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13土地情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

13土地情诗。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13土地情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3土地情诗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中国的土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
(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和感受
配乐(埙)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分别叫三个同学给以点评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补充语流音变知识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相关阅读

土地资源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土地资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示例1

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第一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三、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四、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示例2

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计算机课件:土地资源


(引导)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等的总称。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其中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因此要特别珍惜和节约利用。面对可再生资源也要节约和保护,以维持其不断再生,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自然资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土地资源的利用。

(录音)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屏幕显示歌词。

(讲述)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

(展示)展示耕地、林区、草原、市景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土地利用类型。

(练习)展示某乡土地利用图,说出这个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世界上的耕地、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展示)展示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先指导学生明确图例,再设问启发,引导读图。

A、B、C、D四个地区各位于哪个自然带?是哪种类型的土地分布区?

为什么人们多在温带湿润地带的平原地区开垦耕地?

(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小结)纵上分析:世界林地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世界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地带的平原地区。

(扩展)现在的耕地分布区在开垦为耕地之前,有的是茂密的森林,有的是茫茫的草原。

人们将本是森林和草原分布的一些地区变成了耕地,是否对人类有利?讨论回答。

(人类把原属丛林、荒草生长之地开垦为良田,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土地都适合开垦为耕地。如果人们对土地利用和保护不当,就会破坏土地资源。)

(承转)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展示)展示漫画,说明其含义。

(展示)展示世界人均耕地减少图片。

(计算)根据图表数据计算世界人均耕地,并讨论表中数据说明了土地资源面临着什么问题?(假若耕地总量不减少,但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耕地也在急剧减少。)

(展示)展示土地资源的破坏图片,并展示世界土地荒漠化地图,提问:

1、你认为当前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人口大量增加,建筑用地占用耕地;②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③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2、如果你是农业部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说明理由。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出创新办法)

(板书设计)(画线部分可以留空,启发学生识记)

探究活动

1、(开放性问题)请思考:如何在人口激增的今天,更加合理的布局,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小?以你所在的小区为例,进行调查,设计一个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

2、电脑教育条件较好的地区,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软件,设计一个城市或居住区,设计者要考虑该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等问题,应提供设计的思考。

3、教师利用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地区,请学生提供一个改造本区的方案。应注意文物的保护,生活的舒适与方便,交通与绿地等。

土地诗情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地诗情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土地诗情
一、基础题
1.分别归纳诗歌第一、第二节段意。
2.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巩固题
4.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5.《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提高题
6.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7.课后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阅读理解
母亲
(1)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2)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于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3)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4)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8.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用原文回答)
9.文中对母亲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0.文中第(2)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文中第(3)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文章最后说“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原因是什么?
13.读了这篇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诗《》,这首诗也是表现伟大的母爱的,请把诗的题目填在横线上,你能写出其中的诗句吗?
1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一句表明了作者由三峡的神女峰联想到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这既写出了祖国山川之美,又自然地暗示出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古老。
B.作者恰当地用“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中国人民敦厚、顽强、勇敢的性格。
C.诗人以“挂霜的葡萄跃动着欢乐”象征着中国人民饱经历史沧桑,走进幸福生活。
D.这首诗作者主要赞颂中国的土地的神奇,地大物博,风景如画。
参考答案
一、
1.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D
3.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二、
4.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5.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三、
6.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7.略。
四、
8.为了乞讨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9.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10.震惊、难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竟是自己的母亲。
11.对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而感到难过、惭愧、自责。
12.受到母亲无私的、伟大的爱的激励,良知有所发现。
13.《游子吟》略
14.D

土地改革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土地改革》,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使用对比及归纳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土地改革必要性的分析和土地改革意义的评价,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数据,放映有关土地改革的影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动手制作图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意义进行评价,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绘制图表,把握本课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来展开。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采取学生绘制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土地改革的知识体系,培养探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1.框架中的拓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资料,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框架中的对比知识链接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人与土地关系的对比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激情引入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师:这首诗描述了什么?

生1:这首诗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生2: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民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师: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引入新课。

方法2

图片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导入框图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究问题。

师:这是土地改革时的图片,图片上的农民正在干什么?

生1: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生2: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在清整土地。

师: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而且还分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那么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引入新课。

方法3

激趣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暴风骤雨》片断,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影片中的农民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分地主的土地,还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教师: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详细情况吗?引入新课。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本课的难点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制作图表。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活动内容1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生: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生:解放前,旧中国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

生: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生: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摇头,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生: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生: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师:好!棒极了!由于上述原因,因此要进行土地改革。这就需要颁布一些法令、条款。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谁能表述它的内容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最后,教师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获得解放的心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此案例是让学生自己感知认识,完善认识,深刻感受土地改革农民真正翻了身,作了土地的主人,获得了解放。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2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表格或绘制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饼状图,根据自己设计的表格或绘制的饼状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因此,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进行讨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3.土地改革后,为什么说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附:学生制作的表格和饼状图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阶级

项目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不足10%90%

占有土地70%~80%20%~30%

社会地位剥削阶级

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被剥削阶级终年辛勤劳动,

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情况解放前,旧中国土地的占有情况

本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表格,绘制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饼状图,感受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活动内容3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四幅图片和毛泽东著作原文——“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它说明了什么?进行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各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组l:第一幅图片是农民正在拔除地界碑,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的情形。

师:(进一步问组1的同学)这幅图是当时在山东省沂南县依汶区实际拍照的,请同学们结合你学过的地理知识,提出山东属于哪个地区?

生:山东省属于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苏、皖、鲁、浙、闽、沪五省一市,有7000多万农业人口。

师:这地区什么时间完成的土地改革?

生:从1950年2月到1952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

组2:第二幅图是土改工作队队员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师:这幅图是当时在江西瑞金区实际拍照下来的,同学们谁知道江西属于哪个地区?

生:江西属于中南地区。中南地区包括鄂、豫、湘、赣、粤、桂五省一自治区。

组3:第三幅图是农民丈量分配土地,这在新解放区都要进行的。第四幅图是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师:谁知道四川属于哪个地区?

生:四川属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川、滇、贵、西藏三省一自治区,农业人口约8500多万。

组4:毛泽东著作原文说明了土地改革这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师:好!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我很激动。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同时还分得了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上教师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地理联系起来,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联系,强调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创作的足够的空间。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拓展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开辟道路。”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二、活动过程

1.研究课题:从农民分到土地,谈土地改革对历史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

2.活动安排:第一,由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出主要观点。第二,教师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和评点,加以引导和补充。

3.研究过程:

师: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谈一谈你对农民分地的看法,同时评价土地改革的历史贡献和毛泽东的功与过。

生: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他们衷心地赞美:毛主席的恩情比海深。毛泽东功高盖世,他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生:我不同意,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国家的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师:都说得很好!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解放前,农民人多地少,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得不到温饱。

生: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生: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不能因为他的错误完全否定他。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汇总到一起就更加全面了。我们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