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

小学活动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展示家庭、社会不同时期有关“衣、食、住、行、用”的照片,反映我国家庭、社会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眼光看待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专题历史资料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历史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加强保护历史资料、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的意识。

3.通过活动,安排分组分类收集照片,组内分工明确,组内整理汇编,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学习方法。

4.通过活动,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成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历史知识和阐述历史认识的能力。

课前指导

1.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衣、食、住、行、用”五组主题中抽取一组作为收集照片的方向,并于活动课前一周开始准备。

2.随时了解学生收集照片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如思路、途径或资料等,以及怎样将相关内容表述成文。

3.提醒大家如果收集一个家庭相关主题的照片有困难,可以由全组同学共同提供,最后由一名同学执笔撰写讲演稿,并在活动课上代表本小组发言。

4.指导学生制定出演讲的评价标准,并制作评价表。

活动资源

1.从自己家中或亲戚、邻居家中,收集到的与“衣、食、住、行、用”主题相关的不同时期的照片。

2.各小组准备一个展板或一张大白纸、一卷双面胶、一把剪刀和若干支彩色笔。

3.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实物投影展示台,对各组照片边展示边解说,

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

教学设计

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下面问大家几个学过的历史问题。1978年,中共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同学回答)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同学回答)对,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制定了“百年三步走”的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期,也就是建国一百年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2年,中共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2年,中共又召开了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学回答)对,十六大。这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首次代表大会。当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国在整体上已实现了小康,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标奋进。今天,让我们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体会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变迁。下面就以“衣、食、住、行、用”的顺序,请各组推荐的代表发言,让我们大家一道来看一看,这一组组的镜头里都记录下了些什么?

“衣”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开创幸福生活的阳关大道。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这次活动课我们小组抽到的题目是“衣”,为此,组员们精心准备了五幅照片,向大家展示人们衣着的变化。

第一幅照片是组员小艳叔父的照片。那是刚刚建国不久,人们普遍穿着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的颜色单一,走上街就仿佛走进了蓝色和灰色的海洋。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第二幅是我父亲小时候的照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中山装逐渐被解放装、黄军装所取代。照片上的父亲,身着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的军帽,肩挎草绿色的书包。这一身在我们看来十分老土的服饰,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派头的了,能穿上这样的一套衣服上学,可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了。

第三幅照片上的年轻人显得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抱负,只见他穿着褐色的夹克衫,下配藏青色的细长裤子,脚蹬沾了些许污泥的皮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我们重点看衣服,夹克衫不失为当时的主流,下摆收紧的样式显得人有些臃肿,却也不失年轻人的朝气,颜色也比从前有所增多。

接下来的这幅照片是我的妈妈,算算看,拍照片的时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吧,这张照片与前几张照片比起来,使人眼前一亮,因为颜色鲜艳了许多嘛。袖子又大又长的蝙蝠衫和肥大的灯笼裤虽不免有些可笑,但还是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的。

最后的这张照片大家都认识,她是我们的组员小凌。大红颜色的T恤衫,荷叶边的牛仔裙,时尚的运动鞋,将小凌的青春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人的个性。

怎么样,同学们,通过这几幅简单的照片,你看到人们穿着、人们生活的变化了吗?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无法说尽的,这小小的衣着变化只是一个侧面。是党为我们送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好好努力吧!

(执笔:熊姗姗)

“食”组代表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于是,我们小组收集了一组有关“食”的照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食”作一比较。

第一幅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照片里的人是我的爷爷,他的脸不是胖,而是有些浮肿,那是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当时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可以看出那是一个下雪天,一个不大的商店前正排着长队。原来是春节前,各家各户可以凭票证购买一些年货,如木耳、金针菜等,每份只有2两。当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高喊“抓革命,促生产”,但经济并未发展,人民生活依然清贫。

第三幅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照片是我们组员小佳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拍的,但拍摄地点并不是在家里,而是一家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餐厅。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在家里聚餐了,因为不仅仅要吃得好,还要追求精神享受,对就餐的环境也提出了要求。

第四幅照片摄于今年,照片是在我们班级一次春游时拍的,照片里的同学大家都熟悉,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原来是小组聚餐,熟食、休闲食品、巧克力、面包、各色饮料……应有尽有。比起父辈们我们有了太多的口福,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想起饥饿的滋味了。改革开放已使我国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在上个世纪末已整体实现小康。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我们依然不能忘!

(执笔:陈佳玮)

“住”组代表

我们小组抽到的题目是“住”。下面我们就用组员共同收集的四幅照片,来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国人民在“住”方面的变化。

这是一张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一户民宅的照片。屋中的什物很简单:一张方桌,一条长凳,还有一根用于挑水的扁担。屋中间是用石头围成的地灶,屋后是石头垒的储藏室。墙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原始、朴素,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当我们的耳边还能听到换麦芽糖的小贩吆喝时,我们的居住条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木制的柱、门、窗。从敞开的门内可以看到院中有一口水井,屋内有八仙桌、木椅等家具。屋子宽敞、整洁,洋溢着和谐与宁静。再看那墙,已不是石砖堆砌而成的了,而是用石灰泥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第三幅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城市人口也快速增加起来。老式的普通民居已不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照片中就是一个新建的小区,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第四幅照片摄于近日,是以俯视的角度拍摄的城市一景。照片中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耸立在我们的面前。当登高远眺时,我们与蓝天白云更近,在都市里也体会一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改革开放使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行”组代表

每当人们从甜蜜的睡梦中醒来,即开始新的一天“行”的里程。

当我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俯瞰着楼群下纵横交错的马路,仿佛也置身于这幅流动着的画面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切,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一方面。对比改革开放以前的情景,单从“行”这一方面来说,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此,我们小组首先向大家展示的,是一幅改革开放前我市某区道路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建筑的周围是一片田野,人们进进出出走的竟是田埂。根据图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交通很不发达,公交线路也就那么几条。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偶尔也能看见少量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可见,改革开放以前,我市的交通资源相当贫乏。人们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能够代步的交通工具实在是极为有限,更何况,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的落后,这些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其次,我们小组展示的是一幅对比图片。对比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出差、买票、候车的不同景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政建设步伐加快。比较图片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原来由南京去一趟上海,乘车需用6个多小时,乘坐轮船竟要花十几个小时;与此同例,到南通一趟,乘车需用近8个小时,乘坐轮船还要托人开后门才能买到船票。而今非昔比,如今,从南京到上海乘车才用3小时,乘高速豪华客轮也才3个半小时;到南通乘车也不过3个半小时,而且是一天有四队班车。南京市市政建设随着一小时经济圈的提出,道路交通建设日趋完善,人们出行可以乘车、乘船、乘机,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车选人,到现在的人选车,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政交通近期高速度的变化,市内原有的几十条公交线路,发展到目前一百多条公交线路,不夸张地说,你出行的任何目的地均有车可到。

最后,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的是色彩缤纷的现代大都市的道路。图中穿梭的车流和涌动的人群,使我们看到了现代化都市的勃勃生机,奔驰在柏油马路上的交通工具,可谓是“花色品种”多样化。图中向我们展示了,现在社会上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载客出租车,也由原来单一品种的夏利轿车,到近期七八个新品种的轿车。

原来家家当作宝的自行车,也开始由私家轿车所取代。

我们感谢改革开放,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是否也曾不经意的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执笔:沈撒)

“用”组代表

这次活动课我们小组抽到的是最后一个专题──用。“用”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这些年来,我国人民在“用”的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请大家一道来看下面几幅照片,让我们从“用”的角度,认识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幅照片是一个小女孩捧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这个物件在上世纪70年代可算是家庭的高档消费品。听父辈们说,当时半导体收音机是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业余时间的娱乐用具。

第二幅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向阳院里看电视的场景。那时只有黑白电视,一般是12英寸或14英寸的。就是这样的黑白小电视也不是家家都有,有的人家就在晚上七点钟前将电视搬到院子里,之后几户人家围坐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看。

第三幅照片是现在商场的彩电柜台。彩色电视机品种齐全,有平面直角的,有数字的,有等离子的,还有背投液晶的……在我们的家中,一般都有两台以上的电视,以满足大家的不同需要。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第四幅照片是我和我的电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也在逐渐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电脑可真是无所不能,今天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脑了。在学习中,电脑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轻点鼠标便可游历大千世界,这时我又不禁感慨:世界变小了!

发生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如春风雨露般,滋润着神州大地,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相关知识

第25课活动课家庭的照片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5课活动课家庭的照片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5课活动课家庭的照片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展示家庭、社会不同时期有关“衣、食、住、行、用”的照片,反映我国家庭、社会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眼光看待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专题历史资料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历史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加强保护历史资料、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的意识。

3.通过活动,安排分组分类收集照片,组内分工明确,组内整理汇编,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学习方法。

4.通过活动,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成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历史知识和阐述历史认识的能力。

课前指导

1.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衣、食、住、行、用”五组主题中抽取一组作为收集照片的方向,并于活动课前一周开始准备。

2.随时了解学生收集照片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如思路、途径或资料等,以及怎样将相关内容表述成文。[

3.提醒大家如果收集一个家庭相关主题的照片有困难,可以由全组同学共同提供,最后由一名同学执笔撰写讲演稿,并在活动课上代表本小组发言。

4.指导学生制定出演讲的评价标准,并制作评价表。

活动资源

1.从自己家中或亲戚、邻居家中,收集到的与“衣、食、住、行、用”主题相关的不同时期的照片。

2.各小组准备一个展板或一张大白纸、一卷双面胶、一把剪刀和若干支彩色笔。

3.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实物投影展示台,对各组照片边展示边解说,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

教学设计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下面问大家几个学过的历史问题。1978年,中共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同学回答)

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同学回答)

对,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制定了“百年三步走”的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期,也就是建国一百年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2年,中共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2年,中共又召开了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学回答)对,

十六大。这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首次代表大会。当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国在整体上已实现了小康,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标奋进。今天,让我们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体会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变迁。下面就以“衣、食、住、行、用”的顺序,请各组推荐的代表发言,让我们大家一道来看一看,这一组组的镜头里都记录下了些什么?

2、分衣、食、住、行、用五组代表来展示讲解自己的照片

教师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通过一组组照片的展示,和各小组代表的精彩发言,看得出大家在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有哪些心得体会?

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

大家说得都很好。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国家,给我们的每家每户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好,下面我们来推选优胜者。

根据课前设定的评价标准,推举出优胜小组和优胜同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活动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科技小论文的宣读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并献身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坚定信念。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自主研究精神和相互交流、配合的团队意识。

知识与能力

本活动课旨在通过让学生搜集近现代重大科技发展成就,了解近百年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总结人类在近现代时期重大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得失,培养学生归纳、搜集科学研究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活动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科学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得失、发明故事等,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其中对自己有感染作用的内容,进行科技小论文的写作。

活动指导

1.建议教师在讲述“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时,有选择地剪辑一些反映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电影或电视片段给学生放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然后布置活动课内容,使学生对本活动课有一个思想准备。

2.教师要说明整个活动课分为材料搜集、写作、交流和展示四个环节,中心是写作与交流,即课下查询资料、写作;课上交流和展示各自的论文。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除应给学生提供一批用于写作参考的论文题目外,教师还应该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包括:规定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的评分标准。

3.教师要向同学们说明主要借助科技著作、网络信息来搜寻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追踪近百年来各国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历程,总结人类在科学探索和应用方面的得失,展望科学的未来。

搜集材料本身也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熏陶,摈除愚昧,树立攀登科学高峰思想的极好途径。主要是把自己对某一科学研究进程的了解、对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杰出表现,钻研的方法和途径及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想法,以文章形式写出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用科学思想积极探索自然,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论文及网上资料。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写出真实水平的历史小论文。要让学生写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并展望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影响。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出不同风格的历史论文。

5.在论文写作完成后,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论文的批改评分工作,争取使学生尽早知道论文的等级分,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将该论文成绩计入学期总分,以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并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树立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相互合作的人文精神。

难点:如何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使学生在搜集材料上能够严肃认真,而不是敷衍了事对付老师。还有,就是论文的写作不要抄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要熟悉学生搜集的材料内容,把握好科学小论文的格式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展望。为避免学生写作漫无边际,教师应预先向学生提供一批用于写作的参考论文题目,此外还应该制定一个详细计划,包括: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评分标准规定。

学生准备:主要是搜集有关近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完成小论文的写作。

活动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对活动课的操作设计。由于活动课主要是展示学生搜集材料、叙述归纳综合、接受信息、判断、分析、反馈等诸多能力,所以,教师在活动课中应当扮演一个“后台导演”的角色。表面上看,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实际上推动学生积极活动,争先恐后展示才华的,恰恰是活动的设计人──教师。教师要想让活动课出彩,就必须在活动前讲清活动课的主题目标是什么,怎样活动才是最佳表现等等。而学生只有明白了教师的设计意图,才能调动自身潜力,尽可能好地表现老师设计的主题。

活动案例

这是此课活动内容的部分串联词,仅仅是给老师提供一点思路。

教师的事前布置

20世纪的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已经过去。然而,这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给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留下了无尚的荣光。从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上天到“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到全球定点遥感卫星系统的出现;从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问世到今天能进行上百亿次计算的巨型计算机的出现;从50年代遗传基因物质的认识到今天克隆人的即将出现;从军事网络技术的成功到今天全球商业化因特网的建立……人类的智慧使科学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并使全球人类的交往变得方便快捷无比。总之,20世纪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将载入史册,未来世界在科技的装点下将更加灿烂辉煌。为了进一步了解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科学技术的思想,我们现在上一节历史活动课。这个活动课的主题是:撰写“科学技术与未来”历史小论文,主要是让大家通过搜集有关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从中了解20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有何教训和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要求大家要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科技小论文。有关的格式要求、交稿时间、评分标准,我将发给每一个人,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这一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等到大家交稿判分之后,我们将在全班举办一个论文交流会,并将优秀论文推荐展出,希望同学们认真准备,不要错过这次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学生主持人的发言

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完成了“科学技术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作业,大家余兴未尽,还想把在写作中获得的收获与各位同学交流一下。今天我们召开主题为“科学技术与未来”的论文交流会。除了我们班的同学外,我们还请了几位嘉宾,其中有我校专门负责科技活动的××老师、校领导×××,还有中科院的研究专家,对于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我宣布活动课的进行顺序

首先,由本次活动课获得最佳优秀论文的四位同学宣读论文提要。

第二,科学家面面观:主要介绍20世纪几位著名科学家的事迹。

第三,最新科学发现介绍:主要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

第四,畅谈科学与未来。

第五,请科学家讲话。

教师总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与未来”历史活动课开得很好,我非常激动,也很感动。我激动是因为我们的同学能够这样认真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写出这样有水平的论文。我觉得,在你们身上展现了中国学生认真钻研、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你们热爱科学技术的高尚精神。我感动,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家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一个普通中学的历史教学活动,这表明他们对我们同学未来发展的关怀和期待。我希望我们同学牢牢记住他们的嘱托,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力争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为中华科技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主持人

下面颁发活动奖品,请获得优秀奖的同学上台领奖。

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课开得很好,每一位同学都以不同方式展示了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今后我们还将举行这样的活动课,使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为了推动我校科技活动的发展,我提议把我们这次活动的展板摆放到楼下大厅,让全校师生能看到我们的历史教学成果。

(注意:这一目的设置是教学活动的延伸,目的有三个:一是要把活动课的成果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欣赏到自己身边同学的成果;二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三是激发学生的科学追求)

献给母亲的歌活动课方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献给母亲的歌活动课方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活动时间:
二课时
活动准备:
1.请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每次放学回家,你都要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笑靥如花。
听母亲的故事。
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妈妈们的故事。
二、谈感受。
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文章等),然后谈自己的体会。
1.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
在学生中搜集的众多的表现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中,选取一些篇目并配乐朗诵。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大家可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请学生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谢母恩。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提问: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小结:
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四、送祝福。
1.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由安娜贾维斯小姐(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母亲于1905年逝世,安娜贾维斯小姐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安娜贾维斯小姐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贾维斯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2.随着日历的翻动,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让我们每一个同学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惊喜:亲手给母亲做一个蛋糕,送一份礼物,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五、拓展训练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