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空气的成分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03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空气的成分鲁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空气的成分鲁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空气的成分鲁教版

知识点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

1、实验原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用一种足量的易燃的物质(如:红磷或白磷)与容器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固体,燃烧停止,温度降到室温时,瓶内气压减小,如果将其打开与外界相连且一端伸入盛水烧杯中导管上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入密闭容器内,进入的水的体积,填补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剧烈燃烧,黄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点燃红磷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红磷要过量(或足量)

③点燃红磷前要夹紧止水夹

④当燃烧停止,温度接近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⑤不能用碳、硫、蜡烛来代替红磷,因为它们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使瓶内气体的体积几乎没有变化,瓶内外气压差很小,水不能进入或进入的水很少,但如果在瓶内先放入能与生成气体反应的物质除去该气体,也能用碳、硫、蜡烛等代替红磷

⑥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镁也能与氮气反应,使测得的氧气体积比实际偏大

4、做测定氧气的实验时选用的固体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不与其它气体反应,只与氧气反应

③与氧气反应后生成物是固体

5、对做完实验后水量的分析

(1)吸入瓶内的水不足1/5的原因分析

①红磷量太少,消耗O2太少。

②气密性差,漏气。

③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吸入瓶内的水大于1/5的原因分析

①点燃的红磷插入集气瓶时赶跑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

②点燃红磷前未夹紧止水夹,使瓶内的空气沿导管跑出

③可能选用了能与氮气反应的物质,如:镁等。

6、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7、实验结论延伸

该实验除证明空气中O2的体积量约为空气体积的1/5外,还可得到以下结论。

①氮气体积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4/5:空气主要由O2和N2组成,因为实验测得空气中的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剩余气体体积基本为N2。

②氮气不支持红磷燃烧:红磷在瓶内燃烧消耗大部分O2后熄灭,剩下的N2并不能支持红磷继续燃烧。

③氮气本身也不能燃烧:燃着的红磷伸入瓶中,若N2也能燃烧,则可能出现瓶内的水上升超过1/5。

④氮气不易溶于水:实验中红磷开始燃烧时,瓶内压强增大,实验结束后瓶内压强降低,水被吸入瓶内。这中间,N2都充分与水接触,若N2易溶于水,则瓶内的水的上升可能超过1/5。

相关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氧气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氧气鲁教版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O分子内的化学键通常是共价键。

从实验上来说,顺磁共振光谱证明O有顺磁性,还证明O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说明原来的以双键结合的氧分子结构式不符合实际。

氧气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基态O分子中并不存在双键,氧分子里形成了两个三电子键。

氧气的结构

在π轨道中有不成对的单电子,所以O分子是所有双原子气体分子中唯一的一种具有偶数电子同时又显示顺磁性的物质。

两个氧原子进行sp轨道杂化,一个单电子填充进sp杂化轨道,成σ键,另一个单电子填充进p轨道,成π键。氧气是奇电子分子,具有顺磁性。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为、二氧化碳为、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①隔绝空气②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6、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氧气的用途:①支持燃烧②供给呼吸

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化学方程式为:

②(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火焰,在氧气中的火焰,生成气味的气体SO2。化学方程式为: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用于发令枪)化学方程式为: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化学方程式为: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溶液的形成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溶液的形成鲁教版

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结晶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⑵绝大多数的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⑶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知识点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知识点鲁教版

梳理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梳理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定义: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

注意:

(1)上下单位要一致。

(2)溶质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没有溶解的固体或析出的固体不包括在内。(3)溶液是指溶剂与溶解在溶剂中的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

(4)没有单位

3、变形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梳理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