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05

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光沧海》教案设计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及其艺术联络方式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光沧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背诵。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还是指导和引导的。对于本文的感悟,往往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学生的认识遵循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从无到有,有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本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文,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初步了解文章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描写景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观沧海》

第一循环:掌握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写诗、填词、著文章,是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最好形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写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乐府诗《观沧海》,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观沧海》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有情感的朗读诗文,并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正音解词。
3、品读课文。
(2分钟后学生讨论回答)

自学质疑

学生圈画字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释疑

1、小组内了解作者,解决疑难字词,并互相提问识记。

2、小组两两结合练习朗读,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一)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

2.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临:靠着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东临碣石。

③行:运行。

④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若:好像。

⑦何:多么。

⑧洪波:巨大的波涛。

(四)、朗读诗歌:

1、比读课文,同学之间比读,力争读出诗味。

2.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第二循环理解诗歌意境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开始共同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2、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把不理解的提出来?

2学生反馈后,老师归纳整合,组织学生释疑。

三、合作释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2、组长归纳并整理讨论的结果,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一)各小组选派代表说一说上述问题,教师评价。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①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②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③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些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树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想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三循环理解主旨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该诗写景的句子中那几句最能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为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除了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还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自学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我感悟。

三、合作释疑

小组间交流自学成果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交流展示,评价后教师点拨: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五、巩固深化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创新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光沧海》创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沧海》教案设计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观沧海》

第一循环:掌握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写诗、填词、著文章,是历代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最好形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写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现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乐府诗《观沧海》,作者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观沧海》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一般常识。

2、有情感的朗读诗文,并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正音解词。
3、品读课文。
(2分钟后学生讨论回答)

自学质疑

学生圈画字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释疑

1、小组内了解作者,解决疑难字词,并互相提问识记。

2、小组两两结合练习朗读,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一)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

2.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临:靠着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东临碣石。

③行:运行。

④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若:好像。

⑦何:多么。

⑧洪波:巨大的波涛。

(四)、朗读诗歌:

1、比读课文,同学之间比读,力争读出诗味。

2.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第二循环理解诗歌意境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开始共同合作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2、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自学质疑

1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把不理解的提出来?

2学生反馈后,老师归纳整合,组织学生释疑。

三、合作释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2、组长归纳并整理讨论的结果,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一)各小组选派代表说一说上述问题,教师评价。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几句是写实景?那几句是写虚景?

①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②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③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些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树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4、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想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三循环理解主旨

一、教师出示问题:

1、该诗写景的句子中那几句最能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为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除了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还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自学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我感悟。

三、合作释疑

小组间交流自学成果

四、展示评价

1、学生交流展示,评价后教师点拨: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五、巩固深化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