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中位线》导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25

九年级上册《中位线》导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中位线》导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上册《中位线》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到后,进一步探索梯形的中位线性质.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得证明及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难点: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抽象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已知DE是△ABC的中位线,则△ADE和△ABC的面积之比是()

(A)1:1(B)1:2(C)1:3(D)1:4

2.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点,且DE=3cm,则BC=cm

3.已知梯形的上底长为3cm,中位线长为6cm,则下底长为cm。

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由它的三条中位线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周长为。

5.已知等腰梯形的中位线的长为,腰的长为,则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为.

二、课堂学习

1.三角形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定理符号语言的表达:

如图,在△ABC中

∵D、E是AB、AC的中点

(一)探索活动一:

已知: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WWW.jAB88.cOM

求证:DE∥BC且DE=BC.

想一想:

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探索活动二: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DC的中点.

求证:EF∥BC,EF=(BC+AD).

梯形中位线性质:.
例题

1.如图,△ABC中,AD是BC的中线,EF是中位线,

求证:AD、EF互相平分。

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BD⊥DC,且BD平分∠ABC,若梯形的周长为20cm,求此梯形的中位线长.

三、反思与心得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检测

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m,理由是.
2.△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1)若EF=5cm,则AB=cm;若BC=9cm,则DE=cm;

(2)中线AF与DE中位线.

3.若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cm2,则这个梯形的高等于()

(A)6cm(B)6cm(C)3cm(D)3cm

4.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G分别是BD、AC、BC的中点。
求证:⊿EFG是等腰三角形。

五、课后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35cm,过三角形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则这三条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cm.

2.已知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分别为3cm、4cm、6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3cmB.26cmC.24cmD.65cm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4.如图所示,中,中线BD、CE相交于O,F、G分别为OB、O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

5.已知:如图(1),在△ABC中,DE是△ABC的中位线,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BC=14,则DE=____________

(2)若DE=2,AB+AC=12,则BC=___________,则△ABC的周长=____________,

梯形DBCE的周长=____________

6.已知:如图(2),△ABC中,D、E、F分别是三边的中点,则

(1)△ADF与△ABC的面积之比是____________

(2)若△ABC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由它的三条中位线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周长为_____________。

(1)(2)

7.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3,高为2,则该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8.如图,已知△ABC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两个等边△ABM和△CAN.D,E,F分别是MB,BC,CN的中点,连结DE,FE,求证:DE=EF.

思考题:9.已知: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

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图2);

(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图3);

在这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相关阅读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导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导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导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结合《草房子》,了解“孤独之旅”的前因后果,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

2、细读文本,理解文中杜小康在这趟放鸭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轨迹。

3、培养学生在成长途中的抗挫折意识。

教学过程:

(每个环节请括号注明渗透什么知识点?贯穿什么理念?)

一、谈“昨天的杜小康”

有个男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放鸭之旅”中成长的杜小康,激起学生对《草房子》的阅读兴趣,让原著来帮助学生更一步了解文本中的形象。)

二、感受“今天的杜小康”

1、阅读第一段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曹文轩散文:《前方》ppt显示

①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明确:无奈

(借助曹文轩的一句话来作为解读文章的一个窗口,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纵向的深入,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

明确:只好

(品读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③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明确: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放鸭之旅”,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

(检测预习情况,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复述)

资料链接: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ppt显示

2、阅读2--27自然段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散文:《前方》ppt显示

(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走进文本,走进杜小康,同时也能让小说教学更显宽度。)①请同学们阅读2到27自然段,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

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们心理的词语。

明确:茫然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一路上风景不错,跟着父亲的杜小康怎么会恐惧呢?(提示:通过环境描写去感受人物心理。)

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

9、父亲的精神缺席:“杜雍和沉着脸……置之不理”、“仿佛稍微慢一点下来,他也会像儿子……茫然和恐慌”、“父亲显然是有所慌张的”

(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中,感受杜小康的恐惧,在品读文字的同时,对这份无奈和恐慌身临其境。)

3、阅读第三部分

①日子一天天过去,杜小康碰到了最大的敌人“孤独”,请同学们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

明确:1、无法比拟的孤独:“……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

2、无人可见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3、无话可说的孤独:“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

4、无处不在的孤独:“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5.无法忍受的孤独:“我要回家……”

(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力,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字空白)

②面对这份孤独,杜小康接受了现实,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明确:1、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勇敢)

2、“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将一些芦苇踩到……”(坚强)

3、“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抠了”、“嚼着”(乐观)强调动词“抠”的字形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散文:《前方》ppt显示

(品味语言,在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放鸭旅途中的孤独,成了杜小康成长的舞台,“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自己”;暴风雨下的杜小康,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直面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③品读“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份惊喜,杜小康为什么如此惊喜?

明确: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可以说,“鸭蛋下蛋”是他这段孤独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前方”,正是对“鸭蛋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

2、收获的喜悦:鸭子下蛋了,表明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一个孩子,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赐予,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杜小康情感。)

三、拓展“孤独”

①题目为什么不是“成长之旅”、“放鸭之旅”,而是“孤独之旅”?

明确:抓住“孤独”在小说和杜小康中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分享学生对“孤独”的理解,检测“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抗挫折意识”落实情况,让学生把课堂走向生活。)

小结:“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陌生的前方在等着他。

布置作业: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把语文走向生活,体现人物关怀,引导学生会孤独的积极认识。

中位线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位线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中位线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命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

进一步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在前面23.3节中,我们曾解决过如下的问题:如图,△ABC中,DE∥BC,则△ADE∽△ABC.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当点D是AB的中点时,点E也是AC的中点.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点D、E原来就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与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猜想:从画出的图形看,可以猜想:

DE∥BC,且DE=BC.

2.证明:如图,△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A=∠A,∴△ADE∽△AB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DE=∠ABC,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DE∥BC且DE=BC.

思考: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AE=EC.求证:DE∥BC,DE=BC.

【分析】要证DE∥BC,DE=BC,可延长DE到F,使EF=DE,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DF=BC,DE∥BC,故只要证明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

还可以作如下的辅助线.

【归纳结论】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学说明】介绍中位线时,强调它与中线的区别.

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BE=EC,AF=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分析】要证AE、DF互相平分,即要证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DE、EF.∵AD=DB,BE=EC,

∴DE∥AC,同理可得EF∥BA.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AE、DF互相平分.

例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点G.求证:.

【分析】有两边中点易想到连接两边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

思考:在例2的图中取AC的中点F,假设BF与AD相交于点G′,如图,那么我们同理可得,即两图中的G与G′是重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在?ABCD中,有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DE=CF,BE和AF的交点为M,CE和DF的交点为N.求证:MN∥AD,MN=12AD.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AC=BD.求证:OM=ON.

【答案】1.解:连结EF,证四边形ABFE和四边形DCFE均为平行四边形,得FM=AM,FN=DN,∴MN∥AD,MN=AD.

2.解:取BC的中点G,连接EG,FG,

∵BG=CG,BE=AE,∴GE=AC,EG∥AC

∴∠ONM=∠GEF,同理GF=BD,

∠OMN=∠GFE,∵AC=BD,

∴GE=GF,∴∠GEF=∠GFE,

∴∠ONM=∠OMN,

∴OM=ON.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取BC的中点,构造中位线.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3.三角形重心的性质.

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3.4”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

本课时从学过的知识入手猜想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动手画图、操作,证明猜想,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证明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提纲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九年级上册《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提纲”,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提纲

四大文明古国自西向东的顺序: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一、神奇的金字塔-古代埃及

1.地理环境:地处非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

2.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

(2)概况:80余座大小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4)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

1.地理环境::古代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2.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民族所灭。公元前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并强盛一时。

3.《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2)内容: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序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3)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种姓制度-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恒河和印度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含义: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_,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3)规定:种姓之间等级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4)影响: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