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七律长征》(1课时)
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
课文《老山界》(2课时)
课文《草》(2课时)
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
nàn苦难,难兄难弟hèng蛮横
更gèng更加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
měng内蒙古
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
bàng磅秤jìn尽心
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具体研读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作业:
1.词语积累
2.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九.教学反思
二《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侵qīn
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重飞渡
shì似的zhòng重兵
扎zh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
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
行háng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
xí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
解jiè解送
jiě解嘲
xiè跑马卖解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读懂诗歌
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六、比较感知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七、情感迁移
1.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2.学唱《长征组歌》

九、教学反思:
三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呜咽()澎湃()骨碌()缀()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jué()
咽:yān()yàn()yè()
落:là()luò()lào()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时间变化地点转移记叙内容文章主旨
2-11节当天下午至天黑山沟—山脚同瑶民的攀谈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12-23节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脚—山腰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雷公岩—山顶攀越雷公岩
32-33节登上山顶以后山顶—山下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教学反思:
四草
王愿坚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酸涩(sè)抽噎(yē)背(bèi)阴
绽(zhàn)开火燎(liáo)愠(yùn)怒霎时(shà)
焦灼(zhu)飒飒(sà)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五《长征》节选
王朝柱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情感转折过程。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彭枪杀战马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人性表现,毛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譬如,毛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的真理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也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精神上应该永远不倒。[书后练习一.2]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七、拓展话英雄:
1.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诗人领袖》
任先青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二、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
教学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磅礴酝酿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第一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二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第五节:从诗的()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仿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

教学反思: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习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完整地记叙一件事
教学难点:叙事清楚
学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作指导范文引路(见课件),再口头讲述一个“我的故事”(先小组讲述,后全班交流,讨论得失)。
3以“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4学生写作。
5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见课件),组织学生互改。
6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7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8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家人听。

当一次主持人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三、教学反思:

延伸阅读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
《繁星》1课时
《冰心诗三首》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为单元教学做好准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文学握手,做最知心的朋友
 班级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答: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答: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答: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答: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答: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答: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答: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答: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答: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答: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2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自由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4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6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
第3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2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4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其他同学推荐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背诵你最欣赏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
2、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繁星》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播放星空影片)
学生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讨论4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比较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1、办一起星空知识手抄报,并进行评比。
第5课时《冰心诗三首》
学习目标: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熟读成诵这些诗歌。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朗读,思考2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思考、交流2学习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有人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短暂,就应该享乐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虑,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交流2组织交流交流3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交流5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有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2
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
思考、交流2问题创设:珍重的描写与时间紧迫,请你着笔是否矛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出示评价标准
朗诵,评价
课后学习: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
第6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平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
朗读,批注。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4
刚发生海难时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你能理解人们的心情吗?但能不能这样混乱下去?
批注,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看书,做批注2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
思考,交流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习: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第7课时《寓言二则》(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小组合作编演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寓言二则》(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2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3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提供参考题目:妈妈(爸爸)生日那天;我为母亲(父亲);等
学生讨论自定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3、1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另定)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新闻、消息和通讯

(1)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2)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4)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2、以《芦花荡》为例,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

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3)《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故事的传奇色彩

3、以《蜡烛》一文为例,探究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举动(动作描写)感知、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4、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为例,体味作者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

5、词语积累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业已:已经。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三课蜡烛】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

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

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

箱箧qiè野蛮mán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台湾女作家聂华苓。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带着迷人的微笑、思索的双眼、灿烂的心情去阅读,去依偎,去感悟,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我们应该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眯上双眼,以轻柔的声调,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吧。

二、单元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5.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6.学会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美。

三、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具有文笔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学习这些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细细地读,读出自然的韵味;用心地读,读出自然的真谛;品味阅读,读出作者表达的自然景色之美。

2.两年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和诵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3.文字是情感和思想的结晶。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涉及人和自然的交往,在智慧的目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亲密的,人依赖自然,收获于自然,自当理解、保护自然。我们学习时,一方面获取作者的这些思想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己的见闻,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呈现阅读思考的成果。

4.“综合学习和探究”有单元内综合,也有课内外综合;有的是思考型,有的是讨论型,活动方式和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写作与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式,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三、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阅读9课时(四篇课文各安排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交流讨论2课时,作文2课时)

专题探究4课时

共17课时。

一、鼎湖山听泉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二、林中小溪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4.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点难点:

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2.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获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得通过老师的引导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

3.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做起。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收集有关作者的介绍、评论;

3.尝试阅读一些作者的其它文章(文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领我们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2.学生轻声朗读,独立完成思考。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

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三、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探讨小溪形象

1.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

3.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内容可围绕三方面:(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二)获得人生感悟

1.教师指导:作者对小溪前进的过程写的层次分明,在小溪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在不断的深入。那么,你认为小溪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的过程,和我们的人生有没有相似之处呢?它对你又会有怎样的启迪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全班交流,教师也作为交流的参与者进入。交流结束,请同学写下交流所得。

参考意见:(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交流结果的表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够越丰富越好。

(三)朗读

1.请同学根据对小溪和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选择一个片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组织朗读交流。对朗读者的语音语气语调和感情表达的深刻性等作出评价。

四、拓展阅读,评析课文

1.教师指导: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可见普里什文散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如果要你来尝试着评析一下本文,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呢?

2.教师给出两篇评论文章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性阅读。

课上不一定有时间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上阅读拓展材料的基础上布置为课后学习内容。

附(一)佳作品读:

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

――读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作者:林文钦)

身处喧嚣的城市,心情因世俗困扰而浮躁。夜半时分,能使灵魂歇息的“清凉剂”是枕边书——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它带来大自然最为纯净清新的呼吸,让日益被城市钢筋水泥所隔膜的心,得到滋润而不至过早老化。

没有比幽静的大自然更能让人心灵悸动的物了。在朴素的叶列茨平坦的原野上,蓝得让人感觉深秋般凉爽的溪流,静静滋润着黑油油的沼泽地。潮湿的秋雾之后,簇簇高大的乔木林和遍野低矮的灌木丛,都变幻出水印木刻一样的清晰色彩。在已过去的春天、夏天,从第一滴映着薄薄阳光的水珠自小叶毛芽落下,蜉蝣渐渐摆动虚化的尾巴,苔藓逐渐湿润的那天开始,自然复苏的根须就密密麻麻地传遍冰碴零乱的土墩。悠闲的猎人渔人们,看见黑水鸡飞来了,红隼飞来了,野鸭飞来了;夜莺、杜鹃、黄鹂、白眉鸫、雨燕也飞来了;老狗鱼、鲈鱼、梭鱼在镜子似的湖泊里游动起来;熊、松鼠、胡獾、雪兔睁开清澈的眼睛,打量新的世界。蓬勃的野樱、含蓄的夜美女、蜿蜒的蛇麻草、淌汁的白桦、成丛的羊肚菌、优雅的黑麦、油画般的芦苇、地毯似的紫云英、婀娜的水草,构成原野四季生动的水墨画。这就是前苏联散文大师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中的景象。

普列什文给予了我们那片土地无以言说的自然画幅;而滴水的声音,更是普列什文用心灵触摸,又用心灵传达给世界的脉动。谙熟农艺的普列什文把生命交给大自然之后,又小心翼翼地踩着涅尔河岸边潮湿的泥土,贴近大自然的生命群落之中。在周围这些平实的生命群落里,他做了普通而微小的一员。他和蔼地认识它们,透彻地观察它们,认真地聆听它们,亲切地感受它们。“第一只虾从一个洞中探出头来,微微动了一下触须。”这是那篇不到50字的著名笔记《第一只虾》的结尾。那微动的触须,正是普列什文感受到的灵魂的震颤,如一滴雨水打在夜美女花瓣上的灵敏感应。

生命是如此难以想象地灵敏:伸出游丝般的触须来,就能感受到周围是寒冷还是温暖,是危险还是安全,是丑恶还是善良。在叶列茨几乎没有失去童贞的宽阔怀抱,蓝天白云下的所有林木、花草、藻藓、动物,都滴淌着生命的汁液,留恋这朴素的人间。

在雪后静谧的森林里,看到带雪的树木姿态万千,神情飞动,默默地立在那里,作者忍不住问:“你们为什么互不说话,难道见我怕羞吗?雪花落下来了,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那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无处不在的生命动感,总让我们在普列什文的笔下无言地感动。

如叶列茨的沃土和《林中水滴》这书名一样,普列什文对自然的描述,几乎是没有色彩的,又如那只雨后虾的反应,普里什文的目光都是细致的。细致的感受却又不是细腻的描述、抒情则不见抒情文字的笔法,都让我们在真切的描述中领略着自然与生命的真实。

一幅蕴藏生机的早春图

——读普里什文的散文诗《水的春天》(作者:易振环)

《水的春天》是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它以百来字的篇幅,营造了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勾勒出大自然的风光,留给读者一份恬淡的自然美。使人置身于早春二月的自然景色中,萌发起一种热爱自然的激情。

《水的春天》的美应该说是集声、形、色于一身,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一系列“人们最熟悉的,恰恰就是人们最不了解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幽静美的境界。在这篇散文诗中,作者以非常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早春图,但重点放在“水”上。先写远方的积雪,“积雪还很厚,但已经显得异常疏”。这意味着气温逐渐回升,春天的脚步近了,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心中的某种愿望即将得到实现。这一静态的描摹,却被一只活动的野兔“搅”了,构成静中有动的一个小场面,进一步激活读者的视线去关注下一个场景,关注即将来临的春天。

谁不爱广阔的草原?谁不喜欢蔚蓝的大海?谁不喜欢青青的芳草地?可是,作者并未从大的方面入手,只从人们不去注意的地方写起,也并没有通过五彩缤纷的颜色美来丰富读者的视觉;而是简单地描绘了积雪、鸟群、白桦树以及大路上的残冰,浮着冰块的河床。以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关于“水”的世界,在这冰雪即将融化的时刻,凸现出一种恬静自然的美。“远处飞来的鸟群,在开始发黑的土地上寻找着食物”。这群鸟在寻找食物,是因着季节的更换,重新来到久别的地方,怎能不高兴不已?毕竟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它们的心情正如“雨里的白桦林”“高兴得流泪”,这闪光的“水珠儿”正是鸟群们的“泪珠”。同时,“白桦林”也因久违的一场春雨而“高兴得流泪”。这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渴求得到满足时的真实写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理想的过程。

紧接着作者把读者的视线吸引到近处的大路上和河岸边。“残冰狼藉”,浮着冰块的河床两岸松软、塌陷了。”破碎的残冰铺盖着的大路被人们踏着春天的脚步踩碎了。这不仅仅是“踩碎了残冰”,而是踩碎了“一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季节。河床中的冰开始解冻了,野兔“留下了长长的足迹一串”,这又构成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写意图。

这篇散文诗,作者用写生性的手法,把平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注意的大自然景观,写成带有极强画面感的诗歌,出现在人们眼帘的是一幅早春二月图。全文由远及近,通过读者视线的转移,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美的层次感。在这样平淡朴实的意境中,去寻找“留下长长的足迹一串”的野兔。

附(二)推荐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美国的两部绿色图书———《夏日走过山间》和《醒来的森林》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变化,有序介绍黄山的景色。

2.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3.根据提供的图片,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更成了全人类的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间仙境,一起去领略黄山那份独特的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够了解,黄山,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美以及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之一:一品黄山神游仙境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

任务:

【课件显示】

1.标画: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转换写景角度的词语,用“”圈画能表现这些景物特征的语句。

2.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时间约10分钟)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也围绕这几个问题作了个尝试,现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课件显示】

奇峰——高耸入云险峻万分古松——苍翠奇特万古常青

怪石——巧石林立千姿百态云海——澜翻絮涌皎洁柔美

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温泉——温度适宜温馨解乏

老师是这样介绍黄山的:从高空看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辟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傲雪凌霜,昂首苍穹。黄山之美,美在石怪:“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6段。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三段话,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美美地诵读一下吧。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诵读,时间3分钟。)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

教学板块之二:二品黄山仙境探秘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的深刻含义。那么,黄山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

【课件显示】

找出揭示黄山之美成因的有关章节

分析黄山之美的形成原因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发言、评价。时间约5分钟)

刚才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独立的探究,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本的“探究练习”一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概括。

【课件显示】

1.自然的鬼斧神工:

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装饰”

气候变冷,冰川侵蚀——造型奇特

2.人类智慧的点化

老师之所以不作预先的提醒,是想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依赖老师和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改变一个观念——只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观念。

教学板块之三:三品黄山装点仙境

下面,我们想通过一个创造性的想像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的精心点化,也是黄山之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请大家先把课文的第13自然段齐声朗读一下(教师跟读),再欣赏一段黄山奇石的影片,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三幅黄山奇石的图片,试为这些图片上的奇石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之一写一段解说词。

【课件显示】

播放黄山峰石的介绍片。

影片最后说,黄山上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稀奇古怪的石头,等着你去命名呢。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

【课件显示】

1.为这3幅图片上的奇石各起一个名字。

2.模仿课文或影片的描述,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解说词。

为了便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先提供一个范例。

【课件显示】

左图右话:金鸡叫天都

【课件显示】

出示黄山奇石图片,分别播放后,最后定格在同一画面。

请同学们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几个问题:1.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在每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汇报;2.同学们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希望同学们在15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约6分钟)

刚才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黄山上几块还没有名字的奇石起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的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老师衷心为同学们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喝彩。

好,本课的学习暂时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再反复读上几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见。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能读、会写、会运用。

2.能分析精彩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或作用。

3.通过多项拓展性读写活动,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词海拾贝

黄山以它独特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我们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充分领略到了它的美,现在就让我们用5分钟时间再一起简单回顾一下。请大家灵活恰当地运用老师提供的一些词语,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撷取某一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赞美黄山的话。

【课件显示】

灵活恰当选用以下词语,就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话赞美性的话。

仙山琼阁万壑藏云千姿百态昂首苍穹斧劈刀削

如愿以偿神游天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往神驰

大家写作时,要求不看书,并要注意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必硬扣原文,可将

课文中原来用来形容某处景物的词语,用来描写别处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写作,时间约5分钟)

大家写得都很认真,老师也技痒难忍,现在抛砖引玉,写了一段赞美黄山迎客松的文字,请大家按写作的要求来与老师做一个比照,看看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你写得棒,可要有充分理由哦。同时,也请大家把老师写的和你自己写的与课文作一比照,说说我们写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课件显示】

黄山的迎客松屹立在有仙山琼阁之称的玉屏楼上,千百年来一任风吹雨袭,冰雪欺凌,仍然昂首苍穹,秉一份执着,带一种谦虚,携一片热情,迎接着日落日出,见证了沧海桑田。每当看到她的形象,总不免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评论,时间约4分钟)

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可能已看出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同学对老师写的可能有溢美之词。其实,老师写得并不怎的好,主要问题有两个:一、在词语的选用上,虽然做到了灵活,但并不很恰当,有些生硬,“思绪万千”和“浮想联翩”连用,有重复之嫌;二、与原文对照,老师的语言过于抒情化,缺少具体的对黄山松形态的描写,这就使后来的抒情显得突兀,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教学板块之二:语段赏析

黛玉曾写这么一句诗,叫“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好的文章读着都会使人有“口齿噙香”的感觉,就象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作批注;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件显示】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交流、评价,时间约9分钟)

教学板块之三:体会感情

通过大家刚才的赏析点评,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是“飞红滴翠记黄山”,同学们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飞红”指什么,“滴翠”又是指什么吗?

(现场老师组织讨论2分钟)

相信同学们在课文上已经找到了答案。

【课件显示】

飞红——黄山日出

滴翠——青山苍松

黄山那么多美景,为什么作者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呢?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课文描写日出和苍松的有关段落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先把第16、17两个自然段再读一遍,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从中归纳出作者为什么特别偏爱黄山日出的原因。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

(主讲教师与学生同读课文,朗读时可显示日出、苍松等图片)

刚才我们一起又把课文美美得读了一段,不知大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得怎么样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黄山日出时,除了进行正面描写外还与泰山日出做比较,文中这么写道:“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这个句子实际上是把握作者感情的关键句。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段材料

【课件显示】

泰山名气太大,还在于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这使得泰山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其实泰山“五岳之首”的荣耀并不仅仅在于泰山的“气通帝座”,而其尊贵之因也在于它雄踞于泱泱大国之东,迎喷薄朝阳、看沧桑巨变、拱护神州、不怒而威的非凡资质,更实实在在代表着炎黄儿女处惊不变、“泰然自若”的气度和彰显着华夏子孙捧日擎天、“稳如泰山”的风采。——选自《泰山秋思》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课件显示】

1.作者为什么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

2.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时间约6分钟)

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答案,文中描写苍松道“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常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读了这段文字,深刻于我们脑海的相信一定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份顽强的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力!

而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不难发现黄山的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它“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也正因此,作者在黄山如许景色中也就对日出和苍松格外青睐了。

与之同时,作者热爱自然,歌颂生命,勇于创新,志在超越的感情也就溢于言表、跃然纸上了。

教学板块之四:指点江山

黄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给它的题词,“风景如画”是朱德元帅对它的赞誉。连我们的江泽民主席也曾为它题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你能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吗?

【课件显示】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

风景如画——朱德

请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

《登黄山偶感》

江泽民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有一种美丽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有一种豪情叫“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同学们,这堂课快要结束了,课后请大家继续带着你的豪情去追逐这份美丽,认真完成作业,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

四、画山绣水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四、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导入: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1.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

二、问题探讨

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三、拓展思维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专题气象物候

《看云识天气》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1.交流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词语等。

2.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下来。

课后练习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3.揣摩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塞下曲六首(其一)》《凉州词》《塞下曲》《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四、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

热门主题