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自学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3.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学生齐读6~10段
6.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
五、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说明文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17奇妙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感知课文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3、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根据探究问题,梳理课文内容。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1979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1962
黑斑蛙1978
哺乳类鼠
多利羊1996
二、教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四、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五、教学后记:学生对克隆的事情较有兴趣,但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有难度。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3.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二课时
三、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教师总结: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布置作业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2.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原由。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说说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磨损说”是说水从高处滴落下来,其冲击的力量使石头受到磨损。
“空泡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着地时,受力的综合作用,水滴变形成碗状,碗内的空泡受挤压破碎而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冲击。
“溶解说”是说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钙的石块上时,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强的腐蚀性,石块被腐蚀。
2.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分说部分呈逻辑顺序,四种说法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它们不能调换顺序。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解释、分类别。
六、板书设计:(不同科学领域关系密切)
生物学地质学(证明)撞击说(导致)恐龙灭绝
佐证被压扁的沙子
南极发现恐龙大陆漂移假说(否定)火山说
七、教学反思:学生对科普文章较有兴趣。但理解透彻却不是很容易。
19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第二课时
三、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课外练习
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1、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2、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六、板书设计
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怎么样
怎么办
七、教学后记:学生能理解生物入侵对本地生物的危害。
20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外练习
说说课文第2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六、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七、教学反思:《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明确说明文共性,寻找这篇说明文的个性;3、拓展迁移内容必不可少;4、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中,朗读的训练还要加强。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2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一语中的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你谈我问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

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课题解读
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一、课前预习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字注音或结合拼音写汉字
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下列词语
劫难:
 追溯
3、整体感知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第三部分(15自然段):。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
4、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地名)。

【家长签字】(温馨提示:请家长写清楚孩子预习时读了几遍课文,请签上姓名)

二、课堂研讨
1、《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尽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三、当堂检测
①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人类“不幸的家”。
②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三分之二的76亿公顷森林,到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大大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a目前全世界约有9亿人生活在b对健康十分有害c的环境中。
③地球的不幸还在于全世界每年要生产3.3亿吨有害废物,排放200万吨铅、7800吨砷、11000吨镉到大气层中,这些均超出其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
④地球的不幸更在于人们不仅污染了陆地、天空,还污染了海洋。每年,人们要从船舶倾倒600万吨废物到大海,从船上扔下500万个塑料集装箱,漏油40万吨;目前,地球上已有10%的监测河流受污染,70%的人使用不到安全的食用水,水源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
⑤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水资源被污染,这一切人类都被追究为罪魁祸首!这就是地球最大的不幸——人满为患!
⑥让我们用欧文的话结束全文。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欧文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请告诉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请好好地照料地球,珍惜地球!
1、.阅读全文,并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
2、“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一句是从第②段抽出来的,请将它还原到第②段a、b、c三处中最合适的一处。
3、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在第③段中的括号里。
A.明显B.加剧C.显著D.强烈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5、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地球,你认为人类应采取哪些对策?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课题云南的歌会总课时2第1课时1
教学
目标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重点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具小黑板学具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我们都爱唱歌,因为心情场所不同唱歌的内容也不同,让我们随着沈从文去欣赏云南的歌吧。介绍作者。
2
展示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读课文,积累生字词8
自学指导认真朗读课文,画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解决,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流
研讨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5
质疑
答疑1.区别多音字:和兴斗
2.易读错字:氛哕2
专项
训练1.本文作者,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
2.注拼音写汉字。
酬和气氛糯米即物起兴dūn距jìhuìxī微4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6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唱歌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呢?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流
研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4
质疑
答疑探究:三种歌会的描绘侧重点是什么?结合三个场面,说云南歌会有什么特点?5
专项
训练课后练习一4
综合
练习朗读课文3
课堂
小节学生谈收获1
布置
作业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云南的歌会
一、山野对歌
二、山路漫歌淳朴自然
场面宏大
三、村寨传歌

附记

课题云南的歌会总课时2第课时2
教学目标1.品析文章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难点品析文章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教具小黑板学具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由云南优美风光图片导入
2
展示
目标小黑板展示学习目标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5
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文2、3段,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
交流
研讨要点提示: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工笔描绘出云南歌手清新明快的特点。5
质疑
答疑课后二题5
专项
训练读2、3段,体会人物描写方法7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5
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看看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深刻。
交流
研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4
质疑
答疑1
专项
训练课后三题4
综合
练习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或场景。5
课堂
小结学生谈收获(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1
布置
作业搜集民歌民谣并体会民俗文化。

板书
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宏观微观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一、创设情境
云南是个山俊水美的地方,云南人的生活也像是美妙动听的音乐。大家用歌唱倾诉爱情、用歌唱激起劳动的热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云南的人们是怎样“用歌传情”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二、展示目标
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在课本上划出来,看谁找到又快又好。(5分钟后看谁掌握的更好。)
(二)词语展台
(3名学生板书。)教师从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记忆。
(三)质疑板示(指名读,巩固记忆。)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四)专项训练
听写重点字词。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再次默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提示:可以根据提示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板书:山野歌山野歌村寨歌
我们已经了解了云南对歌的几个场面,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阅读,找出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可以运用表格形式)(9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内容特点写作侧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三)质疑答疑
“山野对歌”部分写对歌女子对表现热烈欢快的对歌场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四)专项训练
阅读课后习题二,为两段文字各起一个小标题。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这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六、综合训练
本文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都相当出色,请仿照本文任何一种描写写一段话,可以写一个人,可以写一处景,也可以写一个场面。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直接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1.品味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你所欣赏的语(句)段,并谈谈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句)段的写法和作用。8分钟后看哪个小组的见解更好。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问题探究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学生表达的意思接近即可)
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的深切感悟。
(四)专题训练
找3—5名同学读一读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找出第五自然段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5分钟后看哪名同学理解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质疑答疑
哪位同学针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还有疑问?生生、师生交流。
(四)专题训练
请你用100多字写一段场面描写。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读一读,听一听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语言文字。

附:语段资料

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17端午的鸭蛋
汪增祺
课题端午的鸭蛋总课时2第1课时1
教学目标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重点积累生字词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具小黑板学具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或让学生说说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导入)
2
展示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8
自学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划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流
研讨1.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3
质疑
答疑1.区别字音字形:红苋菜 嚼腌
2.易读错字:粽子 络子3
专项

训练3.本文作者是。
4.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粽子门楣苋菜籍贯腌菜4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6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一题,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端午的鸭蛋》的,进而理清文章思路。6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准确。
交流
研讨要点提示:1.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2.写家乡鸭蛋得名声和特色;3.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4
质疑
答疑文章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开篇用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5
专项
训练课后练习一3
综合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课堂
小节学生谈收获3
布置
作业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板书

设计端午的鸭蛋
一、端午风俗
二、家乡鸭蛋层层深入(递进)
三、端午鸭蛋
附记

课题端午的鸭蛋总课时2第课时2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具小黑板学具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引入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
2
展示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5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划出文中相关的语句。5分钟后看谁谈的具体、深刻。
交流
研讨要点提示: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5
质疑答疑作者介绍高邮鸭蛋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5
专项
训练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并以“这是鸭蛋,因为”为句式说话并体会作者情感。7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6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作者语言上的特色。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全面、具体。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1.平淡而有味:“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无处不在。4
质疑答疑
专项

训练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的好处是什么?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有何特色?
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有何妙处?5
综合
练习用一二百字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5
课堂
小结学生自己谈收获1
布置
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

设计端午的鸭蛋
一、风俗——对家乡的热爱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二、优美的语句——口语色彩气息浓厚

附记

17午的鸭蛋
汪增祺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哪些风俗习惯吗?(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生活的情趣。
二、展示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认真默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边读边勾画)5分钟后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二)交流研讨
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学习成果。
(三)质疑答疑
师质疑,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出示小黑板)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籍贯( )城隍庙( )
2.解词:肃然起敬嚢萤映雪
(四)专题训练:
找学生朗读课文。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5分钟后进行交流,看谁分析的准确。
(二)交流研讨
 请你简要的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要点提示: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
再读课文,真正理清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思路。领悟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我们认真地读课文,掌握了一些字词,初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本节课,我们再次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展示目标
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文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文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文上的特色。5分钟后看谁的体会深刻。
四、交流研讨
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把学生说的这些句子扣到作者的语言风格上。
要点提示: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课文中“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例子是什么?
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子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子有哪些?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张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五、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鸭蛋本身是平常之物,因为是端午节的,才有特别的风韵和内涵。开篇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首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地方风俗风情,令人神往,为下文写鸭蛋作了情感铺垫。其次在介绍端午节风俗的时候,特别介绍家乡的吃“十二红”,其中一道菜就是鸭蛋,由此引出鸭蛋,自然而充满情趣。若开篇就写鸭蛋,显得太突兀直白,会使本来很有风俗特色的鸭蛋减色许多。
另外,文章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可见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文章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2.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六、专题训练
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七、课堂小结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的或经历。
八、综合训练
①把本课字词,读写一遍。
②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说说本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吆喝
萧乾
课题吆喝总课时2第课时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2.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重点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难点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具多媒体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尤其在集市上,你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吆喝声?谁能给大家学几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2
展示目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师口述,生齐读一遍)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7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疑难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并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7分钟后,看谁学的好。
交流
研讨1.疑难字词;(音、形、义)
2.交流自己初读后所了解的内容。3
质疑答疑生质疑生答疑(围绕本文生字的音、形、义。)5
专项
训练1.给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
囿 钹 招徕 铁铉 秫秸秆
2.看拼音写汉字:招lái隔hé吆he吹xū随机yìng变
4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6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看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要点提示: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4
质疑
答疑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4
专项
训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介绍了什么?2
综合
练习学生再读课文感受京城民俗风情。2
课堂
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4
布置
作业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1
吆喝
萧乾
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发出的种种音响。
口头叫卖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主要内容
各种吆喝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附记

课题吆喝总课时2第课时2
教学
目标1.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重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具多媒体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2
展示目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6
自学指导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6分钟后,看谁体会的深刻。
交流

研讨要点提示: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4
质疑
答疑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4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2.“‘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3.“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4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5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思考: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或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流
研讨要点提示:作者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6
质疑
答疑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4
专项
训练读课文,体会本文的组材选材特点。2
综合
练习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4
课堂
小结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2
布置
作业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1

吆喝
萧乾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感情:怀念往昔生活
写作:组材选材适当
附记

19春酒
琦君
课题春酒总课时1第课时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重点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具多媒体学具课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
展示目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6
自学指导朗读课文,勾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可询问同桌或借助工具书解决,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何
组合在一起的?6分钟后,比谁能说的准确。
交流
研讨1.同桌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间进行交流研讨。小组间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班内交流。
2.找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准备评价。
3.小组选代表展示成果,如有疑问其他小组或同学助答。直到答准确为止。
4.老师:重点强调。
(1)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5

答疑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1)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2)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2)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
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5



练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A.气氛( ) 佛堂( )划拳( ) 煨炖( )( )
B.撒开( ) 斟酒( )家醅( ) 炮制( )
C.碗盏( ) 薏米( )橄榄( )( ) 衣襟( )
D.闯祸( ) 挑剔( )面颊( ) 枸杞( )( )
2.解释成语并造句。
(1)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3)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4
二轮自学自学内容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
自学

指导再读课文,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
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
乡浓浓的感情,请勾画出来,反复朗读
并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4分钟
后看谁说的好。
交流
研讨
方法同上(一轮自学中的交流研讨)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从差生谈起)——老师强调重点。6
质疑

答疑1.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怎样的性格?
(2)“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怎样的性格?
2.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2)我:天真可爱3
专项

训练“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体现出怎样的一种境界?
明确: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3
综合

练习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用上细节描写)4
课堂

小结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老师: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2
布置
作业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
设计

春酒
一、喝春酒——风俗之美
二、喝会酒——人情之美亲情乡情
三、自酿酒——家乡之美
附记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课题俗世奇人总课时1第课时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学习抓住一件事写人的技巧。
重点只写一件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难点只写一件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具多媒体学具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好嘴张巴、泥人
张。介绍作者。1
展示目标多媒体目标1、22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读课文,掌握生字词。6
自学指导朗读课文,标出文章中疑难字词(生字及易读错写错的)利用字典结合注释解决。6分钟后看谁读的准确。
交流
研讨组内交流疑难字词。1
质疑
答疑区别多音字:
横冲嚼吓2



练1.本文作者,作家,有《冯骥才中篇小集》。
2.注拼音或写汉字。
阔绰怵模子模样琢磨
liào高qī好shú米面mēng7
二轮自学自学
内容学习抓住一件事写人的技巧。6
自学
指导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一体会人物“奇”在什么地方?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全面。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泥人张的“奇”在于他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行于色。杨巴的“奇”在于他随机应变,处乱不惊。3
质疑
答疑学生自由质疑问难。5
专项
训练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奇”,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并与同学们说一说。4
综合
练习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写一篇人物速写。要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通过一事写出他们的奇处。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你学到了什么?掌握什么习作方法?4
布置作业任选本文一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板书

设计
泥人张---奇---绝艺涅泥人
俗世奇人事智斗海张五
好嘴杨巴---奇---绝活嘴巧
事巧嘴化危难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课题到民间采风去总课时2第课时1-2
教学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具小黑板学具课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时间
情境

引入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3
展示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1
首轮自学自学内容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3
自学

指导方法:
(1)问卷调查(2)访问座谈(3)查阅文献(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2)研讨辩论(3)编写报刊(4)举办板报宣传
活动内容:乡土发现
活动一:
(1)确立目标(2)研究手段及工具(3)活动程序(4)形成资料
交流
研讨各个小组进行成果交流3
质疑
答疑通过调查你对家乡又有了怎样的认识?2
专项
训练各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5
二轮自学自学

内容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1
指导方法:
(1)问卷调查(2)访问座谈(3)查阅文献(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2)研讨辩论(3)编写报刊(4)举办板报宣传
活动内容:节日探源
活动一:节日探源
(1)确立目标(2)研究手段及工具(3)活动程序(4)形成资料4
交流
研讨各个小组进行成果交流3
质疑
答疑面对优良的传统你怎样看待现今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洋气”“时尚”这种现象?5
专项
训练各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5
综合
练习讨论这两个活动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影响?5
课堂
小结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1
布置
作业用一二百字写出你的感悟4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形式
三、活动方法
四、活动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设计

14大自然的语言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
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二)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竺可桢()萌发()翩然()孕育()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簌簌()
草长莺飞()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2、了解作者
3、思考下面问题,理清全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意义。
5、相关知识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习研讨

6、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
(2、)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叨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8、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细读第l段立春过后……周而复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10、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1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17奇妙的克隆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培养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知识,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资料积累:
(1)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做好参加“克隆利弊”为话题的辩论赛的准备。
(2)举出我们身边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各三种:
2、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鱼类
多利羊
学习研讨
3、重点研讨最后一段中“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的问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准备辩论
(1)辩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造福人类(正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殃及人类(反方)
(2)根据老师的分组要求收集整理有关克隆资料,准备辩论。
(3)了解辩论的要求:
①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②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③小组选派3名主辩手,其他成员做好协助准备。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6、拓展阅读:
扔掉可惜
齐藤肇(日本)

我的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喜讯。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已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哈,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思考回答:为什么说“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销毁处理了“我”真的会更省事么?

7、小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蟾蜍()褶皱()追溯()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学习研讨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4、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5、《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8、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注意哪些?

一课一得

19*生物入侵者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归咎()
2、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学习研讨

3、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例句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5、你还知道哪些课文中未提及的“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

拓展学习

6.请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始料不及、束手无策、为所欲为、在劫难逃、安家落户、物竞天择
7、阅读训练
奇妙的冬虫夏草
①冬虫夏草又叫虫草,主要产于西藏、四川等地,是一种温和的补药,对肺结核、年老体衰、腰膝酸痛等有很好的疗效。冬虫夏草是不是“冬天是一条虫,夏天变成一棵草”呢?
②冬虫夏草实际上是由虫草菌侵入到冬虫夏草蛾等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体内,并且在虫体内生长的结果。这种真菌在幼虫生长的早期就已侵入虫体,并且在虫体内蔓延生长,以至最终夺去幼虫的生命。冬天,土壤中只有死去的幼虫,到了第二年夏天,虫草菌才从幼虫的头部长出子实体来。子实体露出地面,形似野草,并且常与野草混在一起生长,所以人们将它叫做冬虫夏草。
③最新研究发现,虫草素有抗癌细胞增生的功能。广州人喜爱用它炖肉、煲汤,或制“虫草鸭”作为冬令补品。
(1.)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2.)选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冬虫夏草的“奇妙”?
8、思考
面对“生物入侵者”,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学者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非干预派,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另一个是干预派,认为人类应对生物物种的迁移采取积极措施。你站在哪一边?为什么?
一课一得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学习研讨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拓展学习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