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核导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10月;“东方红1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1966年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发射成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故选B项。 B3.“飞天梦”曾经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是()东方红1号”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飞船列入国家研制计划神舟”飞船进行无人飞行试验神舟”五号飞船升上太空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的飞行。 D4.被西方媒体誉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重大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星B.C.杂交水稻D.“神舟”号飞船 由材料中“第二次绿色革命”可知该科技成就应是农业领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C5.某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成就展。下列成就最有可能入选的是()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这三项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科技成就。 D6.科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1978年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70年代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方向的调整。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调整?(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材料一比较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总结答案。第(3)问通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 (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2)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与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科教兴国。成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或“神舟”六号、“神舟”七号或“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历法已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19年7闰原则,早欧洲160年。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西汉就有被世界公认的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唐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成熟。北宋沈括改革后的“十二气历”,更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医学成就:战国“脉学之宗”扁鹊采用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圣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吐蕃元丹贡布编纂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有“东方医药巨典”之称。

3.数学成就: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魏晋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早于外国近千年。并箸《缀术》等书。

4.物理学成就:《墨经》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光学和声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和成像等写的很系统,有“《墨经》光学八条”称誉。

5.地理学成就: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水经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徐霞客游记》是部地理巨著,其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欧洲两世纪。

6.农学成就: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7.手工业科技成就:《考工记》是战国手工艺专著,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被国外学者评价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四大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纸。105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书写、料易得、造价低的“蔡侯纸”。4世纪起,东传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非洲和欧洲。

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唐中期就有配方记载;唐末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在东京没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从而开创了战史新阶段。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隋唐已有雕版印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在此基础上,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早欧洲四个多世纪。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过程

导课:1、展示一些列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图片让学生感受

新课

一、教师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

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

计算机

生物技术

二、学生重点介绍以下成就

1、两弹一星

2、载人飞船——延伸到“神六”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

教师点评。

三、学生讨论:新中国政府的科技战略

1、两弹一星战略

2、863计划

3、载人航天工程

4、科教兴国战略

小结:

从两个方面对教材加以小结,一是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战略决策,二是新中国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教学后记: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一些问题而展开。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材内容,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思考,实践,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2)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2)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三、课型:新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嫦娥二号升空视频。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就是2010年的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节日大礼嫦娥二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教师用投影展示出一系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问题:
(1)新中国为何要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2)新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有何重大成就?
(3)从纵向角度方面,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经历的历程。
(4)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分析我国科技在80年代后的新特点。
(5)如何认识科技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功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教师给出探究问题:
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小组之间的讨论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合作探究一:
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2)合作探究二: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合作探究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
在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知识后,教师要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发表各自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的表述加以点评,修正,并引导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处理所得信息,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求知创新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更使学生的竞争合作的意识和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概括,完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学习。同时,教师对同学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及时,公正,客观地给予评价,使他们体验到主动参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的思路与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对照,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回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索。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秦山核电站建立
2.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B.袁隆平C.李四光D.杨利伟
3、下列科技成就,是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