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氧化还原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9氢气的还原性及用途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氢气的还原性及用途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氢气的还原性;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剂的概念;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主要用途。
2.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还原氧化铜。
2.难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质及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准备
见课本实验[实验3-8]
教学用品
铁架台、酒精灯、硬质试管、锌粒、稀H2SO4、氧化铜、导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写出氢气燃烧的现象及其表达式。
2.检验氢气纯度时,集满气体的试管移近火焰时应()
A.管口向下B.管口向上C.管口抽前D.管口不能对人
3.给下列混和气体点火,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氧和氮气B.氢气和空气
C.氢气和氧气D.氢气和氖气
二、引入新课
(讲解)上节课我们讲解了氢气的可燃性,说明了氢气可以和空中的氧发生反应,那么它能否与化合物中的氧发生作用呢?
三、新课讲授
1.氢气的还原性
(实验)见课本[实验3-8]
(观察)黑色氧化铜还渐变成为光亮的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珠生成。(H2CuOCuH2O)
(小结)见课本第55页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其操作注意事项为:先通氢气(经验纯的H2),后加热,通氢时导管要插入试管底部;停止加热时,先撤洒精灯,待冷确到室温理撤通氢导管。(教师分析以上原因)
(提问)氢气跟氧化铜反应属于哪种其本反应类型?
(分析)要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分析。H2CuO→CuH2O,在该反应中,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具有还原性,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具有氧化性,称之为氧化剂。
(小结)氢气:得氧→不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发生民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2.氢气的用途
(提问)前面讲过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所决定,那么根据氢气的性质氢气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指导阅读课本第57页,氢气的用途(图3-13).
(小结)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充灌探空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练金属、制备硅等;
另处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等。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哏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一主要步骤,请按下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向氢氧发和装置时添加药品;
D.停止加热;
E.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停止通入氢气;
G.检验氢气的纯度。
(2)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氢气反应生成音质铁和水蒸氯。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提示:(1)A、C、G、E、B、D、F;(2)Fe2O3,H2。)
2.典例分析
例1氢气的下列用途是利用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用来冶练金属B.作新型燃料
C.制造氨气D.用来充灌探空气球
(分析)物质的用科是由其性质决定。把性质与用科联系起来学习、记忆,就能减轻记忆负担,并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氢气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练金属;氢气具有可燃性,燃时放出大量热,并无污染,故是最理想的新型燃料。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可以跟氮气化合合成氨气,工业上用此方法合成氨,以上都是利用氢气的化学性质。只有氢气充灌控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氧密度最小、最轻这一物理性质。(答案:D)
例2上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请你根据实验情况排出一个正确的顺序(用编号填答)
A.向大试管装锌粒;B.检验氢气的纯度;C.冷却、取出氢气导管;D.在干燥的硬质大试管底部铺上一层氧化铜;E.立即将氢气通入成氧化铜的试管底部。F.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G.装氧化铜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并固定在铁架台上;H.给制氢气装置的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I.有气泡产生;J.给氧化铜加热;K.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亮红色,同时有水珠生成;L.把装有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塞紧装锌粒的试管口,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1.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M、E、H、I、J、G、B、F、K、L、D、C;
(2)某同学设计的装置共有七处错误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未插入液面以下;②气体发生器中导气管太长;③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度管用单孔塞;④成氧化铜的试管里通氢气的导管未通在氧化铜上方处;⑤成有氧化铜的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⑥酒精灯未使用外焰加热;⑦使用浓硫酸。)
(评析)本题考查实验室制氢氧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的设计应遵循迅速有效、安全可靠的原则。为此,制取氢气和还原氧化铜的准备工作应同时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明确实验原理。
指出装置的错误往往易和改正错误相混淆,如果题目中只要求指出错误没要求改正,回答时只指出错误之处即可。
五、归纳小结
1.了解氢气的用途,掌握氢气的还原性。
2.进一步证明:性质用途的辩证关系。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4、5。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七、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目的要求】: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
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B.氢气C.稀有气体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
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热
板书: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置换反应)
(H2)(Cu0)(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热
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3.4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还原性,可燃性,以及有关实验和现象。
3.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氢气的还原性。
3.疑点:氢气、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而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的燃烧?
4.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从表面现象到微观本质进行分析。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掌握氢气的还原性,可燃性,并了解有关实验和现象。
3.了解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二)整体感知
本节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现象研究本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尤其是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应注意分析反应的过程,以便使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较深的印象。
另外,本节的实验较多.应规范操作,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印象,从而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材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引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置换反应,那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置换反应?它有什么特点?
[讲解]:在空气一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氢气有什么样的用途呢?首先我们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新制的氢气由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状态、颜色,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101KPa时氢气在-252℃时变成液体,在—259℃变成雪花状固体,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讲述]:为了验证氢气的密度,我们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3—4:验证氢气密度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提问]:由此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释]:形成的肥皂泡之所以迅速上升,就是因为氢气的密度很小的缘故。在标准状况下,1升氢气的质量为O.089克,大约是同体积空气质量的1/14。
[提问]:那么,氢气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呢?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了氧气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氢气可不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呢?我们就利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板书]:2.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3—5:氢气的燃烧
[提问]: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②它与空气中哪种物质发生了反应?
③它的产物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它们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是什么?
[总结]:(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①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②烧杯内壁有水珠,并且发热。
结论:点燃点燃
氢气+氧气——→水H2+O2——→H2O
总结:氢气具有可燃性。
[提问]:那么,混有空气的氢气在点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演示实验3—6:氢氧混合爆炸实验
[现象]:氢气开始安静的燃烧,然后发出了爆鸣声,塑料筒被高高冲起。
[板书]: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总结]:之所以会发生爆炸是因为氢气中混有了空气。混合气体中大量氢气分子和空气中的大量的氧气分子混合,这样大量的分子相互接触点燃后,二者迅速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这些气体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当温度迅速升高,气体迅速受热膨胀,冲出容器发出爆鸣声。如果该反应发生在密闭容器或容积大出口小的容器,气体不能排出或来不及排出,就会使容器炸裂造成危险。
[提问]: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呢?
[解释]:因为纯净的氢气在点燃后只在管口或小孔处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接触面积小,发生反应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量也少,所以放出的热量也少,并且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去了,不会发生爆炸。通过科学实验测定,空气中如果混入的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混合气体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
[板书]: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4.2%。
[讲解]:事实上所有的可燃性气体,粉尘,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泄漏时一定要杜绝一切火源,防止发生爆炸造成危险。这也要求我们在使用氢气和其他可燃性气体时为了不发生危险,使用前一定要检验纯度。下面我们就学习检验纯度的方法。
[实验]:演示实验3—7:检验氢气的纯度(边实验边讲解)
[提问]:为什么在第二次检验前要先用手堵一会试管才能继续收集氢气再进行检验纯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小字部分。
[板书]:注意: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练习]:教材第58页第1题。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可燃性。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但是当条件不同时产生的现象不同。我们还学习了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的方法。同学们应该掌握并且注意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一定要检验纯度。
同时通过学习,应该学会如何通过表面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得到正确的结论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58页第2、3题。
2.思考题:室内如果发生煤气泄漏怎么办?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氧气比较有哪些异同?
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哪些现象?反应的表达式是什么?
3.为什么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如何检验?
[讲解]:氢气除了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和某些含氧化合物发生反应。这是氢气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板书]:(2)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演示实验3—8: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提问]: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产物?
[总结]:现象:①试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
②试管口有水滴出现。
结论: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提问]:①为什么在通氢气前检验纯度?
②为什么要向试管中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
③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④实验完后,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还要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解释]:因为这个实验的条件是加热,如果产生的氢气不纯,那么,在加热时有可能引起氢气发生器的爆炸造成危险。同样道理,如果不把试管中的空气排除干净,就有可能使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先向试管中通一会氢气,目的是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那么在加热时,试管中的氢气的浓度大于它的爆炸极限时就不会发生危险。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使反应生成的水不会倒流到试管底部使灼热的试管骤冷炸裂,而导致实验失败。实验完毕后再通一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是为了使生成的铜在氢气的环境中冷却而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使灼热的铜与氧气反应再生成氧化铜。
[板书]:实验注意问题:
a.通氢气前检验氢气纯度
b.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
c.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d.实验完毕后,停止加热后还要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提问]:这个反应属于哪类反应类型?(学生回答问题)
[分析]:在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氢气夺走,形成了单质铜。这个过程我们称氧化铜被还还原了;而氢气和氧化铜中的氧结合成它的氧化物水,我们说氢气被氧化了。这里被还原的氧化铜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氢气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副板书]:H2+CuO→Cu+H2O
还原剂氧化剂
被氧化被还原
总结:氢气具有还原性。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前面我们学过物质与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也就是说,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因为它与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反应;对于氧化铜来说,它失去了氧,这种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板书]: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讲解]:从这个反应中我们可以总结这样的规律:
[板书]:氧化剂失去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得到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在通常情况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概括氢气具有两条化学性质:
1.具有可燃性
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水;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氢气具有还原性
它可以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中的氧,使含氧化合物还原,自己被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氢气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56页“二、氢气的用途”。
[讨论]:氢气的用途,并说明它的用途是根据它的哪些性质?
[总结板书]:1.填充探空气球(奄度小)。
2.制备金属材料(还原性)。
3.作为高能燃料(可燃性)。
4.工业原料。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氢气的还原性和用途。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重点掌握氢气的还原性,掌握它与氧化铜反应的实质,并且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概括结论,体会学习的方法性和实验的规范性,应强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不但学习了知识,同时培养了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58页第4、5题。
化学教案《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目的要求】: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
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l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B.氢气C.稀有气体D.水蒸气
(学生回答)
l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l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l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l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l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l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l投影:[观察思考]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2.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3.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l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l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l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l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l学生讨论: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l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l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l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l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l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l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l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l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l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l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l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l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l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l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l
l投影:[思考讨论]
l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
管冷却为止?
l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热
l板书: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置换反应)
l(H2)(Cu0)(Cu)(H20)
l
l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l
l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热
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l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l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l
运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进行教学的设计
顺德一中陈静莉
“氢气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在全章乃至全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节书按“大纲”和“教师用书”的安排,共讲授两节时,第一节时,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的第一项重要化学性质---可燃性。第二节时,学习氢气的另一项重要的化学性质---还原性,以及氢气的用途。
【教学目标设计】:全节的教学目标,按我们的理解,应包括了如下五点:
一、在物质知识方面是: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两项化学性质的初步原理;了解氢气的用途。
二、在理论知识方面是:使学生能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在实验知识方面是:明确氢气验纯的方法和原理,为今后学生在动手实
验时学会此项操作打下基础。
四、在能力训练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
合及归纳问题等思维能力。
五、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使学生初步知道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辩证思
想的粗浅的原理。
应当说明的是,教材对于氢气的还原性,仅仅提出“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但也涉及了还原剂与还原性,而对于“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初步概念,则仅作为选学教材安排,考虑到我们学校是重点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所以将这部分选学教材列入正式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教材的知识重点是氢气的化学性质,在重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破的难点有两处:一是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什么要先验纯的原理,进而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二是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变化导出氧化、还原、还原性、还原剂的初步概念。
【--分析】: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这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规范下,我们的
--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实验观察是“实验引导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特别注意了学观察实验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我们安排:(1)氢气吹泡的实验,以导出氢气密度很小这项物理性质的结论;(2)点燃氢气安静燃烧和不纯氢气引燃爆炸的实验,以导出氢气的可燃性;(2)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以导出氢气的还原性。除了准确、规范地做好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重点之外,我们充分地利用CAI软件将氢气燃烧的验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录相向学生们展示,使局部反应现象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动为停,扩大学生观察的空间,延长学生观察的时间。
二、引导探索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关键,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训练,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我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注意结合实验过程引导学主从“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的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如结合实验过程提出“同样是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为什么一个是安静地燃烧另一个却猛烈爆炸?”“为什么检验氢气纯度,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管口要向下并要用拇指堵住?当移近火焰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又要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重新集气?”“为什么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这与制氧气时,试管口向下倾斜有何异同?”“加热前,先往试管里通氢气有什么作用?”“实验完毕撤灯后继续通人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注意从实验观察出发,通过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将感性的认识提炼成理性的认识,透过现象初步认识氢气性质的特点和本质。例如,围绕氢气的燃烧实验,激发学生观察录相思考、讨论:“(1)氢气燃烧观察到什么现象?(2)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3)怎么用表达式将变化表示出来?”又如,结合氢气还原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结合观察录相思考、讨论:“(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这些阶梯式的思考讨论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了氢气化学性质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三.现代电教媒体引人化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了实验引导探索的手段,大大提高了引探的效果,我们十分重视采用CAI软件来辅助化学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运用CA1软件,前面所述的放大实验录相镜头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采用了电脑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一个是同样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会安静燃烧,而点燃混有空气的氢气会发生爆炸?另一个是对氢气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变得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而且这样做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四.把握教材知识结构,领会化学思想,是“引导探索教学”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注意了本节知识结构的处理。这节教材分述了氢气性质和用途的两方面的知识,然而,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基本思想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本节材料所介绍的氢气密度小,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三方面的性质,都直接决定了它的三大用途。究竟如何处理好贯彻上述化学思想和教材分裂成两块的矛盾,以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案呢?我们的做法是:在学习氢气的上述三项性质时,每学一项即顺理成章地引出它对应的用途,但在板书时,却分列在黑板的两旁对应的位置,然后围绕性质与用途,自成“知识小块”。
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以学法的指导,是“实验引导探索法”实施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本节--中,重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如何掌握氢气验纯的方法;结合思考讨论,指导学生如何理清氢气性质原理的思路,如何归纳出结论;结合阅读课文和CAI动画,突破不纯氢气点燃爆炸和“爆炸极限”的难点;结合巩固开拓题的分析和解答,如何用已知的氢气实验和性质原理,动手改正装置的错误。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寻求优化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突破难点,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设计】:巩固开拓,课堂评价是“单元目标引导探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智能的提高知识的运用和目标是否落实进行检查反馈有重要意义。为了促使学生巩固开拓本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