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美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学案分析

长城与运河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5

《美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学案分析。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美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学案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美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学案分析

一、导入中美漫画图

二、美国地理篇

根据中美地理位置图、美国气候图和美国本土地形图,分析中美分别与太平洋的位置关系、中部气候、地形、河流、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生产方式

美国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横跨整个北美洲大陆。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美国广大土地上包含各种自然景观,从佛罗里达温暖的海滩到阿拉斯加寒冷的北国地带;从中西部平坦广阔的大草原到终年为冰雪覆盖的落基山。美国中部大平原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是美国重要的粮食出口基地,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国崛起篇

根据崛起篇剧本给出的材料,制作美国崛起重要事件示意图。

素材库二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从此,欧洲各国的移民蜂拥而至。

材料二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13个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的起源正是从这13个英属殖民地开始的。

材料三美国的历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材料四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继英国之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领先一步,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世界工业大国和科技大国地位。

材料五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美国的领土从13州扩张到50州,这场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六1861年-1865年爆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材料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对双方出售军火等战争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美国的参战给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战争赔偿,获益不菲。

材料八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罗斯福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材料九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到战争破坏,而且得到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实力急剧膨胀。

四、中美关系篇

材料一: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意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二战期间,美国联合英、苏、中等其他25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共同抵御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50年,欲制衡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和中国,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战争,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并派兵侵入台湾海峡。

材料四:冷战中的1972年,处于苏攻美守的状态,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长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结合材料一至材料四,您认为中美关系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化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为期4天的访美行程。本次“习奥会”,中美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3月7日,农业部在答记者问时强调,中美农业的合作这些年来呈现非常良好的态势,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累计超过百亿美元。

同时,近年来中美企业因抢占市场而贸易摩擦不断,2016年3月8日,美国再次对中国的企业进行贸易限制。

2016年3月1日,美军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与数艘驱逐舰及巡洋舰驶进南海。近年来,美国多次在中国南海挑衅中国。

谈谈您如何看待当今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温馨提示,可以从竞争与合作的角度、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角度阐述)

相关推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依据直线与圆的方程,能熟练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2.能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与相应的直线和圆的方程所组.

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无解、有唯一解、有两组解)的对应关系.

4.能利用直线和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和理解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直线,

直线=0

(二)、探究新知:

请大家运用已有的知识,从方程的角度、图形的性质等方面来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L和圆C的方程分别为:Ax+By+C=0,

方法一:

方法二:

例1、在引例中若有直线与圆相交,请求出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

例2、自点A(-1,4)作圆的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

变式1:

变式2:

(三)、归纳小结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后作业):

1.判断下列各组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直线与圆相交,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3.直线和圆交于点,,则弦的垂直平分线方程是.

4.斜率为的直线平分圆的周长,则的方程为

5.(1)求过圆上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

(2)求过原点且与圆相切的直线的方程.

6.已知过点的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

求直线的方程.

7.已知圆与直线相交于,两点,

为坐标原点,若,求的值.

8.已知过点的直线与圆相交,求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9.求半径为,且与直线切于点的圆的方程.

10-.已知圆,直线.

(1)当点在圆上时,直线与圆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当点在圆外时,直线具有什么特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掌握生产生活中流体压强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掌握流体压强的特点,压强大小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流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满载乘客和货物的飞机翱翔蓝天,它是怎样升上天空的?汽车开得过快为什么有轻飘飘的感觉?
引入课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掌握生产生活中流体压强的应用。
三:自学指导:
1:和统称流体.它们流动时与静止时的压强.
学生活动:将两张书本纸捏起来从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两张纸合拢)
2:在两支筷子中间放上两只乒乓球,用吸管向中间吹气,可以观察到.说明.
3:(视屏播放)在水面上放两支小船,用水管向中间水域冲水,可以观察到.说明.
据以上可知: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4:理论分析:飞机机翼通常是,的形状.当飞机在跑道上面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压强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压强;机翼上下方所受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视屏播放升力的形成过程。[来源:学科
流体压强的特点(板书部分)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1.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受到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右手指受到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1F2C.p1.p1p2
2.研究表明,太阳光对被照射的物体也具有力的作用,利用这一现象制成的太阳帆可以为太空飞船提供动力。设一个太阳帆的面积为1×104m2,正对太阳时受到光的压强为9×10-4Pa,则太阳帆受到光的压力为________N。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存在。
学生看书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思考题。
学生讨论喷雾器的原理

补充完成总结
板书设计
一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也较小,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也较大
二升力的产生
机翼上面凸起、下面平直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下方小
向上的升力大于重力起飞
作业:学生用书。

《常量与变量》学案分析


《常量与变量》学案分析
设计理念
,本设计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和函数等概念,其中函数的概念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1)问题中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2)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3)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第二个就跟随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函数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函数概念由模糊到清晰经历了近300年,足以说明了困难的程度.我们都知道,观念上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使学生实现观念上的转变,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接触运动现象,认识运动现象,思考运动现象,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变量的存在,然后逐步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意义,实现由常量到变量的转变.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
知识分析
而本节课是函数的启蒙课,在这里学生初步接触了变量的概念,它是函数学习的入门,也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的定义做了铺垫。本节课内容不但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有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一定的帮助。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理解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能够从表格中获得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探索,在具体的问题中找出常量和变量,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过程,强化数学的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同学们身边的事例,激发同学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价值,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教学。
教学评价
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1)合作交流(2)课堂提问;(3)练习反馈。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4分钟)
将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我们周围的的事物中,这种一个变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是学生明确学习函数的重要性,培养兴趣。
提出要求,组织自学;检查效果,鉴疑讲解(15-16分钟)
(1)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同时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具体的数值给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变式训练,强化认知(16-18分钟)
通过变式练习,感受常量与变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作业,深化提高(2-3分钟)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全课小结,内化新知(1-2分钟)
重应用,重实践、重层次、适当延伸。
教学程序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景问题: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其升空时的平均速度约为250米/秒。
1、天宫一号升天速度约为250米/秒,运行中,运行路程为s米,运行时间为t秒,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没有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s__________.
(铺垫性提问)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世界里,万物都在变化,万物因变化而美丽,事物因变化而神奇。展示图片: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气温随海拔而变化,汽车行驶路程随行驶时间而变化……在我们周围的的事物中,这种一个变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为了研究这些运动变化现象中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数学中逐渐形成了函数概念。人们通过研究函数及其性质,更深入地认识现实世界中许多运动变化的规律。
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背景及生活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体会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要求,组织自学;检查效果,鉴疑讲解
(1)提出要求,组织自学(8分钟)
这些量数学上是如何定义?如何用一个量来表示另一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出示自学要求6分钟内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内容,如果你独立完成有难度可以与同桌合作完成,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试一试]
问题一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时,先填下面的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根据路程=×,所以有含t的式子表示s,s=。在以上这个变化过程中,变化的量是是,不变化的量是。(铺垫性提问)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票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
分析:票房收入售价×售票张数
早场票房收入=10×150=1500(元)
日场票房收入=
晚场票房收入=
若设一场电影售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那入y=(铺垫性提问)
问题三你见过水中的涟漪吗?如课本第71页图,圆开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分别为10cm,20cm,30cm时,圆的面积S分别为多少?S的值随r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分析:圆的面积=
当r=10cm时,S=;
当r=20cm时,S=;
当r=30cm时,S=。
所以S的值随r的增大而增大
(铺垫性提问)
问题四用10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分别为3m,3.5m,4m,4.5m时,它的邻边长分别为多少?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矩形的周长是10m,矩形的周长(公式)=
当x=3m时,y=;
当x=3.5cm时,y=;
当x=4.5cm时,y=。
当知形的周长10m,一边为xm,相邻另一边y=(铺垫性提问)
[说一说]
小组合作:说说上面的四个式子中,哪个是变量?哪个是常量?(理解性提问)
学生参与游戏,分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在学生游戏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给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常量与变量之间联系的理解;(2)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3)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4)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交流意识.
此环节问题一至四(依次出现),逐一解决。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解决每一问题,降低难度,我给每一问题又调计了多个简单的小问题,这几个小问题的设计为解决本问题作了梯度铺垫,从而使学生在解决课本问题时做到轻而易举。可以激励学生独六思考,合作交流。
经历做题的过程并观察字母变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一个量变化而另一个两随之变化,加深学生对一一对应的理解,突破本节的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量之间变化的特征,在上面的这些问题中,都反映了不同的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些规律变化的,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
三、变式训练,强化认知
问题五:(一)1、一公斤桔子6元钱。卖出了x公斤桔子,收入为y元,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则y=2、加油机为汽车加油过程中,请指出变量与常量?常量是:,变量是:
(二)1、小军用50元钱去买单价是8元的笔记本,则他剩余的钱Q(元)与他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x之间的关系是()
A、Q=8xB、Q=8x-50C、Q=50-8xD、Q=8x+50
2、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某人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t(时)与他的速度v(千米/时)满足s=vt,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s是变量B、t是变量C、v是为量D、s是常量
3、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y=5x-6(2)y=9x-7
(效果性提问)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到小组去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2)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2、3,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对有序的理解和应用;(2)学生的识图能力。
常量与变量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1)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2)通过具体的数值给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这一结论的得出,由此引出函数的概念。
四、推荐作业,深化提高
1、必做题: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
《常量与变量》教学设计2、选做题: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选择完成作业。
[课件展示]两组作业题。
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分层推荐、分类要求。
五、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1)自主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概括性提问)
(2)教师概括小结:
①变量、常量的概念;
②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升华.
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
板书设计
主板书: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四个问题的关系式及四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一个问题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区别出哪个量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并且自变量每取一个值因变量都有一个值与之相对应,体现了一一对应关系,这将为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反思与小结:
本节设计是围绕我们的课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而展开的,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以探究提问方式为主导的多样化教学设计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深感研究该课题之后对学生提问的途径能够灵活多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