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07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可溶性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是由甲液(NaOH)和乙液()组成,但参加鉴定反应时,却是以不同的反应物出现。不明白它们参与的反应,很容易把两者混淆,甚至误认为就是同一种试剂。

斐林试剂是指新制的悬浊溶液。还原性糖与新制的在加热煮沸条件下,能生成砖红色的沉淀。实验过程中,必须先把甲液(NaOH)和乙液()等量混合,让其反应生成后,才能加入到含还原性糖组织液中。如果先后或者分别把NaOH和溶液加入到含还原性糖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使反应物中没有或不足,从而使还原性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不能进行或现象不明显,影响了还原性糖的鉴定。

点击下载://files.eduu.com/down.php?id=133396jAB88.COm

相关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双导提纲


《飞向太空的航程》双导提纲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
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神舟三号飞船才发射升空。
神舟四号:低温突破。9个月后的10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
神舟五号:飞天梦圆。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六号:承上启下。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伟大的跨越。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9月26日,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乃至人类航天史上最伟大的一刻。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四、课前基础知识自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九霄()
酝酿()嫦娥()摘星揽月()乾坤()载人飞船()
2、掌握字词书写和词语意思。
举国关注烈焰拔地而起不同凡响沉闷乾坤酒泉尘封
3、将下列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①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托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云霄
③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④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五、认知与探究
1.感知文本、发散思维
思考:阅读完这篇课文,同学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一起探究?

2.难点质疑、重点突破
列出同学们认为是本篇文章的重点问题并分析。

3.重点突破、条理思维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同学们共同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研讨。

4.充实思想、提升境界
相关资料
群体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
金秋时节,奋进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华民族再奏凯歌。在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伟大壮举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演绎成中国航天员信步太空的动人景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从5年前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宫”,到3年前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再到今年同一个季节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和以上资料,同学们如何看待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六、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依据上面所给的关于“神七”的系列介绍,写一篇短新闻,字数200字左右。

七、发散思维、构想未来
谈谈自己关于宇宙和太空的更伟大的构想,将我们的航程继续,并写成一篇短文。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修3-4第十三章第3节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利用光干涉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与应用,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在考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用波动说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利用两相邻亮条纹中心间距的表达式测单色光的波长
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验目的:
(1)观测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2、实验原理:
(1)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单色光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
(2)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l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d表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d的距离用Δx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实验中d是已知的,测出l、Δx即可测出光的波长
3、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4、实验装置:
如教材上图所示,将直径约为10cm、长约为1m的遮光筒平放在光具座上,筒的一端有双缝,另一端装上毛玻璃做光屏,其上有刻度,先取下双缝,打开光源,调节光源高度,使他发出的一束光恰好沿遮光筒的轴线照亮光屏,然后放好单缝和双缝,两屏相距5cm-10cm,使缝互相平行,且位于轴线上,这时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单缝屏和光源之间放置一块滤光片,则可以观察到单色干涉条纹。
5、实验步骤:
(1)调节双缝干涉仪,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用单色光入射得到干涉条纹,测出n条亮条纹的距离a,得相邻条纹间的距离
(3)利用已知的双缝间距d,用刻度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根据公式计算出波长
(4)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6、通过合作探究导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对齐另一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条纹间的距离
(4)不要直接测Δx,要测几个条纹的间距计算得到Δx,这样可减小误差
(5)白光的干涉观察到的是彩色条纹,其中白色在中央,红色在最外层。

课堂巩固训练

1题:(见导学案)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保持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到屏的距离都不变,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时,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B.紫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
C.红光和紫光干涉条纹间距一样大D.用白光照射会出现白色干涉条纹
答案:A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写)

高一语文《牲畜林》学案


高一语文《牲畜林》学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2、了解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在桥边》,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2、简介作者:

卡尔维诺(1923—1985)出生于古巴,在意大利长大,十几岁就拿起笔开始写寓言、诗歌和戏剧。舞台和电影院是他最初的家园。有一天,他给朋友斯卡法里的信中说:“我转而写小说了。"从那天开始,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下了《蜂巢小径》《树上的男爵》《困难的爱》《阿当,一个下午》《马科尔瓦多》《寒冬夜行人》《隐形的城市》《帕洛马先生》《守门人和其他》等,成为意大利当代最富特色的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幻想小说和神话寓言,想象力极丰富,令人惊讶。1988年英国韦伯列德文学奖得主罗什第说:“当意大利爆炸,当英国焚烧,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在身边。”这是对卡尔维诺至高无上的赞誉。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一九八五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集体无意识,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因此,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能够在许多优秀作品里得到验证。

(二)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德国鬼子”“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三)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

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朱阿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解构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英雄!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3、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同时正是由于朱阿拙劣的射击技术,使得他不得不随德国兵进入牲畜林,这样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轮番上场,以及看到德国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朱阿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延迟了小说的进展。

4、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

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

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5、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四)《牲畜林》的结构

1、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总共6次“延迟”。明确: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2、为什么让林子里出现那么多动物?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3、多次的“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可我们在阅读这些重复的情节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重复之感?

1、笔法的多变;2、详略得当;3、细节的生动。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借喻);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

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节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这样安排的妙处)。

(五)总结

1、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还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主要表现出对胜利的乐观思想。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2、思考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这些动物未尝不是意大利人民的象征,动物的活蹦乱跳写出了意大利人民对待战争的乐观精神。

主题: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六、课外拓展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格罗津斯卡

“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问题:这篇小说延迟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五次。让评论家得以充分表演。

短新闻两篇双导提纲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新闻两篇双导提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短新闻两篇双导提纲

一、简要提示
(一)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叫消息,它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引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6、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消息)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⑴ 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⑵ 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⑶ 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二)背景资料
1.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第二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二、认知与探究
(一)知识性积累
瞩目(zhǔ)展拓(tuò)冉冉升起(rǎn)凝重(níng)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二)课前探究性问题:你爱读报吗?请从报纸上找一则消息,分析新闻的几个结构内容。
(三)课上探究性问题
1、快速阅读第一篇新闻,概括本文共写了那些场景?写中方活动的场景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2、速读第一篇,边读边将各个场景片段的背景材料删去,重读删后的文章讨论一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3、阅读第二篇,思考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4、阅读第二篇,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阅读第二篇,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梳理探究
1、总结第一篇新闻的写作特点。

2、总结发现一下第二篇新闻与平时我们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