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08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学习抓住要点,简述事情过程的说明方式。
3.体会人类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勇气,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
【课文提示】
1.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2.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精神。
【辨识字形】
揣(chuāi) 端(duān) 踹(chuài) 喘(chuǎn) 瑞(ruì) 湍(tuān)
桅(wéi)跪(guì) 诡(guǐ)脆(cuì)
【积累词语】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世界闻名 贫病交加 浩瀚无垠 风平浪静 千辛万苦 无可辩驳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人类对地球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地平——地方——地圆,各学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5世纪初,葡萄牙人胜利进行西非航行——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航海探险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们勇敢无畏地面对一切,他们的海上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世界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葡萄牙人,他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从而最终证明了大地球形说。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进行了3次探险航行,他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这些航海家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名垂青史,其中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远古的错误认识与对此的怀疑——质疑。
第二部分(第6-7段),提出“地圆学说”——发现。
第三部分(第8-14段),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证实。
第一层(第8-9段),写麦哲伦第一次航行开始。
第二层(第10-11段),回顾麦哲伦制定环球远航计划的过程。
第三层(第12段),写麦哲伦航海的艰难经历。
第四层(第13-14段),写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本文围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展开,叙述了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使人们不仅了解了“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结论,而且体会到探险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本文的副标题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必要补充,他让读者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目的: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本文的副标题说明了文章在介绍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对地球作了实证考察,让人类第一次科学地认识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形状。
2.“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有几个阶段?
要点提示:
古代传说:盖天说、盾牌——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古希腊哲学家的各种学说。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成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15世纪初,葡萄牙人进行西非航行。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
3.文章为什么要写我国及古希腊等地方关于地球形状的传说?
通过传说引出下文人们产生的疑问和发现。同时也暗示了科学探索者要推翻千百年来人们对地球错误认识的不易。
4.第7段,首句中的“第一个”、“公开”与“不仅……而且第一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公开”,这样的词语说明柏拉图发表“地球”概念的开创性意义。
“不仅……而且第一次”递进句式,充分肯定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高度评价他发现“地圆学说”的真正价值和与重要贡献。
5.“地球”概念是柏拉图“第一个公开”提出的,为什么又说亚里士多德是“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因为柏拉图仅仅是根据美学原理的推测得到结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亚里士多德用观察到的事实,科学地论证了“地球”的概念,所以才说他是“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最冒险的环球航行开始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艰难首创,意义重大。
7.“36岁的麦哲伦,贫病交加”,“贫病”分别是指什么?
贫:经济困难。 病:受过三次伤。
8.麦哲伦能成功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要素有哪些?
要素一:前人基础〈第7、8节〉
要素二:物质基础〈第9节〉
要素三:自身基础〈第10节〉
要素四:敢想敢做〈第10、11节〉
要素五: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第12节,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经受的艰难困苦。
9.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麦哲伦的事例?
麦哲伦率领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重大,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了,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至此宣告结束了。”〈第13节〉
10.第12段,作者在开始和结尾刻意记述日期和人数,有什么作用?
说明这次环球航行艰难不易,耗时长,船员死亡多。
11.怎样理解“我们时代的航海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地球”?
麦哲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让人们真正了解了地球,结束了关于地平、地方、地圆的争论,产生了有关地球的新学说。
12.根据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要素,谈谈我国要进行星际航行应具备哪些条件。
【课外作业】

相关知识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积累下列词汇:滑稽戏谑分寸恶作剧出奇制胜六神无主煞费苦心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待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大动肝火诽谤;

教学设想:
一、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以积累词汇为重点,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为重难点;
三、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疏导、提点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自己发现,自己品味;部分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是的。”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正授
自读
A、读准字音:
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
滑稽(jī)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
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B、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C、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概括: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3、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5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4、细读课文,填好下表:(可在课后完成)
事件写作原因想法过程内容
撰写希金斯投河报道教材P7: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这是个好机会,我信迷这件事非常滑稽,发表出来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而且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煞费苦心地写了这件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文章的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正文是这件事的详细报道,插图中有一幅画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手杖,试控水的深度。
撰文
嘲笑
两位
知名
人士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
给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脚注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他每周给报纸写一首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我编的那一期就有。心血来潮在他诗的下方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教材P9: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三、自读课文,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作业并进行校正:
(上节教案第二步第4小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标
(一)理清本文记叙的事例,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到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三)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英文写作“MarkTwain”,原意是“两噚”,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噚,航船可以顺利通过。这是作者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时,常听测量水深的人喊这个词,后来便用它做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涉水煞费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
言简意赅戏谑琐闻乳臭未干趾高气扬苛责诽谤
简析释疑
1、“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2、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去品味、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做好适时引导,准确评价,鼓励大胆的创见与质疑。
3、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教师辅助策略:
教师要做好铺垫、引导工作,肯定同学的正确见解并能够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可以一些精彩语段辅助说明。
读文欣赏
学生活动要求:
朗读。品:创作与生活,贵在情真;味:语言与感悟,幽默辛辣。
课后小结
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撰写主题阅读研究报告及口头报告提纲
主题阅读研究报告题目举例:
(1)、主题阅读研究过程报告
(2)、马克吐温生平
(3)、《》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
(4)、《》赏析
(5)、我最欣赏的小说人物形象:
(8)、重读《》的收获

第二课时
活动引导
阅读活动要求:
阅读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马克吐温小说的研读兴趣。
阅读活动策略:
同学自由组合为一个阅读活动小组,独立阅读,互相探讨,确立主题,撰写阅读研究报告。本课教学是“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马克吐温,说出阅读作品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等)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马克吐温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活动过程
每组同学选派代表限时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
评价提高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同学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概述凡尔登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了解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课文、查看地图、观看影像资料,收集归纳信息,概括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的主要过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5~6人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尤其是突发事件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观看影片,对战争的灾难性后果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世界近代史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学习主题,该主题主要围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四个知识点展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学习。本课涉及后两个知识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联系“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展开对一战爆发原因的探讨和总结。凡尔登战役属于战争过程的典型战役,其转折性预示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的胜负结局,而它的残酷性则证实了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一战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本课共分“谁点燃了‘火药桶’”“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三个子目。
教材处理
本节课前,教师要准备好一些展示的资料:《一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凡尔登战役形势图》,剪辑好的《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资料片。本节课主要安排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信息,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另外,应注意安排学生对战争进行感性认识和情境体验,以协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查找和一战有关的资料。
2.教师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书目,做好准备。
3.学生在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时可能会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的准备。
4.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学法为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等形式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共同回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能在战争中战胜对手,列强纷纷结成联盟。德国为了对付法国、俄国,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为自身安全很快结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那么,一战到底是如何爆发的?曾爆发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战役?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请学生讲述同盟国和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夺情况)
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一点即燃的“火药桶”。那么,这个“火药桶”到底是怎样点燃的呢?

一、谁点燃了“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教师:(放映《萨拉热窝事件》资料片断,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中的普林西普呢?你是否赞同普林西普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突发事件?最好举出一二件实例。
学生论坛:(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这类带有恐怖性质的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确实是个威胁,也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这次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找出各参战国,并且结合形势图来介绍各战场的分布情况,指出,一战爆发后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战役在西线。在这次战争中发生很多惨烈的战役,下面就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来感受一下)

二、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为学生放映《凡尔登战役》的资料片断和《凡尔登战役形势图》,感受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情景体验:(根据课前学生的准备情况,小组成员现场模拟凡尔登战役的某一场景)
在活动的基础上,师生达成共识: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三、人类的灾难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及一战的相关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可以涉及一战爆发的原因、起止时间、战争规模、破坏程度、死亡的人数、损失及使用的新式武器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卡片对本课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在这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进行了了解与探讨,旨在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战争,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附录 课堂教学调查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战火遍及全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所闻、所见、所想写下来:
1.请调查一下你的祖辈或父辈,把他们对战争,特别是对一战的看法写下来。
2.你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对于教材的介绍你满意吗?
3.请把你学完这节课的最大感悟写下来,好吗?
4.对于一战,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

〖布置作业〗

课后材料阅读

〖教学反思〗

战争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能配以形象的影视,教学效果更好,而且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的9·11事件分析恐怖活动带来的危害,进而正确认识极端事件的弊端。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