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0高考地理考前复习回归书本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5-08

2010高考地理考前复习回归书本。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0高考地理考前复习回归书本”,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0高考地理考前复习回归书本

第一部分:答题的基础思路:

1、特征类:明确各种地理特征的答题要点,结合区域特征做答(此类题多为看图归纳)。

2、原因类: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板块运动等要素)和社会经济原因(包括市场、交通、科技、历史条件、工程建设、政策、军事(战争)、宗教等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方面作答。

3、意义类:可以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答。

4、评价区位、影响、条件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

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途径入手,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

第二部分:地理特征描述类——包括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或称为社会经济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植被)、土壤五大组成要素分析。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地势高低(起伏)

3、地势特征:哪高哪低。(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5、气温特征:根据所处的纬度位置从季节变化、最冷月均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分析

6、降水特征:根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从降水多少,雨季长短,季节分配,类型及空间分布加以分析。

例如:从降水的季节变化来看可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

又如: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特征有何不同?

前者比后者雨季更长,年降水量更多;

7、水文特征:水能、流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话)

(水量+落差)(季节变化)(1月零度)(植被)(春、夏、凌汛)

例:新疆内陆河流(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内流河,河流短,支流少;流量小,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8、水系特征:流程、落差、支流、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流向、

9、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如:东西南北位置、河海交汇处,沿河流分布,沿交通线分布)、半球位置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

11、等值线的特征:包括疏密、走向、弯曲、数值分布

12、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状况

13、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农林牧副渔所占的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

14、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第三部分:常用知识点总结:

1、周日视运动规律:

(1)春秋分日:极点除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2)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

A、极昼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极昼区N点除外,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C、北极点:周日视运动圈与地平圈平行,一天中无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度为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3)冬半年(9月23日——3月21日)

A、极昼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极昼区S点除外,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C、南极点:周日视运动圈与地平圈平行,一天中无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度为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2、季风及其成因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西南风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天气系统: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雨区锋后锋前冷气团一侧

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华南地区春暖多晴;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上升下沉

水平

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中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锋面气旋:见着气压场中出现锋面系统,则此气压中心定为低压。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自然方面:

太阳辐射(最根本)、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

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影响日照时数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数长;

(3).昼长;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太阳能)的因素)

(1).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削弱作用小;

(2).地势:(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小),削弱作用小;

(3).太阳高度(即纬度):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圈的路程短,削弱作用小;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地区丰富;

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为什么?

青藏高原:①降水少,晴天多,削弱作用小,日照时数长;

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小;

③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削弱作用大,日照时数短;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一纬度地区:主要考虑下垫面性质,包括

①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②海陆位置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

冬季,海洋大于陆地,沿海大于内陆;

③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作用;

④植被状况:夏季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冬季有植被的大于裸地;

⑤天气状况:白天晴天大于阴天,夜晚晴天小于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地区小,高纬地区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即阴天小于晴天;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

气候的大陆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4.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1.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高压带少雨,低压带多雨;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少雨;

季风环流——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少雨;

2.下垫面: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减湿作用;

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临海迎风岸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临海离风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

5、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自然带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地中海

温带海洋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6、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意义: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意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是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7、河流

☆主要补给类型:雨水(最主要的形式)、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河流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时间在初春解冻和初冬封冻);

二是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河套地区)和下游河段(山东河段);

☆河流航运条件的分析

评价航运条件:①气候:降水影响水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

气温影响冰期,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②地形:落差大小,有无礁石,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③通航里程的长短;

例如: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又如: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此外,人类活动占用及破坏河道;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①修水库(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径流);②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调蓄洪水);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①加固大堤;②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便于航运和泄洪);

此外,还可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以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的排放以减轻河水污染;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以及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原因:自然原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时空分布不均匀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增多,用水量增大

②人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

③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小

解决措施:开源: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③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①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

②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

③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8、洋流:(北半球是“8”字型,南半球为“0”)

世界洋流分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如南纬40度)形成西风漂流(性质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3)对航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9、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形成的地貌: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内力作用及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褶皱和断层

运用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例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例2: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例3: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东非大裂谷:断层

例4: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易与落基山混淆)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例5:地貌倒置的产生:

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成称为山岭。

☆外力作用及地貌

1.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有河谷(峡谷、V型谷)、瀑布、溶洞、石林、(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②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有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堵塞河道、洪涝灾害加剧;

2.风力作用: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①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有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蘑菇、裸岩荒漠;

②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主要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有沙垄、沙丘;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的荒(沙)漠化、次生盐碱化;

3.冰川作用:挪威的峡湾、“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波德平原与东欧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北美五大湖

10、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不同)

经度地带性(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不同)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都在变)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气温(阳坡雪线高,北半球南坡是阳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

例如:天山北坡雪线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1.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11、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和其他(年龄、性别、距离)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人口迁移的影响

A.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B.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地价: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政原因。

13、农业

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地价,工业基础,生产历史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典例分析:

1、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的区位分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有利自然区位因素:光照、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丰富

不利自然区位因素: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亚洲和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利区位因素: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3、青藏高原地区农业(河谷农业):

有利条件:①与高原相比河谷地带热量较高。②灌溉便利。③地势平坦,④受河流冲积,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⑤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其他:

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不利因素:(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低温)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4、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①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②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和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稻作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

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小麦——绵羊带)、乳畜业(西欧、新西兰、北美五大湖周围)、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14、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15、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分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技因素等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质: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4)土地:少占耕地。

社会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增大,加快物资流通。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注: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

(6)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

(7)科技是保障:青藏铁路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

典例:

简述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西南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

①地跨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

③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排列、山高谷深;

④四川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⑤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

⑥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16、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17、成因类问题归纳:

气象灾害:(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暴雨洪涝、)

☆干旱:

干旱成因分析:自然原因(降水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不均、地表径流量小)、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利用率低等)

干旱对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扩大淡水来源:如海水淡化

典例分析:

⑴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⑵华北春旱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⑶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⑷江淮:伏秋连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

⑸西南、华南:冬春连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

⑹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自然和人为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①当西南季风来得晚,去得早,或者风力较小时,我国西南各省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今年尤为严重。②我国西南地区以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降雨之后,在地表无法积水,积水会很快渗入地下流走。③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④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这样就形成了干热河谷,这往往会伴随着一种自然现象——焚风。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强大的焚风亦可造成干旱。

人为原因:1、森林植被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水雾蒸发量不足,因而严重影响降水,这是形成干旱的根本原因;2、已有的水利设施在前几十年的开发中被严重破坏,这些年基本没新建、也很少维修,库容量由于淤积在急剧减少,形成涝时,分洪量不行,旱时,储水量不足,这是大面积干旱来了束手无策,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人工降雨,遏制旱情恶化;2、暂时性跨区域调水等,以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

长远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土蓄水;2、新建或修葺储水工程,调节降雨量季节性分配不均问题;3,修造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问题;4、提高人民节水意识,在干旱年代或季节期间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等等

☆台风(热带气旋)

A.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寒潮(冷锋)

A.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②人员、牲畜做好防冻准备③农作物覆盖地膜或熏烟

④设立温室或风障⑤给农作物灌水(水的比热容大)

☆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冷锋)

成因: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③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放牧、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利:缓解酸雨、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云可缓解全球变暖。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③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

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等;

☆洪涝灾害

1、分布: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的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东部季风区

趋势: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季节与成因:夏秋季节(5—9月):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梅雨),降水集中,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

3、水系特点。4、人为原因。(参考河流洪涝灾害)

防御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工程措施(参考河流洪涝灾害)等。

※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样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

1、成因:地壳运动(构造地震)

中国多地震原因:临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2、破坏程度大小原因:自然:震级大小;距震中距离;震源深度

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表破碎)、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

④进行防震教育⑤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坡度大②地表多输送堆积物

③植被覆盖率低④充足的水(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

3、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

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⑤植树造林(生物措施)

☆滑坡

1、成因:①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

②重力作用(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

③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酸雨问题(PH5.6的各种降水)

形成条件:①有大量酸性污染物如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②湿润的气候,降水多;③山谷、盆地地形(如四川盆地)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有逆温现象。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月~10月。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生态破坏: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2)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3)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纬度地区增产、低纬度地区减产)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4)对工业的影响;5)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6)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A.臭氧空洞的成因:

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②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

B.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C.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D.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E.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③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

☆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成因:自然原因: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河流)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

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农业减产。

防治咸潮的措施: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④节约用水

☆水土流失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A.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④从平原向高原过渡坡面物质不稳定⑤黄河水的侵蚀

人为原因:①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②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③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

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原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强取耕地与薪柴。

治理措施: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②大力推广生活用煤,开发小水电;

③推广省柴灶,节省燃料;④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特点及治理措施: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适当掺入砂子。

☆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成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地表植被稀少,地表覆盖着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③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挖药材破坏植被;④人口激增;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治理措施:①退耕还林、还牧;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采用草方格沙障工程固沙。②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

③多途径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④控制人口增长。⑤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禁止采伐发菜等。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成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夏季多暴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湿地锐减问题

湿地的形成:(气候、地形、水文)

例: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弱;

②地处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河流众多,在河流交汇处,水量丰富;

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含水量大;

④气温低,结冰期长,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容易形成沼泽。

例:解释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②地势高,蒸发小,高原环境有高原冻土的形成,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1)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净化污染(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2)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便利。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教育与科研价值。

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②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③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④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⑤湿地保护投入不够,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采取措施

①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②通过退耕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

③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

绿色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等。

19、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产业移出地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对产业移入地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机会增多,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低于产业移出地)。

20、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⑶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⑷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的界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缘——秦岭—淮河。

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⑸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端接近2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⑹地势阶梯分界线:

一二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⑺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中国地形之最(10个)

根据下列经纬度的分布特征,确定国家的名称。

相关推荐

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地理复习建议

高三地理复习重在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并在此前提下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将高考要求的基础主干知识和相关能力落到实处。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宗旨及近几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结合高中新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2010年高考地理学科的复习建议,供教学与复习参考。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纲;《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依据,当然也应该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学习《考试说明》的基本目标是让教师全方位地感受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进入一种“高考复习”的状态,这也是高效复习的必要前提。《考试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五部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准确理解“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实质,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

二、准确把握好地理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强调对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并侧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此,只有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可能过渡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就是考生要自己体会、理解基础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在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要求,重新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章知识结构”,到“单元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点知识结构”做起,踏踏实实地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结构”的质量,构建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再一步一步向节、章、单元、地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点知识结构”是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质量不过硬,将直接影响“大厦”的质量。关于这点一定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高三地理复习的“瓶颈”之一就是学生对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而影响与其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区位因素的分析是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区位因素分析结构又由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人口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组成,只有在掌握每一种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将这些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提炼出这些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可能真正构建起区位因素分析这个高质量的知识结构。

为此,构建高质量的学科知识结构十分强调知识结构构建的思路和方法、知识之间的多向联系、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分析等内容,即: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养成过程,“知识”和“能力”通过“结构”的构建而得到最大限度地融合,这是高三地理高效复习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应该引起每一位高三地理教师和高三学生的深刻思考。

当然,在具体复习时,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即: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等。在认真、仔细琢磨每一知识板块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等,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

1、从地理学科知识自身的教学目标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分析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部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既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又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而“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此,地理教学不能只限于单纯地讲授教材,而必须适时地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教学资源库,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使我们的地理教学真正体现“学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2、从高考命题思路分析

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为此,我们的高三复习也应该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等引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以这些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意识等,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重视经典题目解析,总结方法规律,熟练技能训练,快速规范解题

在地理复习备考当中,做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做一定量的经典习题,检查自己在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培养认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切不可猜题押宝,搞题海战术。

1、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检测教学目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包括:

(1)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基础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

(2)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避免过难试题,正确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从能力培训和训练的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机械重复。

实距证明,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作为备考练习的主要试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对这些试题进行必要的变形,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使这些试题成为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即做到:做题必有目的。

2、踏实复习,熟练解题技能训练,规范解题思路

通过平时练习和考前模拟,总结做题的方法和规律,熟练答题的技能和技巧,规范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如:通过做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地理计算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计算题的知识体系,又建立了做计算题的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答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再与标准答案比较,找出差距及其原因,思考下次回答同类问题的策略。如:认真体会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高效性地内涵,并在一次一次地练习中熟练答题的技能技巧,规范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思维模式,为高效答题奠定基础。

如:在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要从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湖泊、土壤几个方面描述,并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在评价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时,一是要从游览价值(包括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三个方面)、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几个方面去评价。二是在具体评价每一方面时还要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评价。总之,通过平时的练习,要逐步形成回答简答题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等,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善于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追求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精选试题,把题做“透”,做题必须追求“收获”的做题意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试题错误的原因,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注意“易错点”的突破,尽可能减少“易错点”的出现等。作为学生,做题出错后,一定要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每一次做题都有所收获”,如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为帮助你实现这一愿望。

高考地理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是根本,即: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在掌握原理、规律与方法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规律与方法中提高能力。当然,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稳定而健康的学习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2010高考地理必背口诀


2010高考地理必背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其他:

1)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交通建设


微专题12 交通建设
回扣导图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量最大的是海运,最机动灵活的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
2.影响交通站点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条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阶段性因素,技术条件是解决制约因素的基本保障。
3.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弱。
4.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使用以桥带路的方式,以桥带路的主要作用有:节约耕地,线路平直、运行安全,跨越湿地和沙地等不利地形,跨越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不良地质地区,跨越河湖等不利地表障碍,给野生动物预留迁徙通道等。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改变能深刻影响沿线的聚落、商业等人类活动。
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以西湖南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沪昆高铁湖南段正式全线贯通。长沙至怀化单程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1小时40分左右。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回答1~2题。
1.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郊区,其作用不包括()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
D.便于旅客集散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B.航空运输因价格高,长距离受高铁影响较大
C.高铁因运量小,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D.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航空运输大
答案 1.D 2.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题,高铁站的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布局在城市郊区,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高铁是人流的集散地,有助于郊区和城市核心区沟通,加速郊区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故选择D项。第2题,对比高铁和航空运输,航空运输速度快于高铁,在长距离运输上航空运输时间短,节约运输时间,优势明显;在运输价格上航空运输高于高铁,航空运输成本较高;在运量上航空运输量小,高铁运输量大;航空运输受气候影响大,不稳定性强,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于航空,故A正确。
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4.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答案 3.B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城际高铁的路基特点,区域高铁通车带来的影响。第3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冻土,A错。CFG桩深入土层中,可能防止黏土地基沉降,B对。图中复合地基没有减少占地,C错。也不能降低洪水危害,D错。第4题,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属于短途运输,对航空影响不大,A错。城际高铁是客运,B错。城际高铁只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关系不大,C错。客运便利,能够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D对。

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0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非洲是近三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地区。以全国卷为例,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尼罗河水文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流域内地形特征分析;2007年全国卷二8-9题考查了东非高原局部地区的气候分析。非洲在高考中占据特殊地位,其内在原因是非洲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非盟53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

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地区国家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统一组织(非统)。2002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统组织。上海世博场馆非盟馆主题:清洁能源对非洲城市管理的巨大影响

非盟主要机构包括非盟首脑会议、执行理事会和非盟委员会。非盟首脑会议是非盟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会议。在成员国提出要求并经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后,非盟可召开特别首脑会议。

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推行改革和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作为非洲大陆的地区性组织,非盟自成立以来在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及合理安置难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盟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各成员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该组织还积极落实2001年发起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非盟在维护地区安全、调解地区战乱和冲突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非盟参与调解了布隆迪、刚果(金)、利比里亚、索马里、科特迪瓦和苏丹等国的冲突,有效地避免了这些国家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中国同非盟及其前身非统保持着友好往来和良好合作关系,并向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1998年起,中国每年派代表团出席非盟(非统)首脑会议。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2010年1月29日日正式宣布启动2010“非洲和平安全年”,以推动非洲地区危机的早日解决。

让平强调,非盟正式启动“非洲和平安全年”并不是要保证非洲在2010年内实现绝对的和平和安全,但非盟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冲突和危机的解决,争取使非洲早日实现真正的和平和安全。

非盟去年8月在利比亚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宣布将2010年确定为“非洲和平安全年”。

1.非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

如非洲周边洋流(下图)和非洲主要地理事物和气候类型分布等(见非洲区域定位图)

2.非洲地区的区域定位

3.从地理角度看非洲联盟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

4.非洲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非盟53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与非洲所在板块相邻的是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2.下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内移动轨迹图,当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下图中的

A.DA段B.AB段C.BC段D.CD段

非洲联盟(非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会议就非洲地区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磋商。下图中阴影表示非洲北部萨赫勒地区(撒哈拉沙漠南部向热带草原过渡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当地牧民每年赶着大量牲畜于11月南迁,6月北移,近年来该地区植被退化严重。据此完成3—4题。3.与牧民南迁时间对应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长江流域河水补给湖水B.庐山风景区正值旅游旺季

C.北京地区进入取暖季节D.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风

4.能够实时反映这种植被破坏状况的技术手段是

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C.专题地图D.地理信息系统

非洲联盟第14届首脑会议2010年1月31日在非盟总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幕。会议围绕“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的主题展开讨论,同时就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气候变化、非洲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磋商。右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简图。据此回答5-7题

5.非洲沙漠地区面积广大,造成E处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延伸2000多千米的因素是

A.地形B.降水

C.大气环流D.洋流

6.F气候在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B.降水条件

C.地形D.洋流

7.M地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与太平洋东南部的大渔场类似,是

A.气候条件好B.涌升流影响C.暖寒流交汇D.河流的流入

(山东省青岛市2010届高三模拟练习(二模)综)图1是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港的年平均气温低于丙港B.阴影区农业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

C.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D.亚热带硬叶林分布最广

9.若全球昼长分布如图2所示时,则该日()

A.北京日出东南方B.乙地比甲地日出时刻早

C.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D.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读下图,回答:10-13题

10.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环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起伏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1.下列地区与丙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类似的是:

A.呼伦贝尔草原B.塔克拉玛干沙漠C.科尔沁沙地D.撒哈拉沙漠

12.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图中乙处的气候特点为:

A、温和多雨B、炎热干燥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13.乙、丁所在国家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C.游牧业D.热带种植园农业

综合消息,韩国大宇物流公司已获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政府授权,取得马国130万公顷可耕地的使用权,租期为99年。这是历来类似对外租用农地案中规模最大的一起,面积约为马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据悉,韩国公司将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并船运回国。读韩国和马达加斯加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以下有关韩国在马达加斯加租地发展农业的原因

A.甲国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B.甲国经济发达,具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

C.马达加斯加西部是面积广阔的平原,水热资源充足

D.两国均位于世界主要航线上,可以利用廉价的海运来运输粮食。

15.下图为两国某地气候资料图,则最可能的是图中的

A.A地B.B地C.C地D.D地

(湖南六校2010届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文综)下图为某国玉米生产区分布、种植与收获玉米的时间图表。该国是所在大洲最大的玉米产区,也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读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国玉米生产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降水比该国同纬度西部多B.该地处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全年多雨

C.该地畜牧业较发达D.该地主要位于高原地区

解析:该国为南非,其玉米生产分布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吹东南信风,加之位于德拉肯斯山脉西侧,降水较少,B选项错误。答案:16.B

17.该国甲省区的气候有别于玉米主要产区的气候,收获玉米时期,甲省区主要收割或采摘的是

A.小麦B.棉花C.甘蔗D.葡萄

解析:甲省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盛产葡萄,秋季收获。答案:17.D

18.读下列有关乍得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非洲乍得湖,位处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交界处,面积辽阔,一度成为非洲第四大湖泊。湖滨地势低平,多沼泽,芦苇生长茂盛。湖区东南部,沙里河以及洛贡河流域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稻米、薯类等。

1960年代,乍得湖的湖面面积约为26,000平方公里(约有24个香港大),但直至2000年,它已缩小到仅余1,500平方公里(即约个半香港大),亦即它原来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到了2007年,即便是在雨季涨水期,浅平宽广的乍得湖也没有如期伸展,面积始终不到2000平方公里。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程度愈演愈烈,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湖区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乍得湖在短短40多年间面积萎缩90%以上,除了大旱灾等自然因素,还要归因于乱砍滥伐、大规模灌溉以及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

读乍得湖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和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沙漠以南地区。乍得湖水系支流集中分布在湖泊的,径流季节变化,是该河突出的水文特征。(3分)

(2)简要说明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特点及原因。(2分)

 

(3)非洲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简述非洲出口矿产对其经济有何影响?(2分)

 

(4)本地区人口的增长迅速,对环境已经产生很大影响,试说明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3分)

(5)非洲要解决以上环境问题,就必须协调人地关系。请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非洲局部地区的位置、气候、河流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等知识,综合性强。第(1)(2),根据经纬度、国家名称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该地区的大致位置,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乍得湖的西部和南部水系支流集中,受热带草原气候影响,乍得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第(3)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等和社会季节因素(劳动力、产品质量、市场等)两大方面分析之。第(4)题,为了满足人口迅速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当地人扩大耕地面积,造成了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沙漠化面积增加;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第(5)题,出口矿产等原料,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矿石价格低廉,使非洲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答案:(1)撒哈拉;西南部;大(3分)

(2)水位变化较大。入湖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分)

(3)森林和草原破坏;荒漠化和盐碱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等。(3分)

(4)矿产出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矿产品属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2分)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国土整治;加强国际合作。(4分)

19.下面左图是非洲大陆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右图上、下两部分是非洲西部沿海1月和7月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非洲西海岸降水量分布图中,上半部分表示的是月份,判断的理由是。(3分)

(2)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4分)

(3)D、E两地中容易出现荒漠化的是,从自然条件看,原因是

。(3分)

(4)M地处在回归线附近,但植被类型却是热带雨林,简述其形成原因。(2分)

(5)从A~L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是

。(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植被可推断A---L各地的气候类型,然后根据热带草原气候或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判断月份。第(2)题,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气候成因和特征相似。第(3)题,图中显示,D地处于草原和荒漠的界限上(实质是两者的过渡地带),降水少,植被生产困难,且极易受到人为破坏。第(4)题,M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地形、洋流、信风的综合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类型。

参考答案:(14分)

(1)7(1分)A为地中海气候,7月(夏季)降水少(2分)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2分)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2分)

(3)D地(1分)D地处在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地带,降水少,生态更脆弱。(2分)

(4)M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地带,又受暖流影响,降水充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分)

(5)从赤道到两极(1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1分)

20.(34分)读甲、乙两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以及流经两地区主要河流流域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径流季节分配和补给类型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地区的地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说出判断依据(6分)

(2).结合甲图中R1河流流域范围的气候分布特点,分析该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时期9月至10月左右的原因.(8分)

(3).分析乙图中R2河流被所在国家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10分)

(4).对比分析两条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10分)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河流图表资料,考查对地形判断、描述能力,并结合河流流域范围的气候分析河流相关水文特点。对河流水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考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充分提取资料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相关学科内知识,加强二者的联系。本题直接以等高线和河流为线索,涉及气候、地形、交通、农业发展等内容。要求必须熟悉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灵活分析、应用所该草料,熟悉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1)都是面积较大的外流盆地。判断依据:一是两图经纬线的跨度较大,说明实际距离远;二是两图四周高、中间低;三是两盆地中部均有外流河流经(甲图R1为刚果河,R2为长江)。(2)R1河(刚果河)支流分布在赤道两侧,上游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流量较大的时期南北交错,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5-10月,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9-次年4月,9-10月正是南北两侧支流流量较大的季节。(3)R2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大部分河段江阔水深,没有冰清,可四季通航;该河流与南北铁路线交织成网,沟通东西;沿江经济发达,腹地广大,人口城市稠密,运输量大,水运繁忙。(4)R1河流中下游发展水稻种植业、亚热带经济作物,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充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流众多、灌溉条件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