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45

高中函数的应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30

高一数学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45。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数学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45”,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三、学学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自查阅读教材,尝试实践,合作交流,共同探索。
2、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003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非典流行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5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要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
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非典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菲非典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工能力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示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
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控制中心每日工资发布的数据,建立了非典流行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非典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
本例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拟合,从而找到近似度比较高的拟合函数。
(二)尝试实践探求新知
例1.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发下表
(身高:cm;体重:kg)
身高60708090100110
体重6.137.909.9912.1515.0217.50
身高120130140150160170
体重20.9226.8631.1138.8547.2555.05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ykg与身高xcm的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事正常?
探索以下问题:
1)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它们相应的散点图;
2)观察所作散点图,你认为它与以前所学过的何种函数的图象较为接近?
3)你认为选择何种函数来描述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的函数关系比较合适?
4)确定函数模型,并对所确定模型进行适当的检验和评价.
5)怎样修正所确定的函数模型,使其拟合程度更好?
本例给出了通过测量得到的统计数据表,要想由这些数据直接发现函数模型是困难的,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图,帮助判断.
根据散点图,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几种可能的函数模型,然后进行优劣比较,选定拟合度较好的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做出一定的预测.此外,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本例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2.将沸腾的水倒入一个杯中,然后测得不同时刻温度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S)60120200240300
温度(℃)86.8681.3776.4466.1161.32
时间(S)360420480540600
温度(℃)53.0352.2049.9745.9642.36

1)描点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建立一个能基本反映该变化过程的水温(℃)关于时间的函数模型,并作出其图象,观察它与描点画出的图象的吻合程度如何.
3)水杯所在的室内温度为18℃,根据所得的模型分析,至少经过几分钟水温才会降到室温?再经过几分钟会降到10℃?对此结果,你如何评价?
本例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依照例1的过程,自主完成或合作交流讨论.
课堂练习:某地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1.37万件.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为了在推销产品时,接收定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你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探索过程如下:
1)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散点图;
2)根据散点图设想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
一次函数模型:
二次函数模型:
幂函数模型:
指数函数模型:(>0,)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各解析式,并对各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选出合适的函数模型;由于尝试的过程计算量较多,可同桌两个同学分工合作,最后再一起讨论确定.
(三)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通过以上三题的练习,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利用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指出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利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符合wWw.JAB88.cOM

实际

不符合实际

延伸阅读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函数的理解与应用;
2.初步了解对统计数据表的分析与处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104~P106,找出疑惑之处)
阅读:2003年5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非典流行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5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要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
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非典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菲非典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工能力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示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
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控制中心每日工资发布的数据,建立了非典流行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非典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

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
例1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是5元.销售单价与日均销售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销售单价/元6789101112
日均销售量/桶480440400360320280240
请根据以上数据作出分析,这个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变式:某农家旅游公司有客房300间,每间日房租为20元,每天都客满.公司欲提高档次,并提高租金,如果每间客房日增加2元,客房出租数就会减少10间.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房间租金提高到多少时,每天客房的租金总收入最高?

小结:找出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函数变量→根据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小结:二次函数模型。

例2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身高:cm;体重:kg)
身高60708090100110
体重6.137.909.9912.1515.0217.50
身高120130140150160170
体重20.9226.8631.1138.8547.2555.05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ykg与身高xcm的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小结: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函数模型→检验→符合实际,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不符合实际,则重新选择函数模型,直到符合实际为止.
※动手试试
练1.某同学完成一项任务共花去9个小时,他记录的完成工作量的百分数如下:
时间/小时123456789
完成
百分数1530456060708090100
(1)如果用来表示h小时后完成的工作量的百分数,请问是多少?求出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如果该同学在早晨8:00时开始工作,什么时候他未工作?

练2.有一批影碟(VCD)原销售价为每台800元,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用如下方法促销:买一台单价为780元,买两台单价都为760元,依次类推,每多买一台则所买各台单价均再减少20元,但每台售价不能低于440元;乙商场一律都按原价的75%销售.某单位需购买一批此类影碟机,问去哪家商场购买花费较低?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1.有关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处理;
2.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

※知识拓展
根据散点图设想比较接近的可能的函数模型:
①一次函数模型:
②二次函数模型:
③幂函数模型:
④指数函数模型:(>0,)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向高为H的圆锥形漏斗内注入化学溶液(漏斗下口暂且关闭),注入溶液量V与溶液深度h的大概图象是().
2.某种生物增长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表:
123...
138...
下面函数关系式中,能表达这种关系的是().
A.B.
C.D.
3.某企业近几年的年产值如下图:

则年增长率(增长率=增长值/原产值)最高的是().
A.97年B.98年C.99年D.00年
4.某杂志能以每本1.20的价格发行12万本,设定价每提高0.1元,发行量就减少4万本.则杂志的总销售收入y万元与其定价x的函数关系是.
5.某新型电子产品2002年投产,计划2004年使其成本降低36℅.则平均每年应降低成本%.

课后作业
某地新建一个服装厂,从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件、1.2万件、1.3万件、1.37万件.由于产品质量好,服装款式新颖,因此前几个月的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为了在推销产品时,接收定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测以后几个月的产量,你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第1课时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汽车的行驶规律”,理解一次函数、分段函数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模型”,使学生学会指数型函数的应用,了解函数模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物理、人类社会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段函数和指数型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函数模型的体验与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在课本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几乎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人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与之相应,图中话道出了其中的意蕴:对于一个种群的数量,如果在理想状态(如没有天敌、食物充足等)下,那么它将呈指数增长;但在有限制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不同函数模型的应用.
思路2.(直接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不同函数模型的应用.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我市有甲、乙两家乒乓球俱乐部,两家设备和服务都很好,但收费方式不同.甲家每张球台每小时5元;乙家按月计费,一个月中30小时以内(含30小时)每张球台90元,超过30小时的部分每张球台每小时2元.小张准备下个月从这两家中的一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其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也不超过40小时.
设在甲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小时的收费为f(x)元(15≤x≤40),在乙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小时的收费为g(x)元(15≤x≤40),试求f(x)和g(x).
(2)A,B两城相距100km,在两地之间距A城xkm处的D地建一核电站,给A,B两城供电,为保证城市安全.核电站距城市的距离不得少于10km.已知供电费用与供电距离的平方和供电量之积成正比,比例系数λ=0.25.若A城供电量为20亿度/月,B城为10亿度/月.把月供电总费用y表示成x的函数,并求定义域.
(3)分析以上实例属于那种函数模型.
讨论结果:(1)f(x)=5x(15≤x≤40);
g(x)=90,15≤x≤30,2(x-30)+90,30x≤40.
(2)y=5x2+52(100—x)2(10≤x≤90).
(3)分别属于一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
应用示例
例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1)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
(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km)与时间t(h)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
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引导.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面积为路程;由于每个时间段速度不同,汽车里程表读数s(km)与时间t(h)的函数为分段函数.
解:(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
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汽车在这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360km.
(2)根据图1,有s=50t+2004,0≤t1,80(t-1)+2054,1≤t2,90(t-2)+2134,2≤t3,75(t-3)+2224,3≤t4,65(t-4)+2299,4≤t≤5.
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所示.
图2
变式训练
电信局为了满足客户不同需要,设有A,B两种优惠方案,这两种方案应付话费(元)与通话时间(分钟)之间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MN∥CD).
(1)分别求出方案A,B应付话费(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的函数表达式f(x)和g(x);
(2)假如你是一位电信局推销人员,你是如何帮助客户选择A,B两种优惠方案的?并说明理由.
图3

解:(1)两种优惠方案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g(x)=
(2)当f(x)=g(x)时,310x-10=50,∴x=200.
∴当客户通话时间为200分钟时,两种方案均可;
当客户通话时间为0≤x<200分钟,g(x)>f(x),故选择方案A;
当客户通话时间为x>200分钟时,g(x)<f(x),故选方案B.
点评: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函数图象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提高读图的能力.另外,本题用到了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y=y0ert,
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y0表示t=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
年份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
人数/万人55196563005748258796602666145662828645636599467207
(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
(2)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
解:(1)设1951~1959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9.
由55196(1+r1)=56300,可得1951年的人口增长率为r1≈0.0200.
同理可得,r2≈0.0210,r3≈0.0229,r4≈0.0250,r5≈0.0197,r6≈0.0223,r7≈0.0276,r8≈0.0222,r9≈0.0184.
于是,1951~1959年期间,我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r=(r1+r2+…+r9)÷9≈0.0221.
令y0=55196,则我国在1950~1959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模型为y=55196e0.0221t,t∈N.
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作出函数y=55196e0.0221t(t∈N)的图象(图4).
图4
由图可以看出,所得模型与1950~1959年的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
(2)将y=130000代入y=55196e0.0221t,由计算器可得t≈38.76.
所以,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那么大约在1950年后的第39年(即1989年)我国的人口就已达到13亿.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而是让人口自然增长,今天我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
变式训练
一种放射性元素,最初的质量为500g,按每年10%衰减.
(1)求t年后,这种放射性元素质量ω的表达式;
(2)由求出的函数表达式,求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剩留量为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做半衰期).(精确到0.1.已知lg2=0.3010,lg3=0.4771)
解:(1)最初的质量为500g.
经过1年后,ω=500(1-10%)=500×0.91;
经过2年后,ω=500×0.9(1-10%)=500×0.92;
由此推知,t年后,ω=500×0.9t.
(2)解方程500×0.9t=250,则0.9t=0.5,
所以t=lg0.5lg0.9=-lg22lg3-1≈6.6(年),
即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约为6.6年.
知能训练
某电器公司生产A型电脑.1993年这种电脑平均每台的生产成本为5000元,并以纯利润20%确定出厂价.从1994年开始,公司通过更新设备和加强管理,使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到1997年,尽管A型电脑出厂价仅是1993年出厂价的80%,但却实现了50%纯利润的高效益.
(1)求1997年每台A型电脑的生产成本;
(2)以1993年的生产成本为基数,求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的百分数.(精确到0.01,以下数据可供参考:5=2.236,6=2.449)
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引导.
出厂价=单位商品的成本+单位商品的利润.
解:(1)设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x元,依题意,得
x(1+50%)=5000×(1+20%)×80%,解得x=3200(元).
(2)设1993年至1997年间每年平均生产成本降低的百分率为y,则依题意,得5000(1-y)4=3200,解得y1=1-255,y2=1+255(舍去).所以y=1-255≈0.11=11%,
即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3200元,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约为11%.
点评:函数与方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请同学们体会它们的关联性.
拓展提升
某家电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决定调整产品的生产方案:准备每周(按120个工时计算)生产空调、彩电、冰箱共360台,且冰箱至少生产60台.已知生产这些家电产品每台所需工时和每台产值如下表:
家电名称空调彩电冰箱
每台所需工时12
13
14

每台产值(千元)432
问每周应生产空调、彩电、冰箱各多少台,才能使周产值最高?最高产值是多少?(以千元为单位)
解:设每周生产空调、彩电、冰箱分别为x台、y台、z台,每周产值为f千元,
则f=4x+3y+2z,其中x+y+z=360,12x+13y+14z=120,x≥0,y≥0,z≥60,①②③
由①②可得y=360-3x,z=2x,代入③得x≥0,360-3x≥0,2x≥60,则有30≤x≤120.
故f=4x+3(360-3x)+22x=1080-x,当x=30时,fmax=1080-30=1050.
此时y=360-3x=270,z=2x=60.
答:每周应生产空调30台,彩电270台,冰箱60台,才能使每周产值最高,最高产值为1050千元.
点评: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转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请同学们借助上面的实例细心体会.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函数模型的实例应用,包括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等;另外还应关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回答.教师提示、点拨,及时评价.
引导方法: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总结.
作业
课本习题3.2A组5,6.
设计感想
本节设计从有趣的故事开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函数模型的选择,然后通过几个实例介绍常用函数模型.接着通过最新题型,训练学生由图表转化为函数解析式的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每个例题的素材贴近现代生活,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2课时
作者:王仁海,瓯海中学教师,本教学设计获浙江省教学设计大赛省一等奖.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第三章的“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即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函数模型的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其重点,也是难点.函数模型的应用教学,既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节通过实例来说明函数模型的应用,是因为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并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中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了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学习了3.2.1几类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和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学会了如何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模型应用能力.这为理解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也为深入理解如何建立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但学生对于动态数据认识薄弱,对于综合应用函数图象与性质尚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函数图象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拟合的基本思想,学会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数据画出函数图象,从拟合简单的一次函数模型入手,掌握多角度观察函数图象的技能,探究出各种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体验函数是描述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化为函数模型,建立合适的拟合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一、创设应用情境,引出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过两种函数模型的应用,分别是利用给定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那么在既没有给出函数模型又无法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组织探究
例1下表是我校从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来,高一年级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在我市每年一次的评比中获奖的相关数据.
年份12345
篇数1421273541
请描点画出获奖篇数随年份变化的图象,并写出一个能基本反映这个变化现象的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和原知识形成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探究:
(1)组织学生读、议,小组讨论该如何分析题目?
①列表
c1c2c3c4c5c6
114
221
327
435
541
②描点
图1
③根据点的分布特征,可以考虑以一次函数y=kx+b(k≠0)作为描绘篇数与年份的变化趋势.取(1,14),(4,35),有14=k1+b,35=k4+b,解得k=7,b=7.这样,我们就得到函数模型y=7x+7.
作出此模型函数图象如下:
图2
根据上述图象,我们发现这个函数模型与已知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这说明它能较好地反映我校获奖篇数与年份的变化趋势.
变式训练
我校自实施研究性学习以来,全校三个年级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在我市每年一次的评比中第1年、第2年、第3年的获奖篇数分别是52,61,68.为了预测以后每年的获奖篇数,甲同学选择了模型y=ax2+bx+c,乙同学选择了模型y=pqx+r,其中y为篇数,x为年份.a,b,c,p,q,r都是常数.结果第4年、第5年、第6年的获奖篇数分别为74、78、83,你认为谁选择的模型较好?探究组织学生读、议,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解:(1)列表
c1c2c3c4c5c6
152
261
368
474
578
683
(2)画散点图
图3
(3)确定函数模型
由前三组数据,用计算器确定函数模型:
甲:y1=-x2+12x+41;
乙:y2=-52.07×0.778x+92.5.
(4)作出函数图象进行比较
计算x=6时,y1=77,y2=81.0.
图4
可见,乙同学选择的模型较好.
设计意图
此变式训练是为进一步巩固例1的拟合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2我校不同身高的男、女同学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
身高/cm150152154156158160162164166168170172
体重/kg42.944.846.548.550.252.354.256.659.161.463.866.2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我校同学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的同学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下面请各位同学对照拟合函数模型来测算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
本例题以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再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引发学生构建自身基础上的“再创造”,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
问题(1)的探究:
①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分析数据,发现本题只给出了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表,要想由这些数据直接发现函数模型是困难的.
②教师引导学生将表中的数据输入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它们的散点图.教师提问所作散点图与已知的哪个函数图象最接近,从而选择这个函数模型.
图5
由图可发现指数型函数y=a×bx的图象可能与散点图的吻合较好,可选之.
③教师再问:如何确定拟合函数模型中a,b值.
④教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合作探究,求出拟合函数模型中a,b的值,然后画出图形,得到的拟合函数效果如何?
⑤教师下去巡视后,请小组中的1名成员上台到实物投影处讲解.
组1:选取(168,61.4),(172,66.2)两组数据,用计算器算出a=2.6,b=1.019.
这样得到函数模型为y=2.6×1.019x,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与散点图.
图6
我们发现,函数y=2.6×1.019x不能很好地反映我校学生身高与体重关系.
组2:选取(154,46.5),(168,61.4)两组数据,用计算器算出a=2.2,b=1.02.
这样得出函数模型为y=2.2×1.02x,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与散点图.
图7
我们发现,散点图上的点基本上或大多数接近函数y=2.2×1.02x的图象,所以函数y=2.2×1.02x很好地刻画了我校学生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问题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本题需要判断选择的函数模型与问题所给数据的吻合程度,当取表中不同的两组数据时,得到的函数解析式可能会不一样,需不断修正.当然本题若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拟合功能,那么获得的函数模型会更精确,下课后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并且本例题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请一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将之一般化,用流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总结提升的能力.
问题(2)探究:
由于是研究学生自身的体重问题,因而学生的兴趣很高,每人很快都编好了自己的问题,解答起来.如一男生身高175cm,体重80kg,他的计算如下:
将x=175代入y=2.2×1.02x,得y=2.2×1.02175≈70.4.
由于80÷70.4≈1.136<1.2.
所以,该男生体重正常.
设计意图
采用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学生单独完成的模式.因为本题是测算自己本身体重的问题,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本题问题难度不大,但意义重大,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素材,即用拟合函数来预测自己关心的日常生活问题,学生体验过程方式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练习反馈
教材本节练习1.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批改、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个别指导为主,体现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小结反思
以小组中1人总结,3人倾听的方式,对本课内容进行自主小结,教师归纳强调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
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数学能力,自主小结的形式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
五、课外作业
教材习题3.2A组1题,B组1题.
六、课外实践
通过拟合函数模型看温州经济发展.
上网收集1995~2005年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对外经济三项数据,建立适当的拟合函数模型,画出拟合函数模型的图象,并通过拟合函数图象来预测温州在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
课外作业为巩固作业,课外实践为拓展作业,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再创造能力.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组织探究——画出散点图,建立模型,体会不同函数模型拟合的准确程度.

探索研究——由数据画出散点图,建立拟合函数模型,尝试选择不同的函数拟合数据并不断修正.

巩固反思——师生交流共同小结,归纳建立拟合函数模型应用题的求解方法与步骤.

作业回馈——强化基本方法及过程,规范基本格式.

课外实践——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运用拟合函数思想来解决,培养问题意识及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知识结构
问题探讨
(1)第三章的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是否可以设置为3课时,给定的函数模型、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各设置1课时,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的广泛应用,真实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体现新课程的问题性,应用性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加拓展学生数学活动的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函数模型的应用中,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泛、学生最陌生、也是难度最大的,尤其是如何建立适当的拟合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在教材中是否可安排更多的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加深学生对如何建立适当拟合函数模型的理解.并在练习中多安排渗透拟合函数思想的思考题.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课题

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共2课时)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即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信息综合列出函数解析式.

2.会利用函数图象性质对函数解析式进行处理得出数学结论,并根据数学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函数基本模型的应用,体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

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根据实际问题拟合判断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不同的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这一节我们进一步讨论不同函数模型的应用.

提出问题

①我市有甲、乙两家乒乓球俱乐部,两家设备和服务都很好,但收费方式不同.甲家每张球台每小时5元;乙家按月计费,一个月中30小时以内(含30小时)每张球台90元,超过30小时的部分每张球台每小时2元.小张准备下个月从这两家中的一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其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也不超过40小时.

设在甲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小时的收费为f(x)元(15≤x≤40),在乙家租一张球台开展活动x小时的收费为g(x)元(15≤x≤40),试求f(x)和g(x).

②A、B两城相距100km,在两地之间距A城xkm处D地建一核电站给A、B两城供电,为保证城市安全.核电站距城市距离不得少于10km.已知供电费用与供电距离的平方和供电量之积成正比,比例系数λ=0.25.若A城供电量为20亿度/月,B城为10亿度/月.

把月供电总费用y表示成x的函数,并求定义域.

③分析以上实例属于那种函数模型.

讨论结果:①f(x)=5x(15≤x≤40).

g(x)=

②y=5x2+(100—x)2(10≤x≤90);

③分别属于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

例1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的行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求图3-2-2-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

(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试建立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km与时间th的函数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图象.

图3-2-2-1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可以提示引导: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面积为路程;由于每个时间段速度不断变化,汽车里程表读数skm与时间th的函数为分段函数.

解:(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

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汽车在这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为360km.

(2)根据图,有

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3-2-2-2所示.

图3-2-2-2

变式训练

2007深圳高三模拟,理19电信局为了满足客户不同需要,设有A、B两种优惠方案,这两种方案应付话费(元)与通话时间(分钟)之间关系如下图(图3-2-2-3)所示(其中MN∥CD).

(1)分别求出方案A、B应付话费(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的函数表达式f(x)和g(x);

(2)假如你是一位电信局推销人员,你是如何帮助客户选择A、B两种优惠方案?并说明理由.

图3-2-2-3

解:(1)先列出两种优惠方案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当f(x)=g(x)时,x-10=50,

∴x=200.∴当客户通话时间为200分钟时,两种方案均可;

当客户通话时间为0≤x<200分钟,g(x)>f(x),故选择方案A;

当客户通话时间为x>200分钟时,g(x)点评: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函数图象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提高读图的能力.另外,本例题用到了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模型.

例2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

y=y0ert,

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y0表示t=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人数/万人

55196

56300

57482

58796

60266

61456

62828

64563

65994

67207

(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

(2)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

解:(1)设1951~1959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9.

由55196(1+r1)=56300,

可得1951年的人口增长率为r1≈0.0200.

同理,可得r2≈0.0210,r3≈0.0229,r4≈0.0250,r5≈0.0197,r6≈0.0223,r7≈0.0276,

r8≈0.0222,r9≈0.0184.

于是,1950~1959年期间,我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r=(r1+r2+…+r9)÷9≈0.0221.

令y0=55196,则我国在1951~1959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模型为

y=55196e0.0221t,t∈N.

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作出函数y=55196e0.0221t(t∈N)的图象(图3-2-2-4).

图3-2-2-4

由图可以看出,所得模型与1950~1959年的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

(2)将y=130000代入y=55196e0.0221t,

由计算器可得t≈38.76.

所以,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那么大约在1950年后的第39年(即1989年)我国的人口就已达到13亿.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而是让人口自然增长,今天我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

变式训练

一种放射性元素,最初的质量为500g,按每年10%衰减.

(1)求t年后,这种放射性元素质量ω的表达式;

(2)由求出的函数表达式,求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剩留量为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做半衰期).(精确到0.1.已知lg2=0.3010,lg3=0.4771)

解:(1)最初的质量为500g.

经过1年后,ω=500(1-10%)=500×0.91;

经过2年后,ω=500×0.9(1-10%)=500×0.92;

由此推知,t年后,ω=500×0.9t.

(2)解方程500×0.9t=250,则0.9t=0.5,

所以

即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约为6.6年.

知能训练

某电器公司生产A型电脑.1993年这种电脑每台平均生产成本为5000元,并以纯利润20%确定出厂价.从1994年开始,公司通过更新设备和加强管理,使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到1997年,尽管A型电脑出厂价仅是1993年出厂价的80%,但却实现了50%纯利润的高效益.

(1)求1997年每台A型电脑的生产成本;

(2)以1993年的生产成本为基数,求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的百分数.(精确到0.01,以下数据可供参考:=2.236,=2.449)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根据实际,可以提示引导.

出厂价=单位商品的成本+单位商品的利润.

解:(1)设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x元,依题意,得

x(1+50%)=5000×(1+20%)×80%,解得x=3200(元).

(2)设1993年至1997年间每年平均生产成本降低的百分率为y,则依题意,得5000(1-y)4=3200,

即1997年每台电脑的生产成本为3200元,1993年至1997年生产成本平均每年降低11%.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函数模型的实例应用,包括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等;另外还应关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再回答.教师提示、点拨,及时评价.

引导方法: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总结.

作业

课本P107习题3.2A组5、6.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工具,结合对函数性质的研究,给出问题的解答;

2.通过实例,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常见函数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了解函数模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指、对数函数等常见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为100万,如果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为1.2﹪,问:

(1)写出该城市人口数y(万人)与经历的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10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

(3)计算大约多少年后,该城市人口将达到120万?

(4)如果20年后该城市人口数不超过120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应该控制在多少?

二、学生活动

回答上述问题,并完成下列各题:

1.等腰三角形顶角y(单位:度)与底角x的函数关系为 .

2.某种茶杯,每个0.5元,把买茶杯的钱数y(元)表示为茶杯个数x(个)的函数   ,其定义域为   .

三、数学应用

例1 某计算机集团公司生产某种型号计算机的固定成本为200万元,生产每台计算机的可变成本为3000元,每台计算机的售价为5000元,分别写出总成本C(万元)、单位成本P(万元)、销售收入R(元)以及利润L(万元)关于总产量x台的函数关系式.

例2 大气温度y(℃)随着离开地面的高度x(km)增大而降低,到上空11 km为止,大约每上升1 km,气温降低6℃,而在更高的上空气温却几乎没变(设地面温度为22℃).

求:(1) 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x=3.5 km以及x=12km处的气温.

变式:在例2的条件下,某人在爬一座山的过程中,分别测得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为26℃和14.6℃,试求山的高度.

四、建构数学

利用数学某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概括出数学实质,尝试将抽象问题函数化;

2.引进数学符号,建立数学模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3.用数学的方法对得到的数学模型予以解答,求出结果;

4.将数学问题的解代入实际问题进行检验,舍去不合题意的解,并作答.

五、巩固练习

1.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时的全部支出称为生产成本,可表示为商品数量的函数,现知道一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为x件时的成本函数是C(x)=200+10x+0.5x2(元),若每售出一件这种商品的收入是200元,那么生产并销售这种商品的数量是200件时,该企业所得的利润可达到元.

2.有m部同样的机器一起工作,需要m小时完成一项任务.设由x部机

器(x为不大于m的正整数)完成同一任务,求所需时间y(小时)与机器的

部数x的函数关系式.

3.A,B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以60千米/时的速度开车从A到B,在B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米/时的速度返回A,则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

4.某车站有快、慢两种车,始发站距终点站7.2km,慢车到达终点需16min,快车比慢车晚发车3min,且行驶10min到达终点站.试分别写出两车所行路程关于慢车行驶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两车在何时相遇?相遇时距始发站多远?

5.某产品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x(台)满足关系C=3000+20x-0.1x2,其中0<x<240.若每台产品售价25万元,要使厂家不亏本,则最少应生产多少台?

六、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利于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常见函数的应用.

七、作业

课本P100-练习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