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狮子和鹿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分析图例、问题探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内容

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问题探究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第一目“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教材阐释了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随后重点叙述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表现。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宋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各种工程的兴修,甚至官员的迎送也要摊派农民承担夫役。差役,政府规定按照户等不同,轮流到官府中承担各项事务。官户人家,得免差役,差役大部分落到下户的身上。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教学建议:关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一目,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第二目“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教材从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说明积弱局面的形成;从冗兵、冗费和冗官三个方面,说明积贫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集中行政权。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集中财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教学时可播放多媒体──“杯酒释兵权”以加深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播放《北宋中国形势示意图》和,指导学生分析出现冗兵的原因及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其问题。

第三目“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教材从新政的主要背景、启用范仲淹、新政的内容、新政失败的原因及结果几个方面介绍庆历新政。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连续颁布几道诏令,规定:1.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3.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4.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5.“减徭役”。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推行,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但对官僚机构的整顿,却触犯了那些势官权贵的利益。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庆历新政失败了,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教学建议: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其问题。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一目。可以请学生结合教材中赵匡胤图像,讲述宋太祖的故事,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类?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和后回答。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一目。教科书出示了《杯酒释兵权》《北宋中国形势示意图》《北宋文官像》,展示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不同侧面。教学时可以播放三幅图及相关的录像加深学生的认识。关于积贫局面的形成,指导学生归纳出形成的原因主要为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和集中财权;其影响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一目。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带着如下问题观看录像──庆历新政: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时,用幻灯、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介绍历史图片

案例二在介绍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用幻灯、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介绍其中的一幅历史地图

《北宋中国形势示意图》

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这是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和出现冗兵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问题解答

1.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直接影响:冗官;间接影响: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2.想一想,你认为范仲淹为什么这样做?

解题关键:时势造英雄。

思路引领:直接原因、根本因素及个人品质。

答案提示:冗官使积贫积弱局面更加严重,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的清正、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抱负。

相关阅读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表现:王小波、李顺起义。
2.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宋与辽西夏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存在:(原因)朋党之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贫局面
(1)原因:
冗官:(原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职权,导致官员增多。科举取士越来越多。恩荫制度使授官人数增多。
冗兵:(原因)面临辽西夏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
冗费:(原因)军队官员耗费巨大。岁币的支付。
(2)表现: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2.积弱局面
(1)原因: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更戍法的实行。荒年募兵导致兵员素质下降。武器质量差训练不精。
(2)表现:北宋对辽西夏的战争败多胜少。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1)背景:宋仁宗庆历年间统治岌岌可危,任用范仲淹富弼。
(2)措施: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中心措施(重点):整顿吏治,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失败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过于激进。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富弼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抵触宋朝家法。
(5)结果: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改革的呼声又起。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庆历新政,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现了“富者有弥望

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

1.背景: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2.变法的开始。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宋仁宗采纳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3.主要内容。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4.结果。

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

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

1.变法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

A.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

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

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D.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

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

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

A.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

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

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

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

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变法的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变法失败的原因

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5.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

动。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授课题目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知识

目标

大危机:原因(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概况、新特点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背景、概况、主要内容、新特点、实质和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综合:大危机中美、德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技能

目标

学习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罗斯福新政,提高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

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大危机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教材分析

大危机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转折点,前所未有,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教学重点

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及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实质、新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

导入法

学法指导

归纳法

教具学具

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

复习巩固与新课导入

(回顾“柯立芝繁荣”、1825年和185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其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属于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⑵供需矛盾尖锐化,为现实原因。主要表现为生产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实际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加深。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柯立芝繁荣”局面下潜伏的主要:

①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②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③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④股票投机猖狂等。

⑶股票投机使金融市场风险大大增加,是为直接原因。

2.概况

1929年10月下旬“黑色星期四”,首发于美国,之后波及到德、英、法、日、意、比等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时间,其影响、破坏力前所未有。

股市→→→银行业→→→工商业→→→农业。

3.新特点

⑴范围广;⑵破坏大;⑶持续时间长;⑷影响深远。

整个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对外贸易下降2/3。其中各国工业生产下降分别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4.影响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法西斯国家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③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大危机中美、德、日分别走上不同道路,二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打击;②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

2.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突破口)

整顿银行,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进口。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和持续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政策

颁布《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3.新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最大程度避免国有化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做的局部性调整。

5.影响

①直接影响:较大程度地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虽未能也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现实影响:使社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和自由企业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和扩大;

③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凯恩斯理论在国家政策上得到成功实践;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点;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从美国进一步被推广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课内练习课外练习

单项选择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间的矛盾B.高利润低消费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的矛盾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2.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特点是

A.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通过扩张来缓和经济危机

C.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D.收回输出资本,稳定国内经济秩序

思考题:大危机中美德走上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及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影响。

课后札记

学生相关政治理论严重欠缺,学科交叉、知识迁移能力与意识薄弱。

注:各组可依据本学科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本学期进行了课堂比赛的教师及汇报课的教师填写后,一式两份送交王明和老师处,以备存档。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八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1929——l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措施及作用。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评介其作用是对消除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及措施。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导致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甚而出现“繁荣”
(过渡讲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美国资产阶级宣扬当时为“黄金时代”,说什么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似乎前程一片光明。实际上,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通过提问弄清)
这场危机的爆发地(板书)(提出问题。危机为什么首先在美国爆发?)
(重点释疑)为什么呢?因为一战期间,美国获得将近400亿美元的利润。世界上的黄金差不多有一半集中在美国。随着美国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股票价格直线上升,上涨了三、四倍。但是,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增多,广大人民却越来越贫困、购买力下降、产品积压,最终爆发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过程)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一股抛售股票的狂潮。卖主们声嘶力竭地叫喊,买主却一个也没有。股价惨跌,许多百万富翁看着手里的财产顷刻就要化为乌有,真的要发疯了。震惊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学生阅读找出要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呢?
2.经济危机的特点(板书)
(学生阅读然后答出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投影:材料解析。出示材料并启发。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货币金融等各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3年共5个年头。
材料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l/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
(过渡)经济危机带来了种种灾难,垄断资产阶级把它们都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
3.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板书)
出示投影
职业介绍所前的长队
“胡佛村”及其“村”民
《纽约儿童捡煤渣充燃料》
(学生聚精会神看投影,听讲解,思维十分活跃。)
一方面,工厂倒闭,大约有1700万工人失业,3000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另一方面,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和利润,却大量销毁商品,破坏生产力。成袋咖啡倒入大海,牛奶倾入河中,小麦放在锅炉里烧掉,农作物被焚烧。
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上台,就实施了“新政”。
二、罗斯福新政(板书)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6页“罗斯福”形象图及注释。
(学生看图并阅读罗斯福有关的介绍。学生阅读并勾划重点。)
目的、措施、效果(板书)
(精讲)
1.新政目的(板书)
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它具体体现在新政措施中。
2.措施(板书)
(1)整顿银行(略)
(2)农业方面(略)
(3)对工业的调整,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4)新建公共工程(略)
3.效果(板书)
(提问)新政取得了什么成效?
(回答,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学生回答后再深入讲解。
(三)总结、扩展
新政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由于新政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消费力,刺激了工业活力,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回升,摆脱了危机,使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社会趋于安定。更主要的是,罗斯福新政在美国保存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并使之在二战中成为反法西斯国家之一,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德国、日本与美国正好相反,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了激烈斗争,战争策源地在亚洲、欧洲形成了。
板书设计
第8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6—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爆发——美国
2.特点——(l)波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国家对经济干预、指导,以消除危机。
2.措施——(l)整顿银行
(2)农业方面
(3)对工业的调整(中心)
(4)新建公共工程
3.效果——(1)经济恢复
(2)统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