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资料形成概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爱国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物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精选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2.199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3.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选自《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七、教学过程

导入: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1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这幅图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民居住的草棚。

材料2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材料3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3)巩固人民政权。

教师: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二)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史料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史料2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分,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材料1:

材料2:

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教师: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学生1:分批进行,区别对待;

学生2: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教师: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2: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3: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三)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3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学生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学生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兴农——国家重民生,农业得发展

教师:“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邓小平曾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中共中央于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教师:同学们对新农村都有哪些印象?

学生:房屋整齐,道路整洁,空气清新……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教师: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八、板书设计

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兴农——国家重视三农问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设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教师出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表格,学生读表格,思考回答问题: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引出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P12——13课文,回答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读表格能力,及发现问题能力。土地改革的意义结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
出示几则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向学生简介《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后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
时刻教师播放《土地改革》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体验农民的喜悦心情,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警钟
长鸣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第一大案。
思考:
此事对当今有何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联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
设计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目标导学一: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目的
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过程
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这场伟大的斗争。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
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已经根本不同。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4)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四、课堂总结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的人文关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一、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2.土地改革的目的
3.土地改革的过程
4.土地改革的结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