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十一单元测试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2.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它们由南向北依次是()

①广州②宁波 ③上海 ④福州 ⑤厦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⑤②④D.①⑤④②③

3.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4.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以战争作为主要的侵略手段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5.《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

D、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6.洪仁玕说:“衣必洗而垢去,物必改而更新,理之自然也,所谓世之变革者……受天新命,食天新果,饮天新汁,因有自新之学,用以新民新世。”下列不能反映其思想的是()

A、呼吁社会改革B、破除封建专制

C、向西方学习D、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7.天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8.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这不能反映()

A、农民的平等思想B、农民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愿望

C、洪秀全已经树立推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9.从下图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战争首先在朝鲜爆发

B、北洋舰队覆没之前,中国海军一直控制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C、朝鲜战场上清军溃退的路线是由朝鲜平壤到鸭绿江再到国内

D、平壤之战、辽东之战、黄海战役和威海之战先后发生

10.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12.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孙中山主张建立()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议会君主制D.君主专制政体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据此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结束了人治,实现了法治B.标志着独裁统治在中国的终结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使中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混乱

14.右图是位于现在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民国时期“总统府”,它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政权所在地,现已被建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B、是目前最重要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C、它证明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D、近代各革命阶级曾在此先后建立过政权

15.1911年底,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帝国主义惊呼:“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这说明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进行了像义和团那样的排外运动

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6.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又一次巨大的解放。下面对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①陶片放逐法②十二铜表法③秦律(竹简)④唐律疏议

材料二“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议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制订的目的或作用看,材料一中图①②和图③④所示的法律文件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样的政治特色?与材料一图①②之间的历史渊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三中法律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有何主要地位?它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4)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法律制度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

材料二“中华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1912年4月17日)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同情。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四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924年孙中山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同意“解职”并“首推袁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认识?他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第十一单元测试

一.1.B2.D3.B4.C5.D6.D7.D8.D9.C10.C11.C12.A13.C14.A15.B16.B

二.

17.(1)①②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罗马为了维护民主政治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和对法律的垄断;两法都是民主性的体现。而图③④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2)政治特色:分权制衡原则。

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机制等。

(3)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关系:借鉴了材料二的政治政治制度模式。

(4)由专制走向民主;民主化的程度不断推进、提高。人生而平等、法律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鼓励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立宪派、旧官僚的乘机进攻;袁世凯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讹诈反革命两手策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被迫妥协退让。(2)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职,极力倡导发展实业,表现了他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3)认识:对资本主义各国抱有幻想。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扩张性。(4)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5)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共同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相关知识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

1840-1842

第二次

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根本原因

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明智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

朝鲜东学党起义

义和团运动

侵略国

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开始标志1840年6月,英国军舰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的船只

签定条约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主要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中国人民抗争

林则徐坚守广州;关天培、陈连升等壮烈捐躯;三元里人民抗英等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太平天国运动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英勇作战;黄海之战中邓世昌等英勇战斗;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及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华1.近代后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义分期

1919年至1949年

发展过程及主要事件

1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国共合作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训:1922~1923年京汉罢工高潮失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19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1927至1936年

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

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逼蒋抗日,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掀起反高潮;共产党斗争中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1945至1949年

争取和平民主

解放战争时期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

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大陆统治被推翻。3.中国近代化(富强)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独立)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②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1.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A.专制政体的终结B.工业革命的起点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D.工业革命的起点

:选C。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工业革命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工业革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2.《天朝田亩制度》与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的相同之处是

A.平分土地给农民B.反对封建制度 C.提出土地国有D.保护小农经济

:选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共同之处是都反封建。

3.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选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笼统的划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4.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用干支纪年法记述1842年,

应属于

A、辛丑年B、壬寅年C、癸卯年D、甲辰年

:选B。1842前后没有什么关键性的纪年大事,但可以加上60年,1842与1902年是一样的纪年。1901年是辛丑年,有《辛丑条约》。根据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辛丑的下一年是壬寅。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选C。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6.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

(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选A。考查调动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由他居住北京的时间1897-1920,可知他不可能有经历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故选A。7.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

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选A。从材料看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8.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

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选B。本题主要考查正确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请款辄驳诘”“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说明申请军费的提议经常被驳回、朝廷和官员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排挤等,因此B项符合题意。9.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选D。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A项符合辛亥革命,B项符合太平天国运动,C项符合辛亥革命。10.(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

霄山脉的中段(图3),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D.开创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选A。“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即井冈山,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201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二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选B。上述人物的服饰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恩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选C。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是中共仍然在国共两党合作中以及国共对峙时期犯了不同的错误,所以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不能表明中国的成熟。13.右图为某班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对学生运动的声援

: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正确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免”“去”等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成功。14.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党经历了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下列关于党的发展历程按先后排序正确

的是

①分析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②适时完成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化

③独立自主,妥善解决党内分歧④重心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选D。①是在中共二大,1922年;②是在长征之后提出的;③是遵义会议提出的;④是1927年,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5.斯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

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A.西安B.吴起镇C.瑞金D.延安

:选D。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西北部”,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推测出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该是1936年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

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选D。注意题中所给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1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

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可见,西安事变标志着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选C。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对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开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8.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这些日记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可能包括

A北伐战争B淞沪会战C西安事变D辽沈战役:选A。北伐战争:1926-1927;淞沪会战:1937年;西安事变:1936年;辽沈战役:1947年。19.2009年9月20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举行首场公演。《复兴之路》,共分5个部分,你认为反映“解放战争”是在哪一个部分?

A、山河祭B、热血赋C、创业图D、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B。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核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20.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

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选C。日出东方—建党,1921年;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力挽狂澜---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灯塔指引—抗战党中央指挥中心延安,全面抗战时期时间为1937年至1945年;进京赶考—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1949年。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上述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4分)答案:(1)民族主义有大小之分,小民族主义是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是中国各民族联合与外国竞争。(4分)

(2)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4分)

(3)中国国家的衰落,国内矛盾的激化,列强侵略使中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知识分子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觉醒。(4分)

(4)可以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五四运动等为例说明。(4分)

解析:本题以民族主义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的概括归纳、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第(2)问要注意答出转变,也就是由什么到什么的变化。第(3)问关键是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第(4)问既要答出事件,同时还要说明在该事件当中如何体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的,否则是不完整的。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主要问题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了什么道路?(2分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解析:第一问中,从材料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反侵略求独立、反专制求民主,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三问中,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第四问中,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启示之一就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才能领到人民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1)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2)A.太平天国B.孙中山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4分)

(3)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或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4)启示: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人民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金田起义(2)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天京事变(5)《资政新篇》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兴中会(2)黄花岗起义(3)保路运动(4)武昌起义(5)中华民国建立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辛亥革命,兴中会,中华民国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掌握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的时间。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时间、组织形式、经过、前期和后期斗争的主要事件、评价、新特点、失败原因和教训;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也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思考为什么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

掌握《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进行比较;

掌握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原因、经过、评价、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掌握兴中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时间。

掌握掌握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提出、内容、关系和评价、实践;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

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的落陷

②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

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上海和日本

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①成立政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结果:失败

(1)失败表现: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根本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直接表现)

(2)、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4.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作用)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1)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3)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4)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1.(07海南历史)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C

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五族共和,实现民族团结之意。

2.(08全国文综2卷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否定C项不符合题意,而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当时并没有实施。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因此A项不对。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本题围绕当今热点各国的近现代化问题展开设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08全国文综)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B

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

4.(08广东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B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

5.(09年上海历史)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

C

关键是通过比较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和黑人民权运动三个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共和、反法西斯主义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反对侵略的主旨,黑人民权运动主要是反对种族歧视和维护黑人的民主权利。

6.(09年广东历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D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了防止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专权,在学习美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的同时,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7.(07全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一、易错知识点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3.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方法点拨

第一,比较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第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第三,注意与时政热点相联系,注意近代民主革命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四,本讲是高考命题设计较多的章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很多试题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联系起来,特别是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联系更加密切,像三民主义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

A.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起义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

2.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3.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李鸿章D.《天朝田亩制度》

4.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历史文献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5.“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一对联指的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毛泽东

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主权在民”的是

A《资政新编》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推翻了封建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9.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

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

10.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①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③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12.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僵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材料五1853年11月,地主文人汪土铎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他与陈墟桥蔡村一村民的一段对话:

汪问:“为何仇恨官长?是贪赃枉法吗?”村民答:“因为收钱粮。”

汪又问:“长毛(太平军)难道不收钱粮,为何不恨?”村民答:“长毛钱粮少,且不再交地主粮租。”

汪再问:“你耕种地主之田,为何不交钱粮?”村民答:“再交地主之钱粮,我如何能养活一家老小!”

汪曰:“种人之田,交人之粮,古之理也,管你足与不足,不足可另谋生路。”

材料六“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龙王庙、孔庙等等,就连孔孟圣贤书,也是‘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1853年定都南京礼仪繁盛之地后,洪秀全禁儒毁佛灭道查俗的态度越发激烈,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撰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其他所有书都在查禁之列。”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请回答:

(1)在使用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清]赵尔巽《清史稿》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如果依据上面两种观点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组的话,则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2)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开放性问题)

(3)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

1.B

。由材料中的“洪杨”,再结合题首指明的地方“广西”可以初步判断“洪杨”是指洪秀全、杨秀清,而联想到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就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

2.D。

“煮豆燃萁”是指“天京变乱”,但不能因为“煮豆燃萁”就不可以去评价洪秀全,更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他的反侵略和把农民战争水平推向高峰等还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像“煮豆燃萁”等局限性的方面则要否定。

3.B

4.B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资政新篇》中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5.C

6.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以后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也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唾弃。而新文化运动将民主科学理念进一步铺开,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延续,是在加强“这种变化”,而不是“引发”。

7.B

《资政新编》太平天国后期文件,洪仁玕提出像香港一样发展资本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共同纲领》1949年出台,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C

9.C

10.D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11.①《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②政治革命。③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给分)。

12.(1)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六;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材料五。(2)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答对3个要点就可以得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3)进步性: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天京变乱反映出其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的狭隘性;不加区分的毁灭道观、寺庙、龙王庙、孔庙和焚烧书籍,客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破坏;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破坏等。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2.《北京条约》的签订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找到电影鸦片战争的一段片段或剪接一段有关影片战争的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中国、世界(英国)的发展基本状况,思考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背景。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社会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对外长期奉行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政策又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斥抵抗,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设问:面对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应该如何来应对?(可让同学们以历史换位的角度来设想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更好,让同学发挥主观想象,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手段?把同学们拉回到历史的过去,共同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引用材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内容,理解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进而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然后指出)鸦片大量走私,一方面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种“银荒”、“兵弱”的局面,另一方面清政府官僚、贵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政治更加腐败;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这严重危及到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因而在这个背景之下,道光帝深受震动,同意委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主要举措、高潮“虎门销烟”等。然后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有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禁烟运动只是借口,战争得发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在简单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之后,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可引用以下部分材料让学生归纳其内容及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然接着讲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也同样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内容、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和法国以炮舰的威胁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概括为: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最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底,英法联军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几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通商口岸多达10个;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尤其是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对洗劫圆明园,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指出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北京条约》时,应根据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增开天津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控制京畿重地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并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实施意见: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组讨论的形式,意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点拨思路,宏观调控讨论方向。在讨论中,应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认识和观点,教师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思路点拨:战争是谁挑起的?其主要目的何在?让学生在这个基点上理性思考和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辩证关系。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

(投影:洪秀全塑像)

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

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③教义:

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c.打倒“阎罗妖”

(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

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51年(板书)

教师:185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

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投影:《永安封王表》)

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

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①北伐(板书)

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

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板书)

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

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板书)

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

措施

目的

时间

将领

意义

北伐

西征

东征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

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

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

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投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

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件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

(投影:《资政新篇》书影)

教师: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

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教师:185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

(1)天京变乱

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

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教师讲解经过、投影:

400)this.style.width=400;"align=baselineborder=0

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②后期防御战

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

学生看书回答。

(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教师简要讲解: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

(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学生发言。

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

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

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课外书籍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

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

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

巩固练习

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

A.清朝最高统治者B.外国侵略者C.中外反动势力D.地主豪绅

答案:A

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B

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件B.列强的侵略

C.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

答案:A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答案:A

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答案:C

课后作业

教材49页练习。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内容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如何走上革命的道路来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1)兴起:(播放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录像)。指出兴中会成立地点,性质及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如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成员。由于力量的分散,各地起义先后失败了。

教师问:这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学生答)

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2)发展:(播放同盟会成立录像)请学生回答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鞑虏”指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与纲领的通俗话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的关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两者没有实质的差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特别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以为可以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已经失去信心了。所以人们对这些革命是同情的)

(播放武昌起义的资料片)继续(播放全国革命形势的录像资料)。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教师问:武昌起义后,为什么各省纷纷响应,使的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呢?(学生答)。

清政府统治名存实亡,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共同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中华民民国的成立就是水到渠成了。(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录像资料)要求学生记住时间,总统,地点,提问:中华民国与以往历史上建立的王朝有什么区别啊?总结: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一系列措施并稍做分析,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结果:教师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学生答)

根据图片〈清帝宣布退位的诏书〉,〈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介绍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投靠其叔父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驻汉城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亲信荣禄的推荐,编练新军。袁仿德国军队的编制,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禧的宠信,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三十四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他被罢官,回家养病。但由于他的部属仍掌握兵权,他随时都准备东山再起。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被迫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革命党人和清廷之间左右逢源,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清帝退位,又以此为资本,于1912年2月骗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封建地主军阀的人袁世凯窃取。

历史意义: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否达到。

教师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什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帝反封建)

五、反馈与小结:

袁世凯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人,其本人是封建地主军阀的代表。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六:练习与作业:

历史填图册,第八课

七、教学设备:

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有关《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录像资料。

八、补充材料: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甲午战争后,清廷看到原来的湘军、淮军都已经不中用,决定编练新军。这个差使便落到了袁世凯(1859年—1916年)头上。袁世凯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和五年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七年,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投靠其叔父袁保中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受到直隶(约今河北)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十年,经李鸿章保举,在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朝中权贵,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经多方钻营,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亲信荣禄的推荐,于二十一年底被派至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个营,作为编练新军的基础。袁又增募两千人,仿德国军队的编制,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为控制这支军队,他网罗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人作为他的亲信和爪牙。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二十四年,在光绪帝支持下,维新运动达到高潮,他派徐世昌到北京进行联络。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为同守旧派抗衡,光绪接受维新派的建议,召见袁并特赏候补侍郎。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禧的宠信,次年升工部右倚郎,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在济南按兵不动。二十七年,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八年,兼任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军。至三十一年,共编成六镇。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发生和诞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和孙中山政策变化的原因。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4、认识到三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正确评价土地革命。

5、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

4、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中国的节日很多,大家可知道青年节是哪天?(学生回答:5月4号)对!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是在这天呢?这就不能追随到66年的这一天了,也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板书):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老师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五四运动的有关情况;五四运动为什么能爆发呢?我们一起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讨一下。(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去考虑)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政治:北洋军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相互混战剥削人民

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老师引导):以上因素促成了五四运动必然会发生,但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肯定得催化剂,大家看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是弱国,即使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也不可能赢得列强的尊重。)

(老师过渡):巴黎和会上中国争议要求传到中国,立即激起了各层人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起来反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场运动的具体过程

(板书):2、经过: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五四运动主要发生在5、6月份,而且运动的中心和斗争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五月:运动中心:北京;斗争主力:学生;

六月: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

(老师讲解):五四运动声势浩大,波及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其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些反映结果的动词:释放、免除、拒签;

(板书):结果:胜利(释放、罢免、拒签)

(老师引导):五四运动的胜利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伟大意义。

(板书):3、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3﹚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组织工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影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老师过渡):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斗争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随之诞生。

(板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老师引导):中共为什么能产生呢?产生的条件怎样?(引导学生从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老师引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共是怎样诞生的,也就是一大的召开。

(板书):2、经过:

(1)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

(老师讲解):中共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党的名称、指定了党的纲领、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这一切具有伟大的意义。

(老师讲解并板书):3、意义:(1)宣告了中共的诞生

(2)中共的性质

(3)作用:给灾难深重的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4)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老师讲解):中共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最大痛苦来源于外国帝国主义压迫和本国军阀统治,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共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板书):“二大”(19227)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内容: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民主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老师过渡):中共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要想革命胜利就必须团结国内民力量,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本地三个内容

(板书):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教材内容,结合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一下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板书):1、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主观上: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决定

客观上: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老师引导):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老师讲解):对!国民党一大就是讨论国共合作的有关事宜: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且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一致的,实际是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

(板书):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

基础:新三民主义

(老师引导):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开展

(板书):意义: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兴起

(老师过渡):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北伐,请看课本内容,看一下北伐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二)北伐战争

1、条件:五卅运动,国民政府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了解一下北伐是要打倒哪些势力?(引导学生看北伐战争地图)

(板书):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老师引导):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大影响;

(板书):5、影响:工农运动开展;汉口、九江;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人

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反革命面貌暴露

(老师引导):国民革命最后有没有成功?

(学生回答):没有

(老师引导):对!是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学生回答):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老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追究一下这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

(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并板书):失败之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超过革命力量

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袭击革命

主观上:中共缺乏经验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革命后期陈独秀放弃领导权

(老师过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要想革命胜利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中共开始了独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失败后的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低谷的!

(板书):四、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老师引导):大家看课本内容,找出当时中共进行了哪几次起义?其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补充):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秋收起义:找到正确路

广州起义

(老师讲解):三次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等人认识到中共要想生存必须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开始了另一种斗争——土地革命。

(板书):2、土地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

(教师过渡):在第二单元讲抗日战争中我们提到了在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时,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并且在此指导思想下,发动了五次围剿根据地的战争,前四次都被中共攻破,但第五次反攻失利,在危急之时中共开始了长征。

(板书):五、红军的长征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内容,看一下红军长征的背景。

(学生回答):……

(板书):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老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2、长征的开始:193410

(老师引导):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共开了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家看一下是什么会议?

(学生回答):遵义会议

(老师引导):这次会议有何规定?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遵义会议集中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的正确主张,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板书):3、遵义会议19351(内容、意义)

(老师讲解):经过艰难险阻,红军在甘肃于1936年10月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

(板书):4、长征的胜利:193610

(课堂小结):复习本课内容,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本课讲义

第15课国共十年的对峙

[学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折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搞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阶段特征]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难点]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2)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
2.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①“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国内政局极为复杂混乱,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宁汉之争尤为突出。
②“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双方在***问题上趋向一致。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成“宁以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此后,蒋介石在新军阀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②通过1928年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进一步加强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①政治上:颁布“训政纲领”,此外还组建正规军,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推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为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③外交上:实行反对苏联,依附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帝国主义的承认;对日本的侵略则妥协退让。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背景分析

(一)课改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同时,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二)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更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不会受人欺负。

(三)教学主题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实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决定?两党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板书)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师: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板书)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教师: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板书)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播放纪录片、幻灯:南京大屠杀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证》片断、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齐齐哈尔市毒气事件)

教师: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直到今天,日军侵华的危害仍遗毒无穷。请同学们举例证明。

学生:(举例证明略)

教师:那么,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债?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对,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和维护和平!日军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医治的创伤。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有学生鼓掌)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请大家思考,这是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分析略)

教师: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多媒体展示资料: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科书;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法案)日本右翼势力甚至极力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蓄意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发生的一般战斗行为。大家怎样看待这些事件和做法?

幻灯显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并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招魂,这表明()

A、日本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活动猖獗

C、日本力图重温政治大国美梦D、日本重视对下一代的历史教育

学生通过对各选项中信息的比较,很快得出答案是B。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从而端正学生盲目的民族仇视情结。

(板书)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教师:抗日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抗日低潮的时候,有些人甚至动摇了:我们能打赢日军吗?为了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日形势的好转,中共党中央决定在华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教师: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除了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开辟国外战场。

(板书)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教师: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各地到处张灯结彩。

(幻灯)猜谜语: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猜三个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字。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这三个人分别是屈原(屈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山东,威胁日军)、共工(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奋力抗战的功劳)

(幻灯)

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社会的援助

B、敌小我大,我强敌弱

C、国民党正面战场消灭日军的主要兵力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

(答案D)

教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都失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全民英勇抗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板书)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作分析。

学生:(分析、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略)

(三)布置探究学习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1、列举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历次侵华的时间、规模和结果;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由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哈日”一族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影片、历史照片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猜谜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课题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

第16课抗日战争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07考纲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重点

难点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教法

教具

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Ⅰ)、《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对本课的考查中,年年有试题。内容覆盖全面。“全民族的抗战”题型侧重于选择题,利用一些材料考查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判断,今后复习要注意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结合材料给出正确的判断;“日军的滔天罪行”目前还没有考查过,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抗战的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合考查的可能性大,如今年的天津文综。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4)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七七事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2)特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党外合作,分头抗战,相互配合;军民抗战,贯穿始终。

(3)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3.抗战的史实:

(1)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3)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延安、广泛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变幻无穷的游击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地区百团大战

(4)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4.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制定的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2)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路线。

(3)不同点:依靠力量;抗战前途;代表利益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

1.胜利原因:

(1)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3)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特别是广大华人华侨的无私援助。

2.胜利意义:

(1)国内: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09高考海南单科)“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D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

(2009高考广东单科)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抗战的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陕北革命政权也改称陕甘宁边区,虽然还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在此背景下才可能出现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现象。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3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

八一三事件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

国共的军事合作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比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两次中日战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34)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