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天目》※

(明)袁宏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Www.jAB88.com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相关知识

《天目》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目》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天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七绝”,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喜爱的情感。
3、了解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说明: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但文中的一些词语,涉及到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因此有必要给学生进行梳理;另外,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从而领悟其描写的佳境。而文章中所透露的作者的思想,含而不露,但却很分明的告诉了读者自己的生活态度。
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
难点: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说明,引导学生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器官,对“七绝”“幽邃奇古”的特征予以描述,这是本文的重点,正是有了这种溢于言表的喜爱山水的热情,才能自然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而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含而不露,体会可能会有难度,所以,它应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浙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请你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风景名胜,并列举一例说说它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原因。
2、今天我们学习《天目》,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记录去游览一番天目的景色。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游历山水的情感。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疏通文意黑板出示:逾、峭、壑、镐、迂、学生标音
一词多义:可、鲜
通假字:颠、县、直、分
词类活用:面
古今异义:率边读课文,边查字典,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积累文言词汇,尝试了解简单的文言现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
天目山有什么特征?
(用文中一个词语)“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中,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幽邃奇古阅读文本要细心,能从文本中找依据
细读课文,圈划点评“七绝”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绝,请依据文本内容,适当想象,阐述理由。1、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划,写好点评
(可从不同角度予以点评)
2、交流点评圈划点评是阅读中精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品读质疑文中介绍的第七绝和“幽邃奇古”不相吻合,请你根据文中内容,谈谈看法。(可适当介绍袁宏道的生平和性格)一解:从内容看,第七绝和前文总写的特征“幽邃奇古”不相吻合,因此不妥。
二解:第七绝写土特产,表明作者对天目游历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他对天目山喜爱的感情,补上这一笔,更添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有出缠结室之想”,“某等亦是一分子”埋下伏笔,从而含蓄表达作者的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因此是妥当的,品读中的质疑,除了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外,更培养了学生怀疑的精神和思辨的能力。
作业1、背诵课文第三段
2、掌握文言词汇
3.制作一张卡片,把七绝的名称以及所描绘的视觉角度和不同的修辞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思路点拨:
在教学《小石潭记》后,可把《天目》和《小石潭记》进行一次比较阅读的教学,首先从描写手法上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妙处。
《小石潭记》视角比较小,紧紧扣住“石潭”,对其周围景色予以描述,写水,写鱼,更写自己的感受。是一幅写实的工笔山水画。情感的表露上比较直白,比较悲情。
《天目》则视角比较宏大,气魄更显非凡,从天上写到地上,作者在云雾的飘绕中,挥洒自如地把自己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是一幅浪漫的泼墨山水画。而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亦在这泼墨般的尽情挥洒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比较旷达。
《小石潭记》是比较典型的游记散文,而《天目》上半部分更像扣住特征进行说明的文艺类说明文,下半部分交待游历经过,则与一般的游历散文相同。
练习举隅:
3、请搜集一名胜资料,写一片断描述,向同学介绍名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能激起他人游览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予以尝试写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机地整合。)

八年级语文台阶


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1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情节,理解父亲的形象。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3、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节,理解父亲的形象。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和要求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祥森。(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重点字词。(3)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4)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2、预习自测(1)聊聊你所了解的李祥森:(2)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凹凼着落晌午硌涎水揩汗

舀米砌砖嘎筹划黏性撬

胯骨尴尬过瘾唿嗒熬住门槛

(3)解释词语:

尴尬:筹划:

大庭广众:微不足道:

(4)文学知识积累: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一)检查预习(二)学生自学自学内容和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标示、批注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的内容。(提示: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和情节的四部分结构进行复述。)

2、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3、本文的故事情节完整,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精讲互动(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老师点拨)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理解人物形象: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理和怎样的性格?(2)父亲为了修建新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3)造新屋和造台阶的时候,父亲是怎样操劳的?画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4)新屋造好了,可是为什么父亲感到不自在、不对劲?(5)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2、写作技巧探究:(提示:从文章详略安排的角度入手,看看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要这要安排?)三、达标训练1、比较《台阶》和《背影》的异同之处。(提示:从立意和选材两方面进行比较)

同:

异:

2、学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话想对你的父亲说,请用笔记下你最想对你父亲说的话。

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熟练掌握本课词语,勾画出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3、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4、预习第9课《老王》。

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

课前三分钟演讲,请同学朗读并介绍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作品有《白氏长庆集》。这首诗写了五月时候农田人家顶着烈日收割麦子和一个妇人拾麦子的场景,揭露了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

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提示注音)

探访故事:

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一遍诗歌。

(讲述的是一位卖炭老翁辛苦烧制的一车炭最终被宦官掠夺一空的故事。)

你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卖炭翁的生活?可怜

探究人物:

你从文中哪里可见他的可怜?

预设:“伐薪烧炭”烧炭的步骤繁多,先砍柴,再把粗的柴劈成细的,然后挖很深的窑洞,将木头放入洞中点燃,每天晚上要去看燃烧的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头变成灰,烧到一定程度封闭洞口,利用余热将木头炭化。一批炭往往要烧制好几天。

“南山”可见烧制地点遥远;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老人满脸灰尘,显出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花白,十根手指乌黑,可见烧碳的艰辛,年老体衰,却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辛辛苦苦烧炭卖炭却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可见老人的贫寒,可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寒冬腊月,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可怜;衣服穿的少,本来应该盼望天气暖和些,但却希望天气寒冷些,为了能使炭卖得好价钱。矛盾反常的心理足以可见老人的可怜;

“一尺雪”可见昨夜雪下的很大,天气很冷;

“晓”可见老人起的很早,为了尽快赶到集市卖个好价钱;

“辗冰辙”可见车上炭很重,从下文可见千余斤,路上已经结冰,很滑,说不定在难走的路段老人还下车推车;

“困、饥、日已高”可见路途遥远,行路难,时间长,可怜

“泥中歇”狼狈不堪,在泥泞中休息(可见雪已化,下雪不冷化雪冷,身上衣正单)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来卖炭是来满足基本需求的,但现在却得了这些无用的东西,我们不难理解,宦官夺走的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活命的权利,可怜

“惜不得”表明老人的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也表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地位(可悲)

来的这两个人是谁啊?“黄衣使者白衫儿”文下注释是宦官奉皇帝之命外出办事,自称使者。

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

“翩翩”飞扬跋扈;

“把、称、叱、牵”一连串的动作可见他们没有征求老人的同意,直接就把牛车牵走了,“口称”是自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老人又不识字,也不敢提出看公文的要求,可见他们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可恨)

探知心理:

在“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和“系向牛头充炭值”两句后面分别加上卖炭老人的心理活动。

预设:1.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两个月,终于烧制了一千多斤的炭。老天爷帮忙啊,昨晚下了这场雪,今天应该可以卖个好价格,今年冬天的棉衣和粮食有着落了,卖得很好的话再来一壶酒馋谗嘴,暖暖身。

2.我的天啊,这该如何是好啊,我辛辛苦苦忙了这么久烧出来的炭啊,这帮强盗啊,我拿什么活下去啊,这世道还让不让人活了啊,我命真苦啊!

探寻原因:

文中的这位卖炭老人命为什么这么苦啊?

看序文“苦宫市也”,就是为宫市所苦

学了本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宫市吗?

出示:宫市,本指宫廷中设立的买卖货物的场所,唐代中期以后,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低价强买物品,有时甚至不付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公开掠夺。

韩愈《顺宗实录》卷二中记载:“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官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可见当时宫市现象比比皆是,卖炭翁的遭遇在当时也屡见不鲜。

出示《观刈麦》

我们不难发现,下层百姓要么被繁重的苛捐杂税所累,要么被强盗般的宫市行径所迫,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腐败的朝廷着实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