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2024地理教案(汇总11篇)

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6

2024地理教案(汇总11篇)。

教师在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教案和课件中的知识点需要精心设计。制定良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失误,一个优秀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我们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名为“地理教案”的教案课件,完全符合您的要求。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地理教案【篇1】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地理教案【篇3】

口密度(b)。读图完成1--3题。

柏林市,D为威尼斯市。回答4-6题:

000 A.35N纬线而作 B.13E经线而作 C.本初子午线而作 D.40N纬线而作

6.下列农作物不适宜在C平原种植的是( )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马铃薯 读下图等值图,回

A.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 B.使本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海 洋性特征

C.一月份,两处的'气压中心均为高压 D.两处均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右图“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10-12题

C.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80%

A.将废弃矿点改建成工业博物馆、休闲公园 B.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C.兴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厂 D.扩大市郊养殖场规模,满足城市要求 下图是 60°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16题。

C:②③二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是一条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属于北冰洋水系

15.本区中最大的国家海岸线漫长,但本国却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其原因是( ) ①:大部分海岸线纬度偏高,沿岸气温较低,港口易封冻,航运时间较短

②:本国以内需为主,无需大量跨海运输 ③:陆地地形平坦,管道及铁路更易铺设 ④:货流以煤、石油、天然气、木材、建材和粮食为主,铁路和管道运输快捷安全 ⑤:有些海岸线沿线地区政治复杂,不易通过

读下左图为某区域图,回答17---18题。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9-21题。

读某大陆沿10°E的剖面示意图,完成22--25题。

A.水温高、盐度高 B.水温高、盐度低 C.水温低、盐度高 D.水温低、盐度低

25.图中波河附近、多瑙河附近、汉堡附近三地自然环境的更替主要体现了( )

右图为世界某大陆地形剖面图,回答第26-27题:

A.③处所在地形区易出现寒潮飓风等灾害性天气B.②处由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

A.东南部已形成世界巨大的城市群B.西海岸地区的科技优势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中部地区乳畜业发达 D.南部形成以纺织、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读下面“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5~7题。

32.下列关于美国工业和城市的叙述,

A.东北部工业区有丰富的石油和煤铁资源B.城市①是美国重要的宇航和石化工业区

C.城市⑤附近有美国最重要的新兴工业区D.城市①是美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读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8~9题。

①植被覆盖率 ②土壤类型 ③水源分布 ④种植业区 ⑤工业区 ⑥人口分布

读下面区域图,回答35~36题。

35.图中20℃等温线表示七月份某大陆局部地区和临海地区的等温线分布,虚线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其中能正确表示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分别为( )

意图”,回答37-38题。

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

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 20 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9~40题。

39.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地理教案【篇4】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

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提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全课小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渐弱──结束课

地理教案【篇5】

湘教版

第三章 第一节

2个学时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地理教案【篇6】

作者:黄志丹

**:《文理导航》2013年第31期

【摘要】自实施地理新课改教学以来,对于课改,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地理课程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开设,而对于广大从小学步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地理仍是一门新学科,有这样的现状,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此,开展优越的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信息;高效

引言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迎合现代教学思想,如今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零碎简单的授予学生知识,而真正需要实现的是教会学生综合全面的自主学习。基于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优越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目标发展性,教学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求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开展更多有益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体验;重参与;重过程;重应用的思想,这样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会使地理教学活动取得更大进步。

1、 基于原教材的创新实践活动

以下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几个方面

同样是对于教材上面的知识,表达的方式却可以有很多种,对于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实质及吸引力,明确其真正目的,要使实践活动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努力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的发源地往往来自与学生身边,地理这门课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它兼跨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乐趣,获得知识,这样要比单单记住课本中某一条定律或规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地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习:

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教案【篇8】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新马泰)。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板书:第一节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9.1“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2“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3.课件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4.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5.承接过渡: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7.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8.课件展示:①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②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分析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堂小结]

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

C.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

地理教案【篇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教学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再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同时,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让学生讲一讲,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拓了,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般涌出。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课外做课题研究,还要与日常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而且必须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的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类问题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及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只要有适合的研究点,我们无论论题大小、难易,都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研究。平时勤练兵,到研究大型课题时,就不会“望而生畏”了。

地理教案【篇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目标的落实: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过渡语: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评价,母亲有贡献也会有缺憾,黄河作为中华的母亲,功在哪里?过在何方?由谁来评说呢?引出目标2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过渡语:黄河母亲给了我们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为农耕提供便利的条件与基础,黄河无私奉献着,养育着她的'子子孙孙,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母亲有功,也有缺憾, 黄河曾是中国的忧患,她忧在哪里?患在何处?引出目标3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1、 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 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 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 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 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 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 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 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 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地理教案【篇11】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以上就是《2024地理教案(汇总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地理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