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什么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是由哪几种力量共同促进的?

答案:中国共产党谋求同国民党进行合作,从客观方面来看,是由于“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它的领导人也真诚地欢迎中共同他合作。从主观方面来看,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要同国民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二七罢工失败后,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步伐;共产国际积极帮助国共实现合作;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同意进行国共合作。所以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国际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的。

2.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它有何历史功绩?又有何缺陷?

答案: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这次会议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其缺陷在于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方针?

答案: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原因:共产党力量弱小,国民党力量较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还在南方有根据地,采取这种方针,国民党易于接受;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党,所以在合作的同时,还应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一个革命的联盟,便于领导人民,团结更多的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是什么?黄埔军校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特点: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1)必要性: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反革命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可能性

①在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步伐。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一方面指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另一方面,派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建议他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共合作。

③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迫切感到需要改组国民党,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2.方针

(1)制订: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了合作的方针。

(2)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24年初;广州。

(2)中心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特色: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有关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的认识

方式:党内合作。

含义: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原因: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②国民党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方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③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新三民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及导致区别产生的根本原因

意义:①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标志着他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根本原因:国共两党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2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导地位。

——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3中国共产党加入本党,……在于灼知中国今日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之现状。并非国民革命无由打破;而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的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其原有之共产主义,固不因之抛弃,而鉴于时势之关系,初不遽求其实现,故与本党主义亦无所冲突。

——国民党中央训令(1924年8月)

材料4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决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沈(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中共四大决议(1925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1、2,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材料3中,哪些结论不正确?结合材料2、4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据材料3、4,国共合作实现后是否消除了政治分歧?为什么?WWw.jAb88.com

剖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回答前两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加工。就“原因”来讲,要注意材料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分析“目的”时要注意“使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材料3中认为“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回答后一问,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入手考虑。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目的:将国民党改组为依靠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组织,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2)认为中共不加入国民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则“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因为从材料2中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党改组成为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4说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

(3)仍存在分歧。因为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中共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国民党所反对的。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一、选择题

1.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其中①涉及到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得到的教训,它是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条件;②涉及到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条件,即国民党的革命性;③中涉及共产国际的作用,也是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重要条件;④所述内容是当时的一客观形势,正是由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才使得这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运动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其中“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表明此次国共合作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无疑此项是国共两党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故答案为D。

答案:D

2.最早提出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的是

A.共产国际

B.中国共产党

C.孙中山

D.廖仲恺

答案:A

3.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党内合作

D.党外合作

答案:A

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此方针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D.将国民党改组成为资产阶级与工农的联盟

答案:A

5.中共三大最大的缺陷是

A.没有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没有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答案:B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

6.它之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因为它

A.它与中共的纲领一致

B.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

D.它是在中共帮助下制定的

答案:C

7.中共的革命纲领和它的区别有

①彻底实现人民权力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③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8.新、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是

A.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是否反对封建统治

C.是否反对军阀统治

D.是否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分析: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是新、旧三民主义都具有的内容。反对军阀统治,也就是反对封建统治。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新增加了明确反帝的内容。因此,D项应是正确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可以证明本党一年以来号召的“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之国民革命运动,不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材料2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

材料3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快实现;同时希望国民党断然地抛弃依赖外力与专力军事旧观念,十分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勿失去一个宣传机会,以造成国民幸福之真正中心势力,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共三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1中,“本党一年以来号召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从何时何事开始的?

(2)材料3中指出的国民党的两个“旧观念”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2、3中对于国民党地位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1922年7月,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依赖外力”实质是反封建而不明确反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专力军事”实质上是不发动人民群众,而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

(3)中共处在幼年时期,认识不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10.史学界对于1924年初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地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改组后仍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在改组后成为具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请结合你的理解,说明你同意的观点及理由。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开放思维的能力。同意第一种观点,要注意从国民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斗争目标、主要领导等角度进行阐述。同意第二种观点,要从参加国民党的成员、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斗争目标的区别等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孙中山是通过借助苏俄和中共的力量改组国民党,以建立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新三民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国民党改组后虽有共产党加入,但其领导核心还是资产阶级,主要政策还是由资产阶级制定。

同意第二种观点:在指导思想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许多一致之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斗争目标上,国共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除此之外,国共双方还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具有双重性。从组织特点来看,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革命联盟,不再是单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不是单纯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

1.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在“一大”后性质问题的研究

国民党在“一大”,完成了政治上、组织上的改组任务。对改组后国民党的性质的认识,长期以来都是依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具有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这样两种性质的革命联盟。第二种认为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应该看其成员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看其政治纲领和领导阶级。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是新三民主义,仍未超出资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范围;改组后的领导集团,其核心人物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第三种观点较普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的联盟。不少人从改组后国民党的社会成份和政治纲领方面加以论证。从社会成份看,此时的国民党有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要求的共产党人,国民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是四个阶级进行民族革命的联盟。从革命纲领看,新三民主义高举反帝反封建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旗帜,体现了广大工农的利益和要求,其性质已超出了旧民主主义范畴。

2.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在1924~1927年三年中共举办六期,招收学生12000多人,他们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的重要力量。后来,我军的许多杰出的领导人和军事干部,如徐向前、左权、蒋先云、陈赓、卢德铭、刘志丹、林彪、许光达、赵尚志、陶铸、黄公略、罗瑞卿等都在黄埔军校学习过。同时也应指出,当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结党营私,网罗党羽,为他从事反革命活动培植了核心力量——黄埔系。如杜聿明、胡宗南、贺衷寒、黄维、张灵甫、戴笠、王耀武等都在黄埔军校学习过。他们和刘峙、何应钦、陈诚、陈立夫、顾祝同等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的人组成蒋介石的嫡系,成为蒋介石排斥异己、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战争、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究课题:孙中山思想的演变。

活动方式: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研究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历程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2.将有关研究成果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关指导:

1.变化历程:由主张维新,到主张实行革命,提出三民主义;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分析变化的原因,一是要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入手,一是要从孙中山历次斗争的结果入手。同时,还要注意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具有高贵的革命品质。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由当时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条件决定的,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经过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因此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新三民主义及其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国共合作的方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理解(见“重点阐释”)。

重要概念阐释

1.党内合作

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国民党因此演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的倡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其二,由于当时中共力量比较弱小,“党内合作”方式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惟一合作方式。采用“党内合作”方式,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这样做,中共就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投身革命;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运动,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

2.三大政策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在192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就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三大政策是国民党改组后的根本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纲领,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教材材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2共产党内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时发生了争论,张国焘等人认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把工人运动送给了国民党。他们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主张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建立党外的联合战线。……与此相反,马林和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回答:

(1)据材料1,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方面起了什么作用?“曾感此必要”是指什么?

(2)据材料2,概括“争论”的焦点、各自理由并点明其实质。(不得摘抄原文)

参考答案:(1)中共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来做的。“曾感此必要”是指中国工人阶级不能单枪匹马作战,必须联合革命力量;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

(2)张国焘的主张是反对加入国民党,主张党外合作,陈独秀的观点是不仅要加入,并且一切听从国民党。

前者的理由是加入国民党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后者的理由是由中国目前的革命任务决定。

前者的实质上是反对建立统一战线,后者的实质是使共产党在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丧失领导权。两者都是错误的观点。

文献资料导读

孙中山有关民权主义的论述

材料1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8页~69页

材料2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之权”者殊科,而惟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盖民国之民权惟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按:这两则材料一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对民权主义的论述,一是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民权主义作的进一步论述。孙中山早期的民权主义,主张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权目标,而新的民权主义已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因此透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三民主义在两个不同时期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在原因的认识,并由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旧三民主义区别的理解。

延伸阅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二)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A.与国民党合作B.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C.传播马克思主义D.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

7.中共建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8.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B.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领导农民运动

9.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

A.中国总工会B.中共中央总书记处

C.中国劳动书记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0.把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的是()

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B.北京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人大罢工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革命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是()

A.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B.中国革命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坚持掌握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D.单靠工人斗争是无法战胜敌人

12.中共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马林同孙中山会晤D.中共“三大”

1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

A.两党合并B.党内合作C.党外合作D.联合革命阶级合作

14.中共“三大”的局限性是()

A.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没有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D.没有明确党的组织独立性

1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

C.中共最高纲领D.中共最低纲领

16.改组后的国民党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B.国共两党联合的政党

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17.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

A.蒋介石B.廖仲恺C.周恩来D.戴季陶

18.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建议②孙中山接受中共帮助

③中共“二七”惨案的教训④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A.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马林的建议B.中共的帮助C.两次护法的失败D.辛亥革命的失败

20.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国共合作B.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国民党的改组

21.下列对新三民主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

A.共产国际的指导B.制定的背景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3.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A.先进的武器装备B.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指导D.聘请外国人担任军事教员

2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重要的国内条件是()

A.陈独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B.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统治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5.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一切政党都不同,表现在二()

①阶级基础②指导思想③反帝反封建④奋斗目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新课。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①政治前提:18世纪时,随着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②市场条件: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③劳动力条件:地主们热衷________,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④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①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业一系列的发明创造。②工业生产的变化: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________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③动力技术的革新: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________,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从工场到工厂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______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加快了________进程。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________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________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条件:①________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之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________,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________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③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________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深远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________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
2.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3.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工业革命在那时发生在那地?
3.为什么珍妮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飞梭?为什么蒸汽机的改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从瓦特改良蒸汽机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4.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特点的比较?
5.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工业怎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6.城市化进程反思

1.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D.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2.下列两幅图是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你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有()
①工厂规模扩大②环境遭受污染③劳动效率提高④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84018701900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214.88.47.1
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4.从下面两幅图中,你可以读取的信息有()
①蒸汽机已运用于交通运输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③世界形成一体④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参考答案:

1.B2.C3.C4.A

1.C2.C3.A4.B5.B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主题是国民大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北伐的胜利进军,教材内容安排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节奏感。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分析统一战线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的比较,概括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以及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通过掌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史实,体会先辈们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和探索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的完美品质。

1、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2、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一、学情分析:

1、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问题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历史,也缺乏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为此,教师要联系实际,从询问、启发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补充。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视频资料、幻灯片、地图

四、教学过程

1、新闻回放导入新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那么,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

2、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3、讲授“黄埔军校”。播放“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包括创办的时间、地点、创办目的、作用。

4、讲授“北伐战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地图,了解北伐的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取得的成就、北伐的结果、北伐的意义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5、小结与练习。总结本科内容,点出本节重点,并布置思考探究题: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学习,请你对国人都十分期待的“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谈一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