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5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学习,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二、难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本课学习相对枯燥,名词、概念较复杂。在备课时,教师应当注意从生活、学习、时政等学生关心的方面来立意,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益。例如,从相关社会新闻人手,从《刑法》相关内容入手,从反腐败相关内容入手,从修宪相关内容入手,从政府机构改革相关内容入手等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和前面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内容相联系,还应该和以前所学过的相关民主、法制内容,尤其是《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联系起来。民主和法制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至少在提出相关问题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来。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有关班级选举班干部、《教育法》等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本目的重点是讲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教材着重突出了“发展”一词。

建国初期我国就非常重视民主建设。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起来,这一制度还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完善和调整。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都遭受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求,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3.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终极目标。在教材知识结构中,是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现在的社会主义民主成果,去畅想以后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未来。

1.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2.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内容;

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的行使;

4.政协的地位。

在讲述中要注意围绕“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核心,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共同和不同作用。

对基层民主的发展,可以作简单的处理,只要讲清楚基层民主发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数量的发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就可以了。但根据学生的情况也可以进行深化和提高,例如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问题①《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发展和日常工作有什么作用?简略地探讨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也为导人下一目的讲述做了准备。问题②“村官”或“街官”是怎样产生的?他们平常主要做什么工作?学生的答案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以身边熟悉的人或事作答,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时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都说明了在1976年以前的十年动乱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样,在粉碎“四人帮”后必须尽快地重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之所以要在1982年修订,最主要的原因是必须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新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具体的法律、法规都必须在不违背宪法基本原则下制定,因此,新宪法是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指导总则和核心。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20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构建这一体系框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指这一体系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中国特色”,主要指的是这一体系框架适应了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具体表现,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横向来讲述,包括宪法、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规定涉及的大致内容,或以事例特别是个别具体的、特殊的事例来说明我国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例如某人进行经济合同欺诈后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或某人遭受交通事故要求赔偿的法律依据等等。方法

教材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详细地叙述了两部法律文件的制定时间和主要内容,再加上题图表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效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涉及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有法可依”。

2.依法治国

既然“有法可依”,那么能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呢?教材的最后则解答了这个问题,阐明了执法原则,突出了典型事例,完整地交代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教材以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等高官利用职权进行犯罪而受到法律严惩为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材最后的小字讲述了“法律援助”的大致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则是指导学生要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分析,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小结和提高

首先,对法制建设作一个小结。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司法部门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帮助困难群众法律诉讼等方面。

其次,对全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理论和知识上的提高,那就是让学生基本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基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应注意不要绝对的理论化和完整化。根据本课内容,有这几个切入点可参考: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民主是怎样提供法律保障的;2.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对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发展和日常工作有何作用;3.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是怎样出台和颁行的;4.法律援助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民主有怎样的关系等。

思考: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权利?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是什么?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清晰的认识。具体说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我国基层民主是怎样发展的?基层民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首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基层民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它们的建立、扩大和日常工作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有关基层民主发展说明的问题,应紧扣“人民当家作主”来展开。具体说来,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的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城乡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具体表现

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我国的刑法和民法通则为例说明。

我国是怎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你能用自己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加以说明吗: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受教育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二、违法者一律绳之以

法。如某些领导干部触犯了法律受严惩。

相关推荐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导入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

一、选择题

1.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

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4、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A.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5、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③忽略客观经济规律④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中,不包括

A.高指标

B.浮夸风和共产风

C.瞎指挥D.一刀切

7、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

生产力

C.是对社会主义道路

的一次重要探索

D.制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总路线

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楷模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A.黄继光B.雷锋C.邱少云D.董存瑞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什么?当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八大”对主

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3)为什么“八大”制订的路线和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三、问答题

1956年至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条战线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

物。

(1)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这一时期有哪些英雄模范人物?

参考答案

一、1.B2.D3.C4.C5.D6.A7.D8.D

二、(1)1956年,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

(2)正确,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

(3)“左”的错误的影响。

三、(1)成就:大庆油田建成,实现石油和原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人民的

好战士雷锋。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等基本史实。

(2)培养和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跃进”时壁画的分析和对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图片的解说,熟练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播放多媒体影片等相关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了解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2)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如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他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对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事迹的演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宜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找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其模式为“自学探究—交流讨论—提炼总结”。

2.采用情境引导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利用多媒体播放邓稼先等先进人物的录像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卡,把握本课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及建设成就来展开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课外资料,观看有关的录像或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关于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可以采取学生编写提纲卡的方式,概括巩固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的意识。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情境导入

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片断: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出席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党1073万党员。毛泽东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报告。引导学生思考: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引入新课。

方法2

图片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关于“大跃进”的壁画,并阅读画面左上角的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师:这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出现的壁画,类似的宣传内容还有很多。“大跃进”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动的呢?它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呢?引入新课。

方法3

歌曲引入

播放歌曲《劳动号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人阶级的劳动气势,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方法4

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学生回答后,然后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1966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这个时候,由于缺乏经验我国的经济建设遇到过严重困难,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由此引入新课。

方法5

故事引入

利用“邓稼先关心祖国建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师:像邓稼先这样海外归来的学子,大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蓬勃开展的?又有哪些失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用列表的形式,归纳总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史料,小组探究讨论,找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活动内容1

师生互动与新知识建构过程的案例

让学生认真阅读“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一段,在小组互讲,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并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指导学生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了解模范人物的事迹,以“我心中的XXX”为题开展模范人物的事迹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出现严重失误的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原因何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的,虽然一度遇到挫折,但是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却是空前高涨的。涌现出像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千千万万的实干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取得显著的成就。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自主归纳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找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情感。

活动内容2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安排学生课前搜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图像和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

师:由这些资料,你了解到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生:“三面红旗”这张图片上,群众高举着“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这三条标语在示威游行。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左倾”错误思想特别严重。

生:还有“肥猪赛大象”这张壁画,太不切合实际了,简直是吹牛。

师:这叫“浮夸风气。”

生:由这张壁画“全社杀一口”这句诗,还可以知道当时采用的是人民公社化制度。

师引导:“足够吃半年”显然是什么“风”?

生:共产风。

生:我认为当时人民的生产气势特别高涨,为什么1958年到1960年粮食却连年减产呢?

生:人民公社大搞“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

生: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

生: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也在客观上加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困难。

师:说得对!我国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反映了个别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而在实际当中却以“一天等于20年”的速度来发展经济,与客观经济规律相悖离,结果会适得其反。

生:当时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各方面基础都很薄弱。制定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师: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种“左”倾错误的结果,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那么出现这些严重失误的原因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主找出并归纳总结。

生(学生看书):党和政府对当时我国国情认识不够,缺乏建设经验。

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太急于求成,而且建设政策也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结果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

发挥多媒体资源优势,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人人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其积极思维的情感。

活动内容3

编写提纲卡,概括本课的知识点

第一阶段:

师: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后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出现了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国家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各条战线涌现的模范带头人物又有谁呢?我们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可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讨论,最后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第二阶段: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了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也知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模范人物。下面,我们需要将以上的重点内容再概括,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即编写内容提纲卡片,完成后上交。

编写提纲卡片的要求:

1.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类别:知识;

2.高度精炼;

3.包含时间、人物及重要历史事件;

4.以表格形式呈现。

附学生编写的提纲卡一份:

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类别:知识

探索的历程时间事件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8年党中央提出总路线

1959年始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年春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建设成就工业产

品增长大庆油田

建成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代表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焦裕禄

备注:*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采用编写历史学习卡片的形式,把握重点内容,并深入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其概括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我国经济建设中曾出现的问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的课外知识,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提出1958年钢的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并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从“大跃进”运动的发展,谈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活动方法:由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

3.活动汇报: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和分析,教师要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探究过程

师: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大跃进”的认识。

生:“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

师:请举例说明。

生: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要求1958年钢产量指标比1957年翻一番。

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掀起以炼钢铁为中心的群众运动。

生:大炼钢铁毁掉了不少山林,而且产品合格率很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生:大炼钢铁还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它还有什么表现?

生: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生:许多省宣布自己是亩产“千斤省”,有的地方声称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

师:为什么出现如此荒唐的现象呢?

生(学生看书):主要原因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

生: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

生: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我们今天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提高其从材料当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强化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