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5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876的加法》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数学上册《876的加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星期二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周末又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但正是因为这些学习又让我收获满满。
数学公开课我讲的是一年级上册的《876的加法》,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1.复习口算。让学生通过9加几的口算竞赛,复习9加几的计算规律。这个过程非常不错,达到了我预想的结果。2.自主探究8加几的计算方法。因为本节课实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就没有在黑板上演示凑十的过程,而是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小棒自己去摆一摆,发现计算方法,而且一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要想让他们认真学习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摆一摆小棒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发现计算规律。然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摆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的语言组织的非常完整,都能完整的说出摆动小棒的过程。最后,我让学生到黑板上用不同的方法展示8+5的计算过程,从而选出最快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脱离实物,从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过渡到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表象。我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凑十法的思考上。3.达标检测,趣味闯关。这里分为四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进行书写凑十过程的第一关练习,而后是直接写出8加几、7加几、6加几得数的单项练习(第二关),再进行9、8、7、6加几的混合练习(第三关),最后是填未知数(第四关)。通过这样的层次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这节课我备课备了很久,观看视频回放仍然有很多不足,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评课建议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1.对学生后排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可是我却一次又一次的忽略他们,反而有的学生一节课能提问好几次。再次观看课堂实录,这个部分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一次次的忽略他们,不就是在泼他们的冷水吗?时间长了他们怎么还能喜欢数学呢?我总是想班里的这个学生喜欢数学,那个学生不喜欢数学,我却忽略了她们的喜欢可能是在我的不经意间给磨灭的,对此我感到深深的自责,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变。
2.虽然课堂上我把学生从扶到放,可在达标检测这个环节我却没能完全放手,在订正得数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小组内部进行的,也可由此让各小组竞争,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可能为了节省时间做的有点草率了,对个别学生关注也不够。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师说的太多,孩子们学的太少。每出示一个新的问题,看到举手的孩子们没有几个,我就心慌,不停地说,不停地引导,总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心安一点。其实,这样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之后再来引导;对于那些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总之,应该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3.内容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上了20多分钟的课后,已经觉很累了,注意力很难集中,枯燥的计算已经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这个时候如何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4.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备学生。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作为一名新入教学课堂的教师,讲一次公开课我收获很多,感触颇深。听了其他优秀老师的课我也从中寻找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反思,多成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第六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以游玩花果山为主线,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够解释自己的

学情预测:学生能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能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张,信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课件1)

小朋友,这是唐僧师徒四人,你们都熟悉他们吗?老师猜你们最喜欢孙悟空,对吧?老师告诉你,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我们连云港,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游玩花果山。要坐景区的专车,那就先抢答老师的问题。

二、互动探究,认识加法

1.创设情境(课件2)

谈话:我们排好队,过了检票口,大约走5分钟,就会看到平坦的大路左边有个“花果山放生池”,里面有很多的锦鲤。这是老师请得小导游,正在等我们呢!

2.认识加法(课件3)

提问:小导游手里的鱼食吸引了好多鱼来到岸边。大家仔细看,有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生说。

提问:瞧,又来了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学生说。

提问:谁能把刚才2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多找学生说。

刚才2句话都是你们说,现在听老师说一句,一共有几条鱼?跟着老师说一遍。谁能把你们说的2句,和老师说的1句话,连起来说一遍?试试看!多找人说,可以同桌互相说。

教师检查学生说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最后一句话就是问题,我们所要求的问题。

提问:一共有几条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呢?

学生答案估计有:一个一个数,看图的,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的,,,,当学生回答是从合的角度考虑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告之学生,可以从学过的合成来解释,并用手势表示合,让学生多说。

教师讲解:“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就是5条鱼,”这句话可以用一种算式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算式。(引出课题,教师板书)

3+2=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其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它代表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意义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3.理解算法

谁再来说说,计算3+2=5时,你是怎么知道是有5条的?

让学生结合图意,再互相说一说3+2=5表示什么意思。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

4.教学试一试(课件4)

谁来说一说,这2张图是什么意思?用你的话,告诉大家。引导学生仿例题说3句话,鼓励说完整话,让学生多说。

先来了1条鱼,又来了2条鱼,现在有几条鱼?

提问:要算现有几条鱼,就是把1条鱼和2条鱼怎么样呢?(教师手势表示合)

追问:1条和2条合起来,可以写什么算式?

互相说说,指名口答,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计算,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5.小结

“3+2”表示把几和几合成几?“1+2”呢?可以怎样算出它们的得数?

我们在鱼池边待的太久了,别忘了我们是来游玩花果山的,还是请小导游带路吧

三、纠正反馈,迁移巩固

(课件5)谈话:我们经过山门,往上走就会看到巨大的石像,介绍《西游记》作者,并借用小导游的话“想见美猴王吗?那就接受我的挑战吧!”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1(6)

教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会用完整话表达,可以写什么算式?为什么可以写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从合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多说。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2(课件7)

以前我们学过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认识数的分与合,那么我们也可以用画圆的方法算出加法得数)

指导学生看懂题目要求,教师示范第一小题,要求学生说说老师先画了几个圆,再画几个圆,最后算出得数。其余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学生板书。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3(课件8-信若干封)

过渡:小导游竖起大拇指直夸我们了不起哦,真是太聪明了!很乐意做我们的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三元宫,来到水帘洞口,她先进去跟美猴王打声招呼,出来后:“美猴王有客人,先去招呼了,请我们稍等片刻,他给我们准备了好多新鲜的草莓呢。而且也给我们留了信,我们看看信里说了什么!”

信封里装有习题,要求算出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突出用“几和几合起来是几”来口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答对奖励。

四、全课总结(课件9)

这个客人是谁呢?哦,原来是猪八戒啊!瞧,美猴王跟我们问好呢!借用美猴王的话,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加法

3+2=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八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用10以内的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三是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学习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为以后的学习切实打好基础。

3、得数在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采取的是:以学习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合起来”的感性经验建立加法的初步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去掉一些”的感性经验建立减法的初步概念。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各有大量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主动探索其他算式的计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方法发生较大变化。

单元目标要求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单元设计意图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0~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

①通过例题讲解运算意义。在加法例题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

减法例题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变换情境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三幅图(三小题),左起第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第二幅图的算式里缺一个加数或缺减数,要求学生依据图意先补充式子,再算得数。第三幅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可见,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是逐渐提高要求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最后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③操作学具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形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3是2个和3个合起来,5-3是从5个里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铅笔等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有较概括的体验。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48~53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因此,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①例题让学生体会“一图两式”。第48页例题求一共多少人植树,两个卡通分别在情景图的右上角和右下角观察。一个卡通先看到近处的队伍中有5人,再看到远处还有1人推着车,于是列算式5+1=6。另一个卡通先看到身旁的1人,再看到另外5人,列出算式1+5=6。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只要把两部分学生人数合起来,都能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

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同学人数求女同学人数和已知女同学人数求男同学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直观显示从6人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

这两道例题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列出不同算式,体会“一图两式”。

②“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48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3+4=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3”和“4”分别与图中的3个青辣椒和4个红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0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

教材对学生的“扶”体现在两点:一是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容易,教材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二是另一道算式只填第二个加数或减数,已有的第一个加数和被减数降低了补充算式的难度。

“想想做做”和练习六里加法的“一图两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一图两式”只要学生写减数,一般不要他们写被减数。一方面是适当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其他意思的减法算式。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4~6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4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①例题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仔细看图,统一看法。学生对情境图一定很有兴趣,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如2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1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这些信息与下面的算式无关,必须排除。要组织学生交流,把观察点放在“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在写出得数后,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另一组,一组一组地解释。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列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②“试一试”根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写另一道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激活“一图两式”的经验,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教学时也要注意三点: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写出2+6=8,从8-2=6写出8-6=2;第二,安排学生分别复述两组算式的意思;第三,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

③“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还要思考右边的图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第66~7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中的“合”或“分”的关系,选择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继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蕴含在事件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是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选择适宜的运算。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计算。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由于本册教材加强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

①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这里的“合”与“分”和前一单元数的“合”与“分”意思一致。突出加法算式的“合”、减法算式的“分”,学生容易应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如加法的第一道例题,3+2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5-2是从5个人里去掉2个人。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

从表面上看,这两道例题似乎没有讲算法。其实是把探索算法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运算意义带出算法。

②通过一些设计引算法。如果说5以内的加、减法,由于数比较小,学生还能凭感觉说出得数。那么,随着运算的数逐渐变大,说出得数就越来越难了。因此,教材在教学有关6、7的加、减法时,加强了算法的引导。第49页第6题,6只蜜蜂排成一行,看图填算式□+□=6。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只蜜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经验,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似的安排还有第51页第6题、第55页第5题、第56页“试一试”等。

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以及和、差的变化规律,启发其他算法。第62页的例题教学求未知加数,渗透方程思想。计算8+()=10的思考方法与加、减法不完全一样,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要指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括号里的数的方法,着重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分与合的角度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从而求出括号里的数。63页“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其中还多次让学生计算成组的题,如3+2、3+3、3+4,7-4、7-5、7-6等,学生通过算算比比,就发现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8页第4题,根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熟练地口算加、减法需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①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情感色彩,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些练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算,争取都算对。

②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3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方便,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容易进行。这样的练习要经常进行,并且应该延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③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2页第1题,照书上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任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5页第2题、第56页第1题等。这些练习只摆卡片,不需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④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也各出现一次,是用于检查口算能力的。16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个别学生还可以再多用一点时间,要鼓励学生争取全部算对。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

⑤通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对掌握10以内加、减法无疑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能锻炼短时记忆,培养注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看着写的这个数继续算下去。在学会这样思考后,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进行下一步计算。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表现为题材封闭,应用题都是教材为学生编就的,学生感受不到应用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失去了在实际情境中收集、表述信息的机会。其次是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比反差太大,学生学习应用题是为了解答应用题,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分析应用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偏重形式逻辑和抽象的数量关系。四是解题时过分拘泥于不必要的细节,给学生制造了一些人为的约束,牵制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教材安排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以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生活原型;还给学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本单元许多计算题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来的,如教学的第一道加法算式3+2=5和第一道减法算式5-2=3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花和还剩几人浇花的问题。教学的加减混合算式7-2+3是汽车里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为计算汽车里现在有几人这个问题列出来的。所以说,本单元既是教学加、减计算,也是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使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方法教学和技能练习,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教学计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经常性内容,得到切实加强。三是现实的、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知识,有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有助于形成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教材一方面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教学,另一方面也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线索,使教学活动扎实地展开。

①呈现方式:图画——图文结合——简单的符号。

在5以内加、减计算中,实际问题都用图画方式呈现。原因有三点:一是物体的个数少,画面能够容纳;二是图画有趣,学生喜欢且容易看懂;三是信息直观,容易收集。如练习五第1题右边一题,左边3只兔,右边2只兔,下面是□+□=□,学生一看就明白是把两边的兔合起来。

从6、7的加、减计算起,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用语言表达物体的个数,就不需要把所有物体都画出来了,能使画面简洁。学生也无法在图画里数出答案,必须进行计算。如第60页第6题里说了“小芳种10棵向日葵”这句话,图中就不把10棵向日葵都画清楚,“还剩多少棵没有采”只能计算。二是便于提出问题。如第53页第7题,如果不用文字叙述,问题很难表达。由于学生识字尚少,独立阅读有困难,所以,文字表达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要读给学生听。

从第61页起,安排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括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观地看到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

②信息容量:少——多。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出现的是小情境,如第41页第1、4题等。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第44页第1题里,盘子里桃的个数的变化是数学信息,算式4-4=0表达了这种变化,是求盘里还有几个桃的数学方法。在解决小情境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安排学生仔细读图,充分说出在图里看到些什么、有多少,以及由此想到了什么。然后要安排学生看图下面算式的运算符号,体会式子的含义。当根据图画想到的问题与算式的含义一致以后,解题就顺利了。

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适量出现一些大情境,如第47页第4题。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信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如树上有2只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3只鸟;3个小朋友跳绳,2个小朋友观看,一共5个小朋友。又如第69页第5题,根据画面中的各种动物列出不同的连加、连减算式,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教学开放情境里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集中在一种物体及其数量上,防止信息相互干扰。如观察小鸟的时候,暂时不要观察小朋友;观察兔子拔萝卜时,不要观察猴子摘桃。待一种物体的算式列出来以后,再去观察另一种物体。二是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尤其是各人观察的物体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思考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从而体会情境的开放和问题的多样,但不要每个学生把所有的算式都列出来。

(3)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丰收的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各种小动物正在收获水果。画面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要注意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果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加活动,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就达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5以内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和合作意识。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游戏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学生在猜测中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索,认识和理解加法,学生最大限度的活动余地,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

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找出不同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

通过创设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课题:5以内的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

三、练习巩固

四、课内总结

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交流中分发挥想像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练习部分,通过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游戏等形式,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习部分设计了学生动手摆一摆、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表达。

教学反思

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重点: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

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手脑并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的,体现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精神。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宽

四、总结评价

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力,通过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了关于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信心。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提高练习的兴趣和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

重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能用5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创设,合作交流

二、深化应用,领悟解法

三、规范书写

四、全课总结通过联系生活情境,看一看、填一填、小鸡的家在哪里、比一比、写算式,既巩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放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题:和是6、7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思想。重点:学会得数是6、7的加法.难点:感受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及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谈话引入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四、小结质疑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利于激发学生的的探索兴趣。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合理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明白看待同一现象,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能不同,看问题要多角度看。

通过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这样整理的合理性,记一记帮助学生理性地掌握和是6、7的加法。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计算的能力。

教学

反思

课题:6、7减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问题情境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6、7减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新授二、进行练习

四、总结

通过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从而体会数学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问题内部联系的奇妙。

通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合理的说法加以肯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扶”到“放”,让全体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采用不同形式串联练习内容,使学生不感到乏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6、7减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

课前准备:光盘、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二、进行练习

三、深化应用,领悟算法

四、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对学生说的算式加以整理,可以使学生对得数是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有完整的认识。通过一图两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相应的两道算式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想象的能力。

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口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题:8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一图四式,让学生学会得数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计算,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时的表达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重点: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及8减几的减法计算方法。难点:初步学会运用知识间联系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三、全课总结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在自己知识范围内解决问题。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中形成的。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归纳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算式,同时也强化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

通过将枯燥的巩固练习设计为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小难题,来满足学生乐于济困助人、争强好胜的幼稚心理,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体验和成就感体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有条理地记录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课题:9的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渗透简单函数思想。(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重点:掌握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难点:能用关于9的相应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提高

通过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通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领悟和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和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难点: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合作提高

二、深化巩固,练习体验

三、总结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提高练习的兴趣和计算的正确率。

通过找数填数算式、口算我最棒、密封拉卡片、找一找、搭积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熟练计算8和9的加减法。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已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

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看加法表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1.现在4人一小组,把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填完整。

2.出示整理好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小组合作计算出答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二、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1.师: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引导生回答:

(1)从左到右,各行是按照9加几、8加几、……的顺序排列的。

(2)每一竖行的第一个加数都一样,第一行是9,第二行是8,第三行是7……。

(3)每一竖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加2,加3,加4……

(4)各行中题的得数,下边的一题都比上边的一题大1。

2.师问: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启发生回答:

(1)每一横行第一个加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9加几、8加几……

(2)每一横排第二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加2、加3……

(3)每一横排题的得数都相同,第一排都得11,第二排都得12,第三排都得13……

3.师:你还发现上有规律的排列?

启发生回答:每一斜行的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7加4、8加4,第二个加数不变。

4.观察整个表,以6+5为界限,发现了什么规律。

(左边的题和右边的题相同只是两个加数位置变了,但是他们的和不变。在加法表中有一条粗线把加法表分成两部分,强调只要记住左边的20道题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序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先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然后从全表找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方法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和是11、12……的顺序一组一组地说出进位加法算式,加深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表排列规律的认识,强化对20以内进位加法式题的记忆,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自己先思考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再同桌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小小设计家---------我的快乐周末

你们自己设计一个周末活动方案:在儿童乐园里,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20元钱,让你自己玩,你准备怎么去玩?

项目票价我想玩

过山车9元

旋转木马8元

海盗船7元

转盘6元

急流勇进5元

迷你火车4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113页2、3、4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 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教学技巧、热点好文、教师资料、老师必读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23456789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5-25-35-4(5-5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旧知

游戏:我们先来做一个填数抢答游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5的分与合)?

师:你们对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分与合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教学例题图。

(1)观察图意。

师:学校欢庆十一国庆节,校园里一群小朋友也为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咱们去瞧瞧他们在干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你描述得很准确。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我看见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浇花。

师:你说得很完整。

咱们接着看(出示图: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呢?

生: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谁还会说?

生: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谁能把这2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说得既清楚又简洁。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他说的对吗?再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

你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认识加法

师: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生: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刚才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大声响亮地说清楚?

生:校园里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一共有5个。

师:你怎么知道一共有5个小朋友?

生:3+2=5。(你都已经知道用算式来表示,真不错。3+2=5有很多小朋友早就知道了,那它表示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

师:你知道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吗?(加法算式,出示课题)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加号,横平竖直)(请小朋友先说一说)老师做一个动作,全班猜猜看,是什么意思?(表示合起来)

教师板书(3+2=5加号)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学生读、齐读)

(3)理解算法

提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

2表示什么?(又来了2个小朋友)

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

那谁来说说3+2=5表示什么意思?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谁来说一说?反复请学生说,同桌说3+2=5表示的含义。

师:你怎么知道得数是5?

生:3和2合成5。

讲述:3+2=5表示把3和2合起来,一共是5。

2.教学试一试。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你们非常熟悉的儿童乐园。出示情境图

你能看懂图的意思吗?儿童乐园里有?又来了?会说吗?自己小声说一说。

师:谁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生:儿童乐园里有1个女孩在玩荡秋千,又来了2个男孩。

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现在有几个人?

师:要求现在一共有几个人?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你会算吗?

指名说,教师板书。翻开课本第40页,找到这幅图,自己在课本上填上得数。填完的小朋友轻声地将算式读一读。

师:得数是3,你是怎样想的?(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提问:那1+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和2合起来是3。)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把2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拓展思维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摆圆片游戏吧!(动手操作)拿出5个圆片。

请学生上台来摆。我来说,你来摆,边摆边说。

(1)左边摆2个,右边摆3个。一共有几个呢?谁来报算式?

(2)左边摆4个,右边摆1个。一共有几个呢?算式是?

老师这还有2道算式,你能照样子边摆边说吗?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

(学生口报,教师板书)

2.说一说,填一填。

师:瞧!可爱的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图意?你会列式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我这还有2幅图画,你能看懂图意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你会列算式吗?在书上完成算式。

(请学生说图意、报算式)

追问:4+1=5表示什么?(4和1合起来是5)

(2)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读算式)(有什么相同的?不同的呢?)

生1:每次多加一个,又多一个。

生2:加号后面的数都是1。

生3:加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大。

小结:一个数加1后,得数比原来这个数多1。

讲述:刚才我们看图写算式,现在没图,你会算吗?

3.算一算,写一写。

直接报得数。

2+1=3和1+2=3观察这2道算式中的数。哪里是一样的?有没有不一样呢?

生1:我想到3的分与合,1和2,2和1合成3。

生2:加号前后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加交换的手势)

师:通过几个小朋友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加号前后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他们的位置不一样,交换了,得数呢?都是3。)

师:看到4+1=5你能想到什么?

4.连一连。

讲述:瞧!一个绿色的身影正在忙碌着,他是谁呢?(出示一张邮递员投信的照片)原来是邮递员叔叔,他在为四面八方的人们送信呢,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师:怎样把信准确送进邮箱?谁知道?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剩下的信都送到邮箱里吗?自己连一连。

(发信封,请手上有信的邮递员,把信准确地送到上面的邮箱里)自觉排队。

听同学报算式,检查自己的连线对不对。学生汇报,开火车。

师:瞧!这些邮递员的信送的对吗?(这些都是合格的邮递员,不简单,他们能把信准确地送进邮箱。)

讲述:只是看起来有点乱,请小朋友们动动脑。把他们有序地重新排一排吗?(学生排)

师:他的速度很快,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的,是什么顺序?

生:加号前面的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按数的大小)。

(这个小朋友真能干,他这种排法就能一个不漏地把得数是2、3、4、5的算式记清楚,思维真灵活)

四、拓展延伸

1.这个算式中括号里填什么数,会吗?你能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都报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 )=5

讲述: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有序地报一报,我们还可以从大到小地排。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分与合的时候?(看到4+1=5就能想到?)

讲述:像这样根据数的分与合一组一组地报,也能找到得数是5的算式。

2.(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报一道,教师翻一道。)

师:这些算式得数小于5,也就是我们刚刚找到的得数是2、3、4的算式。瞧!我们现在又可以把得数在5以内的算式分成两类。一类是得数小于5的算式,另一类得数是5的算式。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新符号,会读会说加法算式,我们以后会学习 更多的知识,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教学技巧、热点好文、教师资料、老师必读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苏教版

教学目标:以游玩花果山为主线,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够解释自己的

学情预测:学生能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能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张,信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课件1)

小朋友,这是唐僧师徒四人,你们都熟悉他们吗?老师猜你们最喜欢孙悟空,对吧?老师告诉你,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我们连云港,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游玩花果山。要坐景区的专车,那就先抢答老师的问题。

二、互动探究,认识加法

1.创设情境(课件2)

谈话:我们排好队,过了检票口,大约走5分钟,就会看到平坦的大路左边有个“花果山放生池”,里面有很多的锦鲤。这是老师请得小导游,正在等我们呢!

2.认识加法(课件3)

提问:小导游手里的鱼食吸引了好多鱼来到岸边。大家仔细看,有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生说。

提问:瞧,又来了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学生说。

提问:谁能把刚才2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多找学生说。

刚才2句话都是你们说,现在听老师说一句,一共有几条鱼?跟着老师说一遍。谁能把你们说的2句,和老师说的1句话,连起来说一遍?试试看!多找人说,可以同桌互相说。

教师检查学生说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最后一句话就是问题,我们所要求的问题。

提问:一共有几条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呢?

学生答案估计有:一个一个数,看图的,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的,,,,当学生回答是从合的角度考虑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告之学生,可以从学过的合成来解释,并用手势表示合,让学生多说。

教师讲解:“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就是5条鱼,”这句话可以用一种算式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算式。(引出课题,教师板书)

3+2=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其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它代表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意义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3.理解算法

谁再来说说,计算3+2=5时,你是怎么知道是有5条的?

让学生结合图意,再互相说一说3+2=5表示什么意思。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

4.教学试一试(课件4)

谁来说一说,这2张图是什么意思?用你的话,告诉大家。引导学生仿例题说3句话,鼓励说完整话,让学生多说。

先来了1条鱼,又来了2条鱼,现在有几条鱼?

提问:要算现有几条鱼,就是把1条鱼和2条鱼怎么样呢?(教师手势表示合)

追问:1条和2条合起来,可以写什么算式?

互相说说,指名口答,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计算,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5.小结

“3+2”表示把几和几合成几?“1+2”呢?可以怎样算出它们的得数?

我们在鱼池边待的太久了,别忘了我们是来游玩花果山的,还是请小导游带路吧

三、纠正反馈,迁移巩固

(课件5)谈话:我们经过山门,往上走就会看到巨大的石像,介绍《西游记》作者,并借用小导游的话“想见美猴王吗?那就接受我的挑战吧!”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1(6)

教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会用完整话表达,可以写什么算式?为什么可以写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从合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多说。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2(课件7)

以前我们学过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认识数的分与合,那么我们也可以用画圆的方法算出加法得数)

指导学生看懂题目要求,教师示范第一小题,要求学生说说老师先画了几个圆,再画几个圆,最后算出得数。其余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学生板书。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3(课件8-信若干封)

过渡:小导游竖起大拇指直夸我们了不起哦,真是太聪明了!很乐意做我们的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三元宫,来到水帘洞口,她先进去跟美猴王打声招呼,出来后:“美猴王有客人,先去招呼了,请我们稍等片刻,他给我们准备了好多新鲜的草莓呢。而且也给我们留了信,我们看看信里说了什么!”

信封里装有习题,要求算出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突出用“几和几合起来是几”来口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答对奖励。

四、全课总结(课件9)

这个客人是谁呢?哦,原来是猪八戒啊!瞧,美猴王跟我们问好呢!借用美猴王的话,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加法

3+2=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目标 :以游玩花果山为主线,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 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够解释自己的

学情预测 :学生能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加号。会读写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能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张,信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课件1)

小朋友,这是唐僧师徒四人,你们都熟悉他们吗?老师猜你们最喜欢孙悟空,对吧?老师告诉你,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我们连云港,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游玩花果山。要坐景区的专车,那就先抢答老师的问题。

二、互动探究,认识加法

1.创设情境(课件2)

谈话:我们排好队,过了检票口,大约走5分钟,就会看到平坦的大路左边有个“花果山放生池”,里面有很多的锦鲤。这是老师请得小导游,正在等我们呢!

2.认识加法(课件3)

提问:小导游手里的鱼食吸引了好多鱼来到岸边。大家仔细看,有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生说。

提问:瞧,又来了几条鱼?师引导学生用完整话表达,多找学生说。

提问:谁能把刚才2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多找学生说。

刚才2句话都是你们说,现在听老师说一句,一共有几条鱼?跟着老师说一遍。谁能把你们说的2句,和老师说的1句话,连起来说一遍?试试看!多找人说,可以同桌互相说。

教师检查学生说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最后一句话就是问题,我们所要求的问题。

提问:一共有几条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呢?

学生答案估计有:一个一个数,看图的,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的,,,,当学生回答是从合的角度考虑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告之学生,可以从学过的合成来解释,并用手势表示合,让学生多说。

教师讲解:“3条鱼和2条鱼合起来就是5条鱼,”这句话可以用一种算式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算式。(引出课题,教师板书)

3 + 2 = 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其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它代表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意义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3.理解算法

谁再来说说,计算3+2=5时,你是怎么知道是有5条的?

让学生结合图意,再互相说一说3+2=5表示什么意思。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

4.教学试一试(课件4)

谁来说一说,这2张图是什么意思?用你的话,告诉大家。引导学生仿例题说3句话,鼓励说完整话,让学生多说。

先来了1条鱼,又来了2条鱼,现在有几条鱼?

提问:要算现有几条鱼,就是把1条鱼和2条鱼怎么样呢?(教师手势表示合)

追问:1条和2条合起来,可以写什么算式?

互相说说,指名口答,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 计算,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和2合成3,所以1+2=3.

5.小结

“3+2”表示把几和几合成几?“1+2”呢?可以怎样算出它们的得数?

我们在鱼池边待的太久了,别忘了我们是来游玩花果山的,还是请小导游带路吧

三、纠正反馈,迁移巩固

(课件5)谈话:我们经过山门,往上走就会看到巨大的石像,介绍《西游记》作者,并借用小导游的话“想见美猴王吗?那就接受我的挑战吧!”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 1(6)

教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会用完整话表达,可以写什么算式?为什么可以写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从合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多说。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7)

以前我们学过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认识数的分与合,那么我们也可以用画圆的方法算出加法得数)

指导学生看懂题目要求,教师示范第一小题,要求学生说说老师先画了几个圆,再画几个圆,最后算出得数。其余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学生板书。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3(课件8-信若干封)

过渡:小导游竖起大拇指直夸我们了不起哦,真是太聪明了!很乐意做我们的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三元宫,来到水帘洞口,她先进去跟美猴王打声招呼,出来后:“美猴王有客人,先去招呼了,请我们稍等片刻,他给我们准备了好多新鲜的草莓呢。而且也给我们留了信,我们看看信里说了什么!”

信封里装有习题,要求算出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突出用“几和几合起来是几”来口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答对奖励。

四、全课总结(课件9)

这个客人是谁呢?哦,原来是猪八戒啊!瞧,美猴王跟我们问好呢!借用美猴王的话,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 4

板书设计 加法

3 + 2 = 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图,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依据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清楚什么是“不同视角”和“为什么视角不同最终的计算结果却相同的”的道理。并掌握用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享受学习过程。

二、目标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图,获取不同的数量,并依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

四、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三角形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题:

8+7=8+6=9+8=8+8=

9+5=6+9=9+9=5+7=

6+7=4+9=4+8=9+7=

学生口答并订正。

2.欣赏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看同一幅图片,看到的结果却不同。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两个人,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花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的方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了结论也不同”。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观察图片,分享信息

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

请学生看这幅图,并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前一排有7个人,后排有8个人。

预设二: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预设三:要解答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2)动手操作,尝试解题

学生收集完信息明确问题后,提问:怎样解答?

让学生借助学具(正方形和三角形)摆一摆或者画一画,表示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2.汇报交流,分享智慧

展示学生的作品。

预设一:摆一摆,借助学具摆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预设二:画一画,用示意图来表示自己的想法。

预设三:圈一圈,在图上圈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7+8=15(人)9+6=15(人)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

3.对比反思,深化理解

(1)对比方法

不同点: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一种方法是第一排人数加第二排人数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另一种方法是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就是一共有多少人。)

(2)回顾反思

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先观察图片知道了已知信息和问题是什么,再通过摆学具或者画图帮助我们分析并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对比两种解题方法,思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再一次理解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另外,在回顾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先独立解决,再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教材99页第1题。

先独立解决,再汇报交流想法。

2.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下图:

一共有多少盆花?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再汇报交流。

小结:这幅图可以从花摆放的方式和颜色两个角度观察,获得信息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相同。

(2)算一算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会出现4+2+2和4+4两个算式,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4+2+2表示的意思,两个2分别表示的意思。

(3)算式与下面的图有关系吗?

算式1:3+4

算式2:2+5

在学生进行判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是对例题的巩固,并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拓展延伸中创设了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开放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三种不同的花,并且这些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通过开放的题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回顾知识

说一说什么是不同角度观察图?

可以从什么角度观察图?

说说自己还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