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届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考纲要求]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1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知识主线

阶段核心知识史料实证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南京条约》及附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与上述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是《南京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答案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2.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

“某条约的某条款”指的是什么?

答案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

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在此之后”指的是哪次历史事件之后?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

4.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

上述条约指的是哪个条约?

答案 《马关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1)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商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军费800万两白银;开放南京等十一口通商。

(2)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经济侵略到政治控制的过程。

(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侵略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的大幅降低证明了列强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重点转向了资本输出,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要求。

(3)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政治控制,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到设立“使馆界”,控制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1.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中国近代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就是不平等的。用泛道德的倾向判断条约性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不科学的。

3.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例题 (2016上海单科20)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问题

诊断本题形式新颖,只需要注意一点就可以解决问题:论著中铁路权、财权、练兵权都被列强瓜分了,我们自然很容易想到“瓜分”一词,这样就可以直接在选项中寻找到梁启超的《瓜分危言》,其他选项不需要考虑。

方向

研判使用新材料、新情境仍然是各地高考一直追求的命题标准,在这一点上,上海卷尤为突出。其实对付这种试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提取新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C

1.(立意: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看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答案 A

解析 “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故D项错误。

2.(立意:对租界的认识)据资料记载,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黄遵宪等逃往上海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而革命党人更是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由此可见()

A.租界成为反清革命基地

B.清政府开始放弃领土主权

C.租界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D.各国均默许中国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黄遵宪等主张改良政治,并不反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租界”,只是租让,并非放弃主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逃往上海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可知,清政府不具有租界的执法权,故C项正确;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不会默许中国社会变革,故D项错误。

3.(立意:图文结合识别近代列强侵华)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所述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B项所述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正确;“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C项错误;“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考点2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知识主线

时期发展历程史料实证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1)起因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1.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平天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李大钊说: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从阶级上讲,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答案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成果?

答案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

“过渡性强权统治”指的是什么?

答案 加强中央的权力。

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

19世纪中后期,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后失败。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1.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局限性

(1)阶级局限性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2)时代局限性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例题 (2016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问题

诊断要求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第一步存在的问题是选不准观点,选观点的标准是容易找史实,容易作答。就本题而言,选第一种观点好找史实,强调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实即可。第二步存在的问题是所找的史实针对性差。所找的史实应该是与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相关的。

方向

研判开放型新试题迎合了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解答时掌握住基本的操作步骤,然后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1.(立意:对史料的解读与判断)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答案 B

解析 1862年英国人的报纸,代表当时英国与清政府勾结,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立场。材料未提及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太平军“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未肯定太平军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不是否定其反帝爱国的一面,故D项错误。

2.(立意: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故B项错误;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相继出现袁世凯北洋军阀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内,政治都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故D项错误。

3.(立意:从比较的角度看思想的演变)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答案 C

解析 列强加剧侵略扩张在甲午战后,不是在1900年后,故A项错误;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没有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他们接受的是康梁的维新思想,通过改良救国的思想,他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故B项错误;1900年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人们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促成了孙中山形象的转变,故C项正确;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4.(立意:从评述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缙绅士大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人物阶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中国农民,并不依附于大地主的田庄。佃种地主土地的农户,与自耕农一样,在精耕细作的小片土地上,在农村市场经济机制下,谋求较佳的收入。在这样一个基层市场网络笼罩的空间内,传统社会的缙绅士大夫是当地的领导分子,组织地方力量,处理地方相关事务。缙绅士大夫,有的是政府退休官员,有的是现任官员的家属。他们以科举、同僚、戚谊、师友……种种关系,编织为网络,小则覆盖乡里,大则遍布全国。缙绅士大夫的社会力量,足以颉颃政治权力。

设立咨议局,不啻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坤的社会力量。八国联军时,东南各省督抚宣告中立自保,已是在皇权之外宣示地方权力。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这一由革命过渡到民国的情势,其势颇顺,中国并没有经历严重的混乱。——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缙绅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是否同意作者这一观点并进行评述。

答案 (1)特点:没有正式的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主要在地方自发地发挥作用;与皇权政治相联系。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2)答案一:同意此观点。清王朝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派、地方督抚势力及社会缙绅力量联合推翻的。

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动摇;“新政”改革失败,清政府力量进一步削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控制的政治力量有限。所以清王朝是被多种力量联合推翻的。

答案二:不同意此观点。清王朝是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武昌起义直接推翻的。

晚清政治腐朽,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新政”改革失败,丧失民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用武力推翻了清政府;地方督抚及社会缙绅只是投机革命并埋下了新政权的隐患。

解析 第(1)问特点及原因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评述,答案一同意,需说明是联合推翻,答案二不同意,需说明是革命派通过武昌起义直接推翻的;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晚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新政”改革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性或软弱性、缙绅力量联合或投机革命等几个角度回答,注意史论结合。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中共创立时期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什么?

答案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2.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

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答案 北伐战争时期。

3.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

材料主要反映了遵义会议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 承认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蒋介石日记》中写道:1938年2月6日,“《抵御外侮与民族复兴》一篇演讲词发表后,敌必对我恨之入骨髓。彼梦想我屈膝之意可以休乎”?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抗战态度是什么?

答案 积极抗战。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5)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

(1)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

(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逐步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

(1)国民革命时期

①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依据: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4)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例题 (2016浙江文综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问题

诊断考生易错的地方在第(3)(4)问。回答第(3)问中的“何种方式”,要包括几个基本要素:领导阶级、革命纲领、统一战线、革命道路。第(4)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基本经验,实际上基本经验主要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这个最需要回答的是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要求回答近代以来,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考虑到建国后的情况。

方向

研判单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题材的高考命题较少,浙江卷这样做实际上给广大考生指出了复习中存在的误区。像这种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内容比较容易命制材料题,因为它可以找到很多可以命制的主题,如革命、民生、救亡;等等。

答案 (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的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1.(立意: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答案 C

解析 南方学运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见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立意:据原始材料判断历史事件)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记载:“香港罢工工人组织运输队随军服务,沿途农民踊跃协助。蒋(介石)曾谓,进入湖南后,‘一路民众欢迎……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这段文字记载了下列哪一事件()

A.近代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国民党围剿红军

D.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答案 B

解析 “香港罢工工人”“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可以看出这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立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作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 C

解析 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等的废除,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项正确;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最终独立,故D项错误。

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可知,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也不仅仅是茶叶,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C项错误。故选D。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A.君主专制政府

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惨败,暴露出君主专制政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仿照美国建立“更现代化的政府”——民主共和制政府,故B项正确;“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表明要推翻清政府,与君主立宪制主张保留君主不符合,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政府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后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无关,故D项错误。

3.下面是发生于1894年的某场战争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参战

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

中方1019120525艘沉没1200

日方1227235665艘重伤300

A.北洋舰队损失较大

B.北洋水师实力损失过半

C.日本舰队毫发无损

D.中国军队率先撤离导致中国惨败

答案 A

解析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排除B;黄海海战中,日本有五舰重伤,三百人伤亡,排除C;黄海海战中,日本率先撤离战场,排除D。从“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两项对比来看,中国损失较大,故A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解放战争后

答案 B

解析 此题强调最能反映民族主义的重要性的时期,也就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危机最严重,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后主要是国共两党的内战,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5.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干,西方列强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这说明清政府变成了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也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侵略从开埠通商、为商品输出开辟道路到逐渐控制清政府,也是其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一个表现。题干没有涉及对中国领土的瓜分问题,A错误,答案为A。

6.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虎门销烟不是内战,也不在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规定“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的“英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天津条约》,“长江沿岸……内战”“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英国虽镇压义和团运动,但不在长江沿岸,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中,列强并没有直接镇压革命军,排除D。

7.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一记载()

A.完全否定了义和团运动

B.真实反映了义和团反侵略的决心

C.是反动文人对农民阶级的诽谤

D.再现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情景

答案 D

解析 该记载只是反映了义和团的某一方面,并不是完全否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对使用外来物品的中国人的态度,B项与此无关,排除;材料记载的事件反映了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并非是反动文人对农民阶级的诽谤,C项错误,D项正确。

8.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这说明临时约法()

A.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不是兄弟的意思”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故A项正确。B、C、D虽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9.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峰》《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文字“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说明早期中共报纸由于理论性较强,普通民众看不懂,故本题选择C。

10.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 A

解析 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故A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动机,故B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故C项错误;推动实业救国不符合洋务运动的主题,故D项错误。Jab88.COm

11.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敌后抗日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抗战主力,故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

1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其画面的设计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对下图所示纸币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该货币主要流通在江北革命根据地

B.该纸币发行时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南方曾经流通

D.该种纸币在抗战时期敌后战场发行使用

答案 D

解析 通过观察此纸币可以从毛主席头像、“苏中”“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判断出此纸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发行使用的,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

材料二 情景再现

情景一 他们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情景二 北京,他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

情景三 ……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材料三 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遂川县城……不久,遂川人民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

(1)义律是在广州出现什么情况下发机密信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后来,英国政府是怎样获取了“最适意的满足”?

(2)材料二中情景各出现于近代中国的哪些时期?

(3)材料三中的政权指的是什么政权?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遂川县城,说明中国工农红军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分析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 (1)情况:林则徐广东禁烟。

获取方式: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2)时期:情景一,洋务运动时期;情景二,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时期;情景三:新文化运动时期。

(3)政权:红色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4)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外国侵略)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林则徐实行禁烟,英国以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第(2)问回忆教材知识即可解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可知政权是指红色政权,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第(4)问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外国侵略)和封建主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答案 (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

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而八七会议没有指明革命的道路;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

特点: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与矛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革命所处的环境、党自身错误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进行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从理论与实践逐渐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从革命成果、党的建立等方面来概括。

精选阅读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单元综述]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明珠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保守、落后、自给自足)(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原料)0

3)对外:闭关锁国要求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夺的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②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中英贸易逆差——鸦片走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危害

直接原因: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2、过程:广东广州——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再退回广东——扩大战争——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重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到南京

3、战争中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4、结果——1842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地区)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1844年《黄埔条约》(法国)《望厦条约》(美国)

5、失败的原因:

①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前面落后。

②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

③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开展了工业,势力雄厚,武器先进,且蓄谋已久。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6、影响(具体内容见P24)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政治

独立自主

部分主权被破坏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阶级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重难突破]

1、正确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壮大。

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7年占领广州建立第一个傀儡政权广东巡抚衙门(柏贵)

1858年《天津条约》俄、美、英、法(签定的顺序)

内容: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

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为200万两。

——“赔款、四种人、两种船、十口岸”

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第二阶段(1858年——1860年)

1860年火烧圆明园——咸丰——“海盗式扩张”

1860年《北京条约》(俄、英、法)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天陪(赔)酒(九)”

3、危害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重难突破]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

(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①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③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

2、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

3、过程

平壤战役(回族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P26页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书本P26学思之窗)

5、结果: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概括

时间:1898年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扶亲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

评价: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P28“外商带钱进宾(兵)馆”

a、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b、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c、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难突破]

1、“扶亲灭洋”的评价?

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2.《北京条约》的签订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找到电影鸦片战争的一段片段或剪接一段有关影片战争的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中国、世界(英国)的发展基本状况,思考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背景。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社会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对外长期奉行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政策又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斥抵抗,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设问:面对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应该如何来应对?(可让同学们以历史换位的角度来设想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更好,让同学发挥主观想象,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手段?把同学们拉回到历史的过去,共同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引用材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内容,理解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进而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然后指出)鸦片大量走私,一方面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种“银荒”、“兵弱”的局面,另一方面清政府官僚、贵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政治更加腐败;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这严重危及到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因而在这个背景之下,道光帝深受震动,同意委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主要举措、高潮“虎门销烟”等。然后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有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禁烟运动只是借口,战争得发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在简单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之后,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可引用以下部分材料让学生归纳其内容及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然接着讲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也同样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内容、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租界: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和法国以炮舰的威胁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概括为: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最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鸦片战火再燃
1.《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底,英法联军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天津条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新增加了哪些内容?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以分析概括指出以下几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通商口岸多达10个;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尤其是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但由于英法不满足既得侵略权益,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对洗劫圆明园,可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段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指出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为人间奇迹的宫殿就是北京的圆明园。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侵略者不仅毁灭了驰名世界的皇家园林,而且毁灭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侵略者的罪行,将永远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唾弃。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北京条约》时,应根据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主要指出以下几点:
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增开天津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控制京畿重地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关于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规定,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并简单介绍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实施意见: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组讨论的形式,意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和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点拨思路,宏观调控讨论方向。在讨论中,应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认识和观点,教师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思路点拨:战争是谁挑起的?其主要目的何在?让学生在这个基点上理性思考和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辩证关系。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

(投影:洪秀全塑像)

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

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③教义:

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c.打倒“阎罗妖”

(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

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51年(板书)

教师:185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

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投影:《永安封王表》)

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

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①北伐(板书)

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

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板书)

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

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板书)

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

措施

目的

时间

将领

意义

北伐

西征

东征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

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

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

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投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

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件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

(投影:《资政新篇》书影)

教师: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

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教师:185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

(1)天京变乱

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

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教师讲解经过、投影:

400)this.style.width=400;"align=baselineborder=0

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②后期防御战

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

学生看书回答。

(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教师简要讲解: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

(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学生发言。

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

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

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课外书籍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

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

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

巩固练习

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

A.清朝最高统治者B.外国侵略者C.中外反动势力D.地主豪绅

答案:A

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B

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件B.列强的侵略

C.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

答案:A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答案:A

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答案:C

课后作业

教材49页练习。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内容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如何走上革命的道路来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1)兴起:(播放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录像)。指出兴中会成立地点,性质及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如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成员。由于力量的分散,各地起义先后失败了。

教师问:这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学生答)

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2)发展:(播放同盟会成立录像)请学生回答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鞑虏”指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与纲领的通俗话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的关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两者没有实质的差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特别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以为可以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变法失败以后,人们对清政府已经失去信心了。所以人们对这些革命是同情的)

(播放武昌起义的资料片)继续(播放全国革命形势的录像资料)。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教师问:武昌起义后,为什么各省纷纷响应,使的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呢?(学生答)。

清政府统治名存实亡,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共同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中华民民国的成立就是水到渠成了。(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录像资料)要求学生记住时间,总统,地点,提问:中华民国与以往历史上建立的王朝有什么区别啊?总结: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一系列措施并稍做分析,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结果:教师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学生答)

根据图片〈清帝宣布退位的诏书〉,〈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孙中山乘车离开总统府〉介绍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投靠其叔父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驻汉城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亲信荣禄的推荐,编练新军。袁仿德国军队的编制,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禧的宠信,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三十四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他被罢官,回家养病。但由于他的部属仍掌握兵权,他随时都准备东山再起。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被迫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革命党人和清廷之间左右逢源,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清帝退位,又以此为资本,于1912年2月骗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封建地主军阀的人袁世凯窃取。

历史意义: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否达到。

教师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什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帝反封建)

五、反馈与小结:

袁世凯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人,其本人是封建地主军阀的代表。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六:练习与作业:

历史填图册,第八课

七、教学设备:

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有关《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录像资料。

八、补充材料: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甲午战争后,清廷看到原来的湘军、淮军都已经不中用,决定编练新军。这个差使便落到了袁世凯(1859年—1916年)头上。袁世凯字慰庭,河南项城人,官僚世家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和五年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乃决定弃文习武。七年,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投靠其叔父袁保中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朝鲜发生政变,随吴军开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受到直隶(约今河北)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十年,经李鸿章保举,在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二十年,他见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甲午战争后,清廷酝酿编练新军,他抢先上书朝中权贵,提出训练新军的方案,经多方钻营,得到李鸿章和慈禧的亲信荣禄的推荐,于二十一年底被派至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个营,作为编练新军的基础。袁又增募两千人,仿德国军队的编制,组成新建陆军,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小站练兵”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为控制这支军队,他网罗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人作为他的亲信和爪牙。此前,他见维新运动高涨,曾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二十四年,在光绪帝支持下,维新运动达到高潮,他派徐世昌到北京进行联络。此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光绪帝实行的新政。为同守旧派抗衡,光绪接受维新派的建议,召见袁并特赏候补侍郎。维新派潭嗣同又秘密见袁,要求他率新军入京,除旧党,帮助推行新政。袁当面应允,但随即向荣禄告密。不久,慈禧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袁得到慈禧的宠信,次年升工部右倚郎,年底署理山东巡抚,率全部新军至济南,镇压义和团。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他在济南按兵不动。二十七年,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八年,兼任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军。至三十一年,共编成六镇。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发生和诞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和孙中山政策变化的原因。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4、认识到三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正确评价土地革命。

5、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3、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

4、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中国的节日很多,大家可知道青年节是哪天?(学生回答:5月4号)对!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是在这天呢?这就不能追随到66年的这一天了,也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板书):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老师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五四运动的有关情况;五四运动为什么能爆发呢?我们一起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讨一下。(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去考虑)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政治:北洋军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相互混战剥削人民

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老师引导):以上因素促成了五四运动必然会发生,但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肯定得催化剂,大家看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是弱国,即使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也不可能赢得列强的尊重。)

(老师过渡):巴黎和会上中国争议要求传到中国,立即激起了各层人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起来反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场运动的具体过程

(板书):2、经过: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五四运动主要发生在5、6月份,而且运动的中心和斗争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五月:运动中心:北京;斗争主力:学生;

六月: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

(老师讲解):五四运动声势浩大,波及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其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些反映结果的动词:释放、免除、拒签;

(板书):结果:胜利(释放、罢免、拒签)

(老师引导):五四运动的胜利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伟大意义。

(板书):3、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3﹚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组织工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影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老师过渡):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斗争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随之诞生。

(板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老师引导):中共为什么能产生呢?产生的条件怎样?(引导学生从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老师引导):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共是怎样诞生的,也就是一大的召开。

(板书):2、经过:

(1)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

(老师讲解):中共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党的名称、指定了党的纲领、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这一切具有伟大的意义。

(老师讲解并板书):3、意义:(1)宣告了中共的诞生

(2)中共的性质

(3)作用:给灾难深重的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4)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老师讲解):中共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最大痛苦来源于外国帝国主义压迫和本国军阀统治,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共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板书):“二大”(19227)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内容: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民主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老师过渡):中共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要想革命胜利就必须团结国内民力量,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本地三个内容

(板书):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教材内容,结合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一下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板书):1、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主观上: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决定

客观上: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老师引导):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老师讲解):对!国民党一大就是讨论国共合作的有关事宜: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且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一致的,实际是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

(板书):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

基础:新三民主义

(老师引导):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开展

(板书):意义: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兴起

(老师过渡):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北伐,请看课本内容,看一下北伐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并板书):(二)北伐战争

1、条件:五卅运动,国民政府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了解一下北伐是要打倒哪些势力?(引导学生看北伐战争地图)

(板书):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老师引导):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大影响;

(板书):5、影响:工农运动开展;汉口、九江;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人

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反革命面貌暴露

(老师引导):国民革命最后有没有成功?

(学生回答):没有

(老师引导):对!是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学生回答):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老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追究一下这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

(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并板书):失败之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超过革命力量

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袭击革命

主观上:中共缺乏经验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革命后期陈独秀放弃领导权

(老师过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认识到要想革命胜利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中共开始了独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失败后的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低谷的!

(板书):四、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老师引导):大家看课本内容,找出当时中共进行了哪几次起义?其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补充):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秋收起义:找到正确路

广州起义

(老师讲解):三次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等人认识到中共要想生存必须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开始了另一种斗争——土地革命。

(板书):2、土地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

(教师过渡):在第二单元讲抗日战争中我们提到了在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时,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并且在此指导思想下,发动了五次围剿根据地的战争,前四次都被中共攻破,但第五次反攻失利,在危急之时中共开始了长征。

(板书):五、红军的长征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内容,看一下红军长征的背景。

(学生回答):……

(板书):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老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2、长征的开始:193410

(老师引导):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共开了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家看一下是什么会议?

(学生回答):遵义会议

(老师引导):这次会议有何规定?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遵义会议集中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的正确主张,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板书):3、遵义会议19351(内容、意义)

(老师讲解):经过艰难险阻,红军在甘肃于1936年10月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

(板书):4、长征的胜利:193610

(课堂小结):复习本课内容,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本课讲义

第15课国共十年的对峙

[学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折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搞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阶段特征]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难点]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2)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
2.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①“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国内政局极为复杂混乱,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宁汉之争尤为突出。
②“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双方在***问题上趋向一致。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成“宁以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此后,蒋介石在新军阀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②通过1928年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进一步加强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①政治上:颁布“训政纲领”,此外还组建正规军,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推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为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③外交上:实行反对苏联,依附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帝国主义的承认;对日本的侵略则妥协退让。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背景分析

(一)课改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同时,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二)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更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不会受人欺负。

(三)教学主题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实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决定?两党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板书)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师: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板书)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教师: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板书)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播放纪录片、幻灯:南京大屠杀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证》片断、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齐齐哈尔市毒气事件)

教师: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直到今天,日军侵华的危害仍遗毒无穷。请同学们举例证明。

学生:(举例证明略)

教师:那么,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债?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对,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和维护和平!日军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医治的创伤。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有学生鼓掌)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请大家思考,这是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分析略)

教师: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多媒体展示资料: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科书;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法案)日本右翼势力甚至极力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蓄意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发生的一般战斗行为。大家怎样看待这些事件和做法?

幻灯显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并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招魂,这表明()

A、日本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活动猖獗

C、日本力图重温政治大国美梦D、日本重视对下一代的历史教育

学生通过对各选项中信息的比较,很快得出答案是B。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从而端正学生盲目的民族仇视情结。

(板书)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教师:抗日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抗日低潮的时候,有些人甚至动摇了:我们能打赢日军吗?为了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日形势的好转,中共党中央决定在华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教师: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除了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开辟国外战场。

(板书)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教师: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各地到处张灯结彩。

(幻灯)猜谜语: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猜三个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字。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这三个人分别是屈原(屈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山东,威胁日军)、共工(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奋力抗战的功劳)

(幻灯)

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社会的援助

B、敌小我大,我强敌弱

C、国民党正面战场消灭日军的主要兵力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

(答案D)

教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都失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全民英勇抗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板书)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作分析。

学生:(分析、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略)

(三)布置探究学习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1、列举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历次侵华的时间、规模和结果;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由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哈日”一族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影片、历史照片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猜谜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金田起义(2)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天京事变(5)《资政新篇》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兴中会(2)黄花岗起义(3)保路运动(4)武昌起义(5)中华民国建立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辛亥革命,兴中会,中华民国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掌握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的时间。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时间、组织形式、经过、前期和后期斗争的主要事件、评价、新特点、失败原因和教训;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也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思考为什么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

掌握《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进行比较;

掌握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原因、经过、评价、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掌握兴中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时间。

掌握掌握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提出、内容、关系和评价、实践;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

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的落陷

②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

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上海和日本

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①成立政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结果:失败

(1)失败表现: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根本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直接表现)

(2)、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4.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作用)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1)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3)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4)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1.(07海南历史)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C

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五族共和,实现民族团结之意。

2.(08全国文综2卷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否定C项不符合题意,而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当时并没有实施。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因此A项不对。但是,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本题围绕当今热点各国的近现代化问题展开设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08全国文综)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B

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

4.(08广东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B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

5.(09年上海历史)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

C

关键是通过比较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和黑人民权运动三个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共和、反法西斯主义突出体现了民主和反对侵略的主旨,黑人民权运动主要是反对种族歧视和维护黑人的民主权利。

6.(09年广东历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D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了防止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专权,在学习美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的同时,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7.(07全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一、易错知识点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3.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方法点拨

第一,比较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第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第三,注意与时政热点相联系,注意近代民主革命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四,本讲是高考命题设计较多的章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很多试题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联系起来,特别是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联系更加密切,像三民主义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

A.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起义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

2.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3.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李鸿章D.《天朝田亩制度》

4.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历史文献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5.“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一对联指的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毛泽东

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主权在民”的是

A《资政新编》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推翻了封建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9.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

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

10.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①材料一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在土地分配方面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中的核心是哪一个?

③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

12.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僵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材料五1853年11月,地主文人汪土铎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他与陈墟桥蔡村一村民的一段对话:

汪问:“为何仇恨官长?是贪赃枉法吗?”村民答:“因为收钱粮。”

汪又问:“长毛(太平军)难道不收钱粮,为何不恨?”村民答:“长毛钱粮少,且不再交地主粮租。”

汪再问:“你耕种地主之田,为何不交钱粮?”村民答:“再交地主之钱粮,我如何能养活一家老小!”

汪曰:“种人之田,交人之粮,古之理也,管你足与不足,不足可另谋生路。”

材料六“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龙王庙、孔庙等等,就连孔孟圣贤书,也是‘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1853年定都南京礼仪繁盛之地后,洪秀全禁儒毁佛灭道查俗的态度越发激烈,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撰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其他所有书都在查禁之列。”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请回答:

(1)在使用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清]赵尔巽《清史稿》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如果依据上面两种观点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组的话,则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2)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开放性问题)

(3)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

1.B

。由材料中的“洪杨”,再结合题首指明的地方“广西”可以初步判断“洪杨”是指洪秀全、杨秀清,而联想到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就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

2.D。

“煮豆燃萁”是指“天京变乱”,但不能因为“煮豆燃萁”就不可以去评价洪秀全,更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他的反侵略和把农民战争水平推向高峰等还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像“煮豆燃萁”等局限性的方面则要否定。

3.B

4.B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资政新篇》中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5.C

6.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以后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也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唾弃。而新文化运动将民主科学理念进一步铺开,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延续,是在加强“这种变化”,而不是“引发”。

7.B

《资政新编》太平天国后期文件,洪仁玕提出像香港一样发展资本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共同纲领》1949年出台,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C

9.C

10.D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11.①《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平均分配土地)②政治革命。③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给分)。

12.(1)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六;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材料五。(2)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答对3个要点就可以得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3)进步性: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天京变乱反映出其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的狭隘性;不加区分的毁灭道观、寺庙、龙王庙、孔庙和焚烧书籍,客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破坏;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破坏等。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单元综述]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妙构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而宣告失败。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就中国的任务。

2、孙中山临到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行不通。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四)、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社会背景: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组织基础: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3)、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

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特点:把农民的平等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4)、连年的自然灾害

2、过程

开始——1851年初,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9月,永安建制

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由盛而衰的转折——天京变乱

后期防卫战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要点补充]

1、北伐、西征、东征概况(书本P37)

北伐

西征

东征

背景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

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时间

1853年

1853年

赖汉英

1855年

石达开

1856年

领导人

林凤祥、李开芳

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

失败

胜利

胜利

意义

牵制、保证

大败、巩固

摧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2、北伐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3、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洪仁玕(干王)

5、后期防御战

1858年打垮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合力

1858年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主力)合力胜利

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合力

1860年上海(李)分力

1861年安庆(陈)分力失败

6、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的落陷

②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治国纲领:

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内容:

①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②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3)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4)、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5)、评价:

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补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2)、评价:

a.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重难突破]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4、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五)、辛亥革命

1.背景

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上海和日本

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统一政党领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公认的革命领袖)

[要点补充]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评价

联系

进步性

局限性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

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平等

没有明确的反帝旗帜

前提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

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民权主义

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

核心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补充和发展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策划:文学社、共进会

3、高潮:****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①****的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元:****

性质: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②《****临时约法》

内容:国家的权利归属(权利归国民全体所有)、政权的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书本P42)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果

1)、失败表现:

a、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根本表现)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直接表现)

2)、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5、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作用)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重点难点

1.如何认识****和南京临时政府?

(1)****是1912~1949年中国的国名,南京临时政府则是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权。

(2)****分为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则是以“****”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国民党新军阀找着“****”的旗号,实际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

1)、背景

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家,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国际环境: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导火线)(美、英)

2)、过程

地点

主力

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要点补充]

①口号:“外争国权、内惩**”(体现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性质)

“内惩**”“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得到实现)

②在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打击下,五四运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上海最早、陈独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大会的召开(书本P50)

时间

内容

意义

中共

一大

1921

通过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名称……

党的奋斗目标……

党今后的中心工作……

党的中央机构……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

二大

1922

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

(社会性质、革命敌人、革命性质)

制定革命纲领(最高、最低纲领)

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三大

1923

通过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民党一大

1924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三大政策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要点补充]

A、中共一大后,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①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④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B、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背景

①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共合作的形成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实践:

①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②兴起:1925年五卅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③高潮:北伐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①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②1927年,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成果:①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②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4)、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理人。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顷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5)、教训: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4、工农武装割据(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

意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a、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提高

3)、根据地建设:除经济建外,还在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5、红军长征(1934——1935——1936)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左”顷错误(根本)

2)、过程:

1934年开始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顷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影响(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

A、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的人民战争路线。

(3)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②1937年,聂荣臻,建立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P57图)

B、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集中主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与国民党的斗争

①背景: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②斗争方式: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③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共产党坚持抗战

①百团大战

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日本重点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目的: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形势好转

评价: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巩固抗日根据地

a、背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封锁。

b、内容

民主政权上: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军事行:百团大战

c、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C、战略反攻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

①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②内容:大会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路线

③意义: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7、解放战争

A、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①背景:

a、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b、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B、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7年6月)

防御阶段(1946夏—1947夏)

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反攻阶段——(1947.6开始)

刘、邓率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的标志)

决战阶段

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

(1)背景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②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和谈破裂。

(2)结果:4月23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3)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